嫁接臺農創意 福建琯溪蜜柚變身“金元寶”
李海山(右)在查看“元寶柚”生長情況。再過一個月,“元寶柚”將完全成形。 郭碧燕 攝
近日,深圳華潤萬家向南靖柚農曾福生伸出橄欖枝,擬常年向其訂購琯溪蜜柚。這種蜜柚的過人之處在於,呈元寶形狀,雙面帶有“招財”、“進寶”等浮凸字體,模樣十分討喜。這樣一對蜜柚可賣到400多元,價格大大高於普通蜜柚。
據了解,該創意取經自臺灣農民。
取經,突破柚業瓶頸
曾福生是南靖縣南坑鎮新羅村村主任。20年前,他從平和縣引種琯溪蜜柚,帶動了全村90%的村民變身柚農。然而,近年來,白肉蜜柚市場價長期處於低位,讓村民們犯了愁。“一斤只賣八九毛錢,算上人工,成本都逼近1元了。”曾福生説道。
於是,砍樹改種紅肉蜜柚、三紅蜜柚、西瓜蜜柚等新品種,成為當地不少柚農的選擇。看到部分村民“改旗易幟”,曾福生的師父、平和柚農李海山提出了反對意見:“砍掉老樹嫁接新品種,不但成本高,而且還至少需要3年時間才能結出新果。”
如何在不砍樹的情況下,增加白肉蜜柚的附加值?2012年,李海山從一檔電視節目中找到了答案。原來,當時臺灣柚農成功試驗出了元寶形柚子,將水果作為高級禮品出售,單價高至800元新台幣。
“賤價的柚子居然成了‘金元寶’!”激動不已的李海山立即報名參加赴臺遊,飛到臺南向臺農取經。在臺灣,他找到了“元寶柚”的發明人謝木林。在謝木林的農場裏,李海山不停地觀察“元寶柚”的培育方式,認真地記錄下塑形模具的尺寸。臨走時,他還不忘買上幾個“元寶柚”的模具,決定回家實戰一番。
攻關,問題迎刃而解
從臺灣回來後,如何讓技術落地,成為李海山面臨的新難題。
“臺灣種的是文旦柚,個頭較小,我們的琯溪蜜柚個頭大得多,‘元寶’就是要大點才夠大氣!”李海山的合夥人蔡盛江説。為此,他們找到工廠,製作了一套新模具,將臺産模具直徑從11釐米擴展至18釐米。結果卻讓他們大失所望,由於尺寸過大,蜜柚成了四不像的怪胎。
“柚子海綿層深厚,可塑性強,但其延展性還是有局限,模具大了不好塑形,小了又不符合我們的要求。”為了尋求最佳尺寸,李海山找到了福建農林大學的朋友。在實驗室裏,他們以氣球模擬,終於找到了模具的最佳尺寸——15釐米。
可是,材質的選擇又讓創業者們跌了跟頭。最初,出於成本考量,他們選擇了較為便宜的PPS塑膠。但由於該材質硬度不夠,塑形效果不盡如人意。一狠心,他們將材料換成了昂貴的PC塑膠。“使用PC塑膠,單個模具成本要貴5塊多,但硬度夠,而且我們用的是食品級材質,更為環保。”李海山的另一位合夥人蔡漢水説。
然而,“任性”的蜜柚並不因此“變乖”,問題又出在模具的固定方式上。“一開始我們圖方便,採用卡扣設計,但模具很快就因承受不了蜜柚的壓力爆開了。”蔡盛江説,這一次失敗讓他們又損失了10多萬元。最終,柚子被螺絲牢牢地固定在模具內。
為了進一步提高“元寶柚”的賣相,李海山還進行了技術拓展——催黃和打食品蠟。“經過這兩道工序,‘元寶柚’不僅外形更加逼真,還延長了儲存時間,保存10個月都不成問題。”李海山説。
今年初,李海山等人改良的塑形模具獲得了外觀專利和實用新型專利。
收穫,夢想照進現實
不久前,李海山與兩位合夥人成立了宏豐源果蔬專業合作社,他們希望借此來帶動更多柚農參與轉型致富。得知師父的實戰有了成效,曾福生慕名而來,將“元寶柚”引進新羅村,並一次性投資5萬元。
目前,新羅村有不少農戶主動開始學習“元寶柚”的栽培技術,每戶試驗100粒左右。經歷“變形記”的琯溪蜜柚,將再次帶動新羅村村民致富。曾福生告訴記者,預計“元寶柚”每年可為全村增收300萬元以上。
事實上,“元寶柚”的效益正在顯現。去年,李海山等人首次投産的400粒“元寶柚”,賣了8萬多元。今年,他們將産量增至8000粒。儘管新一季的“元寶柚”還需一個月才能採摘,但訂單已經紛至遝來,明年他們的生産規模還將增加至4萬粒。
與此同時,李海山正計劃攜“元寶柚”進軍高端市場。李海山説,目前“元寶柚”採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銷售方式,並用水晶盒包裝,打造666元、888元兩個價位,試水高端禮品市場。
此外,李海山的另一策略是走定制化路線。根據消費者需求,將蜜柚塑造成不同形狀,並帶上不同文字。“當然,這在技術上還需要不斷摸索。”李海山説。(記者 張輝 通訊員 郭碧燕)
[責任編輯:馬一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