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件文物的前世,都見證著人類社會發展的脈絡;每一件文物的今生,都蘊藏著一段感人的故事。2003年2月在原中國革命博物館和原中國歷史博物館的基礎上組建而成的中國國家博物館,藏有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的近現代藏品20余萬件,是國內目前收藏近現代藏品最多的博物館。這些藏品,可以説是中國近現代史上重大事件最有代表性的見證者。我們從中挑選若干,按開國往事、兩彈一星、改革開放、兩岸三通、科技強國和國際交往六個主題,邀請國家博物館專家,講述藏品本身故事及其收藏內幕,在新春佳節之際,與讀者共用。
“想家”夾克衫:臺灣老兵的歸家夢
◎季如迅
由於歷史的原因,1987年11月前,海峽兩岸的同胞一直被人為地阻隔,備受骨肉相思之苦。改革開放後,黨和政府提出了“和平統一、一國兩制”和平解決臺灣問題的方針,1979年新年,全國人大常委會發表了《告臺灣同胞書》,明確倡議通過商談結束臺灣海峽軍事對峙狀態,推動兩岸同胞自由往來,立即在臺灣社會引起強烈反響。臺灣民眾特別是國民黨退伍老兵更加渴望回到闊別多年的家鄉探親訪友。
1987年,鄧小平請著名美籍華人陳香梅女士轉告臺灣領導人:應該讓那些已經在臺灣的人回到大陸來探親。同年4月,國民黨退伍老兵何文德等人自發組織了“外省人返鄉探親促進會”,向臺灣當局要求返鄉探親。10月14日,在各界的呼籲和壓力下,蔣經國主持的國民黨中常會通過有關探親的決議案。當天,國務院有關方面負責人發表談話,指出臺灣當局採取這一措施對兩岸人民的交往是有利的,熱情歡迎臺灣同胞到祖國大陸探親旅遊,並保證來去自由,盡力提供方便。10月15日,臺灣當局通過《民眾赴大陸探親辦法》,允許除現役軍人及現任公職人員外,凡在大陸有親屬的民眾皆可以赴大陸探親,一年可有一次,一次3個月。長達38年的兩岸隔絕狀態的堅冰由此被打破。
消息發佈之後,全臺灣近40萬老家在大陸的退伍老兵和民眾為之歡欣鼓舞。11月2日上午,臺灣紅十字會開始受理探親登記及信函轉投,淩晨就人山人海,幾乎衝破大門。臺灣紅十字會準備了10萬份申請表格,在短短的半個月內被索取一空。11月4日起,首批公開返鄉探親的臺灣同胞陸續進入大陸,到年底已達數千人。
1988年初,以何文德等退伍老兵為主組成的返鄉探親團終於踏上了返鄉路。臨行前,他們蒐集了臺灣的泥土、特産檳榔等,親手製作了“外省人返鄉探親促進會返鄉探親團”旗,棉布質地,旗上印有兩岸地圖和一群正由臺灣飛向大陸的白鴿,還套用賀知章詩句自況為“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未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爭傳客從臺灣來”。
1月16日,何文德等返鄉探親團一行14人,抵達西安,18日晨,探親團即去拜謁黃帝陵。他們手持團旗,身著正面墨書“想家”,背面朱書“40多年了,放我回家吧!”“百戰留得余生,才識老來更苦”、“孤苦無依,夜夜夢神州”等字樣的白色夾克衫,所到之處,無不受到大陸同胞的熱烈歡迎。
1月19日探親團飛抵北京,此後分赴各自的家鄉。在盧溝橋頭,他們點燃團旗,向犧牲的抗日英烈們致敬;在長城腳下,他們捧上一把泥土,準備帶給在臺灣的親人。何文德將精心準備的臺灣的泥土、檳榔等交給居住在北京的臺灣鄉親,希望有一天能在臺灣歡迎現居大陸的臺灣人回故鄉探親。他在展示團旗時慨然説道:“美國人策劃登上月球用了17年,而我們從臺灣走到大陸,卻花了近40年!”
就在何文德等離開北京不久,中國革命博物館(現中國國家博物館)在全國臺聯的協助下,徵集到一批珍貴的相關實物,其中包括“外省人返鄉探親促進會返鄉探親團”旗等。何文德那件正面墨書“想家”,背面朱書“西望鄉關何處是,夢裏家園路迢迢”的夾克衫,則是同年4月何文德在家鄉湖北返回臺灣前捐贈的。它們是改革開放後兩岸關係不斷向前發展的見證。
[責任編輯:薛白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