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五百強富士康集團、世界十大浮法玻璃製造商臺玻集團、世界皮革製造行業領軍企業華達利集團、世界最大的家庭製品製造企業膳魔師(中國)家庭製品有限公司……一個個具有全球影響力的“臺資巨頭”紛紛落戶淮安,給淮安增添了一張張閃亮的名片——繼東莞、深圳、昆山之後的第四大臺資集聚高地、省級臺資産業轉移集中示範區。
如今,臺資已成為我市利用外資的第一支撐。去年全市臺資企業已超800家,新批臺資項目109個,協議臺資10.9億美元,其中到賬臺資9.14億美元,同比分別增長36.3%、48.9%和67.7%,繼續保持快速發展勢頭。去年全市新批臺資項目平均規模超過1000萬美元,其中投資超10億美元的項目3個,投資超5億美元的項目5個,還有一批投資超1億美元的項目。在一批知名臺企的帶動下,大量的關聯企業、配套企業、上下游企業也紛紛進駐淮安,呈現臺企加速集聚、産業集群發展、産業鏈不斷拉長的聯動發展態勢。
臺資集聚新高地,這張關係淮安振興和未來發展的名片,得來並非不費工夫。進入新世紀,臺資逐漸向長江以北和內地轉移,面對這一歷史機遇,各省各市都鉚足了勁,搶抓機遇,主動對接,競爭可謂是異常激烈,但最終,一隻只“金鳳凰”卻紛紛棲息在淮安這棵“梧桐樹”上,這樣的結果絕非偶然。
逐步健全對臺服務網路,為臺資集聚創造良好環境。實踐證明,對於境外的投資商特別是大投資商來説,優惠和政策並不是最主要的,他們著眼于長遠,著眼于效率和速度,所以更注重一個地方是否能提供細緻週到及時的服務和功能齊全的配套設施。在101%服務理念和“誠信、團隊、效率”觀念的指導下,我市構建了臺商服務全方位、全覆蓋的立體網路。成立了全國地級市中首家副處級臺商服務中心,實現涉臺服務一個窗口受理、一站式管理、多部門主動服務;出臺了《關於進一步加強服務台資企業的意見》,建立臺商子女入學等三條“綠色通道”和臺企勞資糾紛協調等四個服務平臺,去年共處理臺商求助、涉臺糾紛等事件共計257個,營造了共同關心支援涉臺服務的良好氛圍。我市生産要素供給充足,基礎設施完善,特別是淮安出口加工區,這個承載著淮安開放型經濟發展重要使命的地方,封關運作僅一年,其綜合評價排名便進入全國前二十位,名列江蘇省第五、江北第一,目前正在向國家申報綜合保稅區,一旦申報成功,更將大大促進臺資企業的快速發展。正是軟硬體方面都具有優越的服務條件,我市連續四年被臺灣電電公會評為“大陸地區投資環境值得推薦城市”,去年排名更是躍升至第一位。
不斷加強對臺宣傳,為臺資集聚營造良好輿論氛圍。做好對臺涉臺宣傳,不僅是服務對臺工作大局的需要,也是吸引臺資的現實要求。我市通過三個方面加強對臺宣傳:一是借助活動促宣傳。連續成功舉辦六屆臺商淮安論壇,先後邀請國臺辦、省政府海協會、臺灣海基會負責人和知名專家學者出席論壇併發表演説,論壇的品牌效應和影響力逐年擴大。每屆淮揚菜美食文化節、白鷺湖婚慶文化節、金湖荷花節、盱眙龍蝦節都積極主動邀請臺灣媒體來淮拍攝製作專題節目。二是借助媒體促宣傳。與臺灣主流媒體建立長期穩定關係,邀請臺灣東森、中時集團、中天電視臺等島內媒體來淮採訪,成功策劃新華社以“101%服務在淮安”為主題的專題報道。三是借助領導促宣傳。借助市、縣區領導赴臺機會,組織市領導專訪,宣傳推介淮安,全面展示我市的經濟社會發展和歷史文化,不斷擴大和增強淮安在島內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十分注重對臺交流,為臺資集聚拓寬和深化渠道。近年來我市以“擴大交流、深化合作”為主線,不斷拓寬淮臺交流領域,呈現出規模大、層次高、領域寬等特點。2009年,淮安全面啟動“臺資大項目突破年”競賽活動,全年共有40批次小分隊赴臺招商。而到了2011年,我市組織赴臺交流團組達到了65批426人次,創歷史新高,為過去兩年赴臺交流總人數之和。市、縣區主要領導每年都率團赴臺開展交流活動,特別是2010年市委、市政府組織赴臺“答謝之旅”,拜會了連戰、宋楚瑜、江丙坤等多名政要和企業界知名人士,被臺灣媒體譽為“淮安旋風”。成立淮臺交流合作中心,組織實施“千人赴臺交流計劃”,推動我市文化、體育、醫療、服務業等行業團組赴臺開展對口交流活動。邀請臺灣快樂醫療團來淮考察交流,並赴我市3個縣舉辦系列惠民義診活動。頻繁的交流和互動,不僅增進了雙方的信任和友誼,而且在拓寬和深化臺資集聚渠道上也不斷取得新突破。
梧桐樹參天,鳳滿枝頭鬧,我們應該為今天取得的成績而感到自豪和驕傲,但與此同時,我們也要看到問題和危機的逼近——去年,富士康集團總投資15億美元的光伏項目落戶鹽城,徐州先後吸引7個光伏光電項目,徐州、鹽城、連雲港都已開通了臺灣航線,並與我市同列臺商投資“值得推薦城市”之列,個別單項指標排名還在我市之前,淮安在投資環境方面的比較優勢正在弱化。
令人欣慰的是,我市今年將牢牢把握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主題,以開展“淮臺交流合作推進年”活動為中心,順勢而為,積極有為,努力開創淮臺交流黃金髮展期。我們有理由相信,臺資企業在淮安這片沃土上將會更加快速地成長。(記者 劉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