台灣網1月9日武漢消息 日前,來自廣西、隨州、武漢的首義元勳吳醒漢後裔,風塵僕僕地趕到武漢市黃陂區王家河街道,向黃陂區臺辦裴高才贈送了一面“情係辛亥英烈,墨鑄首義春秋”的錦旗,並首次到祖墳掃墓。這也是吳醒漢逝世73年後,孫輩們首次返鄉尋根祭祖。
吳醒漢,又名基培,字厚齋,1883年(清光緒癸未年)生於湖北黃陂東鄉(今武漢市黃陂區王家河街棲鳳村)解家田,是直接參加夜武昌首義戰鬥的兩名司令部領導成員之一,也是謀略處與集賢館的主要領導人,有“首義金剛”之譽。
吳醒漢因貧困自幼隨父母流落到湖北隨州市隨縣高城鎮,其父在油榨作枋當榨油工,積勞成疾早逝。其母年輕守寡,撫養吳醒漢和兩個妹妹。及長,前往武昌投筆從戎,進入湖北新軍當兵,在軍中與蔡濟民組織將校研究團,加入同盟會與共進會。首義前夕,被推為辛亥武昌首義革命軍司令部的21名主要成員之一,參加了漢口劉家廟之役、漢陽與武昌保衛戰,二次革命與護法戰爭。
吳醒漢曆任軍政府軍務司副司長、軍備司司長、戰時司令部作戰主任參謀、都督府參謀長兼護軍司令、靖國軍第一軍總司令、孫中山總統府參軍,黎元洪總統府顧問、將軍府將軍,國民黨黨史編纂委員會編纂等。民國成立後,授陸軍中將,勳四位。1938年8月18日在黃陂老家病逝。
吳育有二子裕國、裕民(後改名吳雲起),二女裕文、裕智,養子裕生。長子裕國黃浦軍校畢業,歷任國軍中校與上校團長等職,1949年在桂林投誠,新中國成立後從事教育工作。幼子裕民,曾任南京政府高級法院任法醫兼武術教練、中醫療養院少校院長,參加了著名的廣西崑崙關對日戰役。新中國成立後在廣西桂林與南寧懸壺濟世。長女早逝,幼女裕智在武昌黃鶴樓小學教師退休。由於其後裔長期分佈在廣西與隨州,加上歷次政治運動受衝擊,與老家失去聯繫,隨著第一代、第二代人的去世,第三代人對祖墳在何處一無所知。裴高才雖然寫過多版本的吳醒漢傳,對其祖籍的具體地址也查無下落。
2011年春夏之交,現居廣西南寧的吳醒漢嫡孫吳璐在網上看到報紙報道“黃陂作家撰寫《辛亥豐碑》三部曲”後,就通過其表姐鄧小紅與家鄉聯繫,希望搜尋吳氏祖籍在黃陂何地。由於吳姓幾乎分佈于黃陂每個鄉鎮,通過各街、鄉鎮場統戰宣傳委員搜尋吳家大灣、吳氏宗譜,均無結果。故吳璐、鄧小紅全家千里迢迢首次返鄉,並未找到祖墳,只到黃陂辛亥名人墻憑吊了一番。但他提供了塵封數十年吳醒漢照片,收入裴高才主創的《辛亥首義百人傳》與《首義大都督黎元洪》中。
不久,家在隨州的吳醒漢嫡孫女吳艷玲,在裴高才的“文心一點”部落格上看到《辛亥首義百人傳》中收錄了《吳醒漢傳》後,再與家鄉取得聯繫。吳艷玲經過尋訪健在的老人親屬,老人稱在黃陂長堰吳家大灣,還提供了一個族叔的名字。裴高才查閱黃陂早期的地名志,長堰有關吳氏灣子十來個,並無吳家大灣。裴高才分析此字就是黃陂姓氏中的“解”,原來的長堰公社老地圖就有一個“解家田”。後經王家河街道信訪幹部王漢喜調查,果然吳醒漢墓就在解家田。1985年,受吳醒漢外甥、時為省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的老紅軍余英委託,由族人、長堰鎮原副鎮長吳吉堂負責重修,1995年清明正式立碑。
此次返鄉尋根謁祖的吳醒漢嫡孫吳炳忠,孫女吳艷玲、江宇斌伉儷,外孫女鄧小紅、張木成伉儷,曾孫吳斌、吳超等,專程到吳醒漢墓前祭拜,到祖屋前尋根。並向鄉親們展示了吳醒漢塵封百年的老照片及其子女的信函。
王家河街道黨工委書記楊飛表示,王家河街道將充分挖掘保護辛亥革命資源,重修吳醒漢墓,將其故居積極申報文物保護單位,力爭把解家田建成辛亥革命的教育基地。還向返鄉鄉親贈送了《首義精魂 吳醒漢》,裴高才也向吳氏後裔贈送了新作與《無陂不成鎮》。街道領導黃小莉、吳吉堂及吳氏宗親參加了接待。(台灣網武漢市通訊員 劉璟 王漢喜)
[責任編輯:楊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