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分不開”——黃石扶貧辦主任訪台感悟

時間:2010-09-20 16:32   來源:SRC-423

  台灣網9月20日黃石消息 當我興衝衝地走下飛機,第一次踏足臺灣那片美麗富饒的土地,想得最多的一句話便是:天涯變咫尺。因為從武漢天河機場乘臺灣復興航空GE3161次航班,從下午5點多開始起飛,手錶上的分針僅僅只旋轉了兩圈,我們便直達臺北松山機場,比從武漢飛到大陸其他許多省(區)份實在是還要快捷省時。而過去,在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歲月裏,由於眾所週知的緣故,對於其實只隔著一灣淺淺海峽的兩岸民眾來説,彼岸似乎是一個很遙遠很陌生很神秘的地方。

  如今,我終於可以零距離地親近嚮往已久的臺灣寶島了。

  抵達臺北的時候,已是暮色朦朧。友人首先帶我們去用晚餐。雖説是走在燈光閃爍、車水馬龍的臺北鬧市區,但馬路兩側店舖那橫平豎直、方方正正的漢字招牌和熙來攘往講著國語的黃皮膚黑頭髮行人,卻又讓我懷疑自己仍然置身於內陸某座城市的街角裏。於是,對剛才出機場時,居然要走“國際通道”而更為不解了。

  我們來到了一家享有“饌王”之譽的牛肉麵館。這裡鋪面不大,陳設比較簡陋,但生意很興隆,客人一撥接一撥地紛至遝來。等了差不多20分鐘,服務員終於給我們每人上了一大海碗麵條,碗麵蓋著一層厚厚的牛肉片,分量很足。一吃,味道蠻正,鹹淡適中,麵條咬起來挺有勁道,應該是手搟的。同行中有人説,這真有點像在黃石市內地質裏那家餐館吃牛肉麵的感覺。嘿,原來臺灣人也和咱們一樣愛吃牛肉麵,而且口味又如此對路子。飯畢,乘車去住宿的酒店,我看到,諸如“山東牛肉麵”、“潮州牛肉湯”、“溫州大餛飩”、“山西刀削麵之家”等餐飲招牌不時從車窗前拂過,兩岸同胞對飯食文化的認同,從這些帶有濃厚鄉土氣息的店名上可知一斑。

  次日上午,我們參觀位於臺北市仁愛路的孫中山紀念館,紀念館事跡陳列室開放時間和衛兵交接儀式開始時間都在九時,參觀者便在大廳內孫中山先生銅像前靜靜地等候。這時,一位拄著手杖的老人好像看出我們來自對岸,便主動走過來和我們攀談起來。老人老家在江蘇,1949年來臺灣,今年92歲了,但看上去紅光滿面,精神矍鑠。他説,他參加過1938年那場歷時4個月的抗擊日寇的武漢大會戰。“我屬於國軍,會戰結束後,我們部隊後撤,我去了重慶,有人北上延安,如果那次我也去了延安的話,我的人生恐怕就會改變了。”老人甚是健談。説著説著竟低聲吟唱起來:“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全國武裝的弟兄們,抗戰的一天來到了,抗戰的一天來到了……”這就是那首讓人盪氣迴腸、熱血沸騰的《大刀進行曲》,老人邊唱邊輕輕地揮動著右手,引得好多參觀者也聞聲圍攏過來。我突然覺得眼前幻成了硝煙瀰漫的抗日戰場,當年血氣方剛的他正與我八路軍、新四軍將士們冒著密集的炮火,肩並肩地奮勇殺敵。知古鑒今。我想,老人重提自己這段極不尋常的舊事,莫不是要告訴人們牢記中華民族團結則振興,分裂則挨打的歷史教訓。老人家,你的心意我懂了,我們都懂了。

  接下來幾天,我們先後去了臺中、彰化、嘉義、高雄、臺東、花蓮等地。環島一圈的所見所聞,使得我對寶島先進的精緻農業、如畫的山水風光和濃烈的中華傳統文化氛圍驚嘆不已。而在同臺灣同胞接觸中所感受到的那份血濃于水的真情更是讓我印象深刻。

  7月11日下午,考察途中,我們順道參觀了臺東縣南王裏卑南文化遺址。這裡留下了許多石器、玉器、陶器等距今大約5300年至2300年前人類活動的遺跡。講解者是一位中年女士,從其佩戴的胸牌看,她是博物館的志工。我注意到,她在講解中不時提及西安秦兵馬俑文化、長沙馬王堆漢墓文化,特別是在參觀結束、我們即將離去之際,她突然對走在末尾的我問道:“我剛才講的一些話你明白嗎?”明白什麼?難道她話中有話,是不是隱喻著兩岸文化的內在聯繫。未等我作答,她接著又説:“我們是分不開的呀。”我連連點頭,想起她在開場白中曾講述,她祖籍福建連城,父親總盼著回故土看看,但卻在臺灣當局開放赴大陸探親的前一年抱憾而終,而她自己也從未回去過。我便問:“那你怎麼不回老家看看呢?”“我屬軍警人員,現在不批,但總有這一天的。我們分不開。”

  離開博物館後,我們的車子在一邊是滔滔碧海、一邊是巍巍青山的公路上向前奔駛。真是海戀著山,山追著海,山水長相依。而我的耳際,也久久迴響著那位講解員的話“我們分不開,我們分不開……”是啊!同屬中華兒女、炎黃子孫的我們,豈會被人為地長久割裂開呢!(台灣網黃石市臺辦通訊員 梁應林)

分享到:
編輯:吳捷

圖片

圖片推薦

    要聞

    兩岸情

    各地涉臺活動

    文化交流與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