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烏龍茶”另辟蹊徑。由於臺灣一些茶山的生態環境被污染、破壞,出生於臺灣高雄茶商世家、在臺灣經營烏龍茶30年的林榮俊,決定到大陸為臺灣高山烏龍茶尋求新的途徑。為了尋找能生産高山烏龍茶的寶地,他踏遍了恩施州的許多地方。經過5年的考察比較,最後林榮俊先生選定了咸豐小村、二仙岩二地。這兩個地方氣候溫和濕潤,晝夜溫差大,土質肥沃且富含硒元素,特別適合種植半發酵烏龍茶。他認準這是少有的,沒有污染的地方,這裡是真正能生産出上好的高山烏龍茶的寶地,他的“夢”從這裡開始了。
1997年,臺灣仁仁茶業投資註冊成立了湖北仁仁硒茶公司,註冊資本600萬元人民幣,企業主要從事烏龍茶的種植、加工和銷售。公司與咸豐縣政府簽訂了3150畝荒山的租賃協議和11000畝土地租賃意向,租賃期30年。從此,林榮俊先生就在大陸與臺灣來回奔波。公司建立初期,他每年只是在茶葉加工時在咸豐小村呆上2、3個月,現在則大部分時間都在小村,每年只回臺灣3、4次。他説:我已經習慣了這裡的生活,我離不開茶園,這裡已然是我的第二故鄉。
“生態”種茶理念。公司成立之初,林先生從臺灣空運引進優質茶苗,並在咸豐小村、二仙岩建立種苗基地,進行繁殖。他要讓臺灣“烏龍”在大陸“安營紮寨”,他要生産出真正天然、綠色的高山烏龍茶。
在林榮俊的茶園裏,面對“芳草萋萋”的茶園,人們難免有些詫異,然而,林榮俊卻顯得十分得意。他説,他的茶園從不實施化學除草,如果用了除草劑,草是除了,可土壤也就板結了。為了土壤的“健康”,他在茶園裏播撒油菜籽,他説沒有其他植物伴生,種不出好茶。茶樹上生了紅蜘蛛,農技員要噴灑殺蟲劑,可林榮俊卻説,茶葉上有紅蜘蛛説明茶葉沒有被污染,況且,紅蜘蛛有自己的天敵。他的茶園從來不施化肥,全部施用菜枯、黃豆粉等有機肥,除了施足底肥,還要在茶葉的葉面上噴灑豆漿、牛奶和紅糖水。他説,他生産的茶是有機茶,是無任何污染的、標準的天然綠色食品。在茶工們的眼裏,他對茶就像呵護自己的孩子,如此精心、細緻和專注。
“天然”制茶方式。為了保持高山烏龍茶的香、醇,林先生對制茶頗有講究。採摘、晾曬、製作每一個環節他都力求完美。他説:採摘的鮮葉要在遮陽網下晾到發出清香,才能進入加工製作工序。加工製作中盛茶的器皿要儘量避免用鐵器而用瓷器。茶葉加工的燃料,不用煤、柴,而用電,他説這樣既不污染環境,又能保持茶的清香。在他的精心經營下,現在公司生産的青心烏龍、白芽奇蘭、鐵觀音、金萱、翠玉等高山烏龍茶具有香、濃、醇、韻、美五大特色,不僅深受臺灣同胞的喜愛,而且也逐漸為當地群眾所接受、喜歡。市場價格也比一般的烏龍茶高近十倍。産品除40%銷臺灣外,還遠銷北京、上海、廣東、深圳等沿海城市。
“雙贏”發展格局。目前,湖北仁仁硒茶公司在咸豐的投資總額達1050萬元人民幣。經過8年的努力,公司已建成初具規模的茶葉基地三個,面積達1400多畝。此外,公司還採取聯辦的形式,與小村鄉的100多戶農戶簽訂了近200畝租種合同。他為茶農提供優質茶苗,還定期派技術人員進行技術指導、負責收購合格鮮葉,形成了産、供、銷一條龍的經營格局。2002年茶園進入採摘期,2004年茶葉産量達22000斤,産值200多萬元,2005年,茶葉産量可達40000多斤,産值400多可達萬元,不僅發展前景十分可觀。而且當地農民也從中增加了收入,得到了實惠,同時帶動了地方經濟的發展。目前,小村鄉政府,計劃用4年時間發展1000畝烏龍茶種植基地。
每當貴客臨門,林榮俊先生都要親手為客人沏上一壺上好的烏龍茶,讓客人品茗。夜深人靜的他也時常與茶為伴,獨自品味。作為中華茶藝聯誼會的理事,他説,中國的茶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臺灣的茶文化既有中華茶文化的共性,也有自己的個性。他希望臺灣的高山烏龍茶在咸豐有更大更好的發展。(恩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