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梓情愈濃 報效心愈切------《臺商孫永延》正式公開出版

時間:2008-12-04 09:58   來源:華夏經緯網

  孫永延先生是蘄春第一代旅臺同胞,長期以來,他致力於投資家鄉經濟建設,作出了顯赫業績和重大貢獻。從1992年起,孫先生先後為家鄉興辦了3家臺資、臺屬企業。他的一片愛國愛鄉赤子熾情令人敬佩,並一直為們所傳頌。2008年12月3日,中國作家協會湖北分會會員周震亞等通過大量專訪,深入座談,廣泛蒐集素材,經藝術加工編著《臺商孫永延》一書,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正式公開出版、北京新華印務有限公司印刷,全國新華書店經銷發行。全書共10章,15萬餘字,文字活潑流暢,圖文並茂,展現了臺商孫永延的風雨人生,謳歌了孫先生一片愛國愛鄉的熱情。

  孫永延先生1932年生於蘄春縣蘄州鎮東長街,1948年進南京金陵兵工廠,次年隨廠遷往臺灣基隆,後任臺灣頤明機械工業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為臺灣最大的汽車製造廠裕隆汽車製造廠做汽車配件30多年,生意紅火,積蓄漸豐。孫先生是蘄春旅臺同胞中較有經濟實力的人士之一。

  孫先生在臺事業發達了,但故土鄉情和骨肉同胞在他的心裏留下抹不去的思念,他總忘不了故園鄉親。1987年底,海峽兩岸初開交流之門,他極為振奮。1989年他從臺灣回到闊別40多年的故鄉蘄春探親,與縣臺辦的工作人員一起參觀了一些國有、集體和個體私營企業。後來他又多次回鄉探親,當他耳聞目睹家鄉的發展變化非常興奮,但了解到鄉親們還不很富裕,怎麼按捺不住激動的心情,決心要回鄉投資,為家鄉做點有益的事情。

  蘄州鎮大畈頭村于1989年辦起了一座造紙廠,由於經營不善,連年虧損,債臺高築,到1991年底,總負債56萬元,瀕臨倒閉,鎮政府決定拍賣該廠。這時,正逢孫永延從臺灣回鄉探親,經一番調查磋商,孫先生以56萬元人民幣全盤接收債權債務的形式買下了蘄州造紙廠。隨後將廠名改為蘄州永昌萬利造紙廠,重新制訂復興規劃,然後交給外甥孫嗣全經營。這是蘄春縣第一家利用臺資興辦的臺屬私營企業。孫嗣全按舅舅的經營方案,勵精圖治,開發新産品,使企業起死回生。為了發展壯大,孫先生又先後投入大量資金用於技術改造,更新設備,擴大規模。如今,該廠年産萬噸高光彩色噴墨列印紙工程已建成投産,現擁有3條造紙生産線、4條加工線、2條制漿生産線,年産相原紙、鑄涂紙、白卡紙、底層紙、彩噴紙、高光相紙等各種規格産品3萬噸,已成為一家集科研、造紙、涂布加工、分切包裝于一體的現代化企業,擁有固定資産5700萬元,流動資金1300萬元,2007年産值8000萬元,上交稅收220萬元,成為蘄春私營龍頭企業和納稅大戶。並幫助啟動4家虧損企業,安排100多名下崗職工就業。該企業被評為黃岡市10家臺屬紅旗企業和湖北省優秀臺屬民營企業。

  辦好“永昌”這個臺屬企業,旗開得勝,更激發了孫先生在家鄉投資的興趣和熱情。1992年,改革開放推動了兩岸交流的進一步發展,孫先生又奔波于臺灣與蘄春之間。他説,蘄春的石英石礦産資源豐富,可蘄春只賣石英石原料,何不找一個玻璃製品商來蘄春開發玻璃製品業呢?孫先生説到做到,竭力把願望變為現實。他回臺灣後,找到了與自己有業務往來的好朋友、曾留學德國的玻璃製品專家、臺灣新竹永阜企業公司董事長彭作孚先生。二人曾兩度到蘄春考察,決定在蘄春辦一個強化玻璃蓋廠,走平板玻璃再加工增值的路子。於是,臺灣頤明機械工業股份有限公司和臺灣新竹永阜有限公司與蘄春玻璃製品廠3家合資成立了蘄州阜明玻璃有限公司。臺方兩企業提供設備技術,蘄方提供廠房土地水電設施,1993年動工,當年建成投産,主要生産強化玻璃蓋,為玻璃深加工高附加值産品。可是,後來由於種種原因,該合資企業經營虧損,最終停産。儘管如此,孫先生後來又帶領新的臺商仍繼續投資農畜牧業,孫先生這種矢志不逾、百折不撓的精愛鄉情結令人敬佩。

  1997年孫先生與蘄春籍臺胞李竹榮、高濟美先生帶著臺灣養豬協會劉純佳等6位臺灣籍臺胞,在蘄州鎮土臺村承包荒山荒灘550畝,興辦蘄春永佳農畜牧業有限公司,註冊資金700萬元人民幣,養殖杜洛克、長白豬、大白豬等優質瘦肉型豬3000余頭。

  後來,“永佳”公司因豬價市場低迷,當初的股東都抽身而去,但鄉情不泯的孫先生決不放棄,“永佳”由他一人一直支撐到現在。

  1995年孫先生曾患心臟病,做了血管通暢手術;兩年後,又做了氣球擴張手術;1998年,被迫開刀,做了心臟“搭橋”。由於身體原因,孫先生像一隻候鳥,每年回到家鄉,入冬時節,天一冷他從蘄春飛到臺灣;每當春暖花開的季節,天一轉暖,他又從臺灣飛回蘄春,整天呆在“永佳”豬場。

  孫先生苦苦支撐了10年,2007年終於初見成效,“永佳”豬場第一次實現盈利。孫先生説,“不賺錢我幹,賺錢就讓股東們幹,他們會回來的”。“把豬場辦好,會有更多的臺商來蘄春投資,讓家鄉脫貧致富”。

  桑梓情愈濃,報效心愈切。如今,孫先生年近八旬,仍為家鄉的發展而操勞著。(祝和忠)

分享到:
編輯:李婷婷

相關新聞

圖片

圖片推薦

    要聞

    兩岸情

    各地涉臺活動

    文化交流與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