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9月13日,蘄春籍臺胞陳自強先生的女兒,陳自強教育基金會常務董事、武漢市友誼路中學退休教師,全國優秀教師陳靜一親手將陳自強教育基金會2005—2006學年度獎學、助學金共10630元分別發給青石中學、桐梓中學、蓋天小學等119名貧困學生和優秀學生。陳靜一老師在為青石中學考取縣一中張益民等9名學生頒發獎學金儀式上説,“陳自強教育基金自1997年創立至今已經9年了,已經進行了9次發放,救助和獎勵1080名貧困學生和優秀學生。你們,作為今年考入縣一中的青石中學學生能到這裡來學習,我們非常高興。我的父親陳自強先生,作為青石一位老人,一個旅臺同胞,臨終前的心願就是希望盡我們有限的能力,為家鄉的教育事業做一些貢獻。按照老人的遺願,成立了陳自強教育基金會。這,表示他對祖國是熱愛的,對家鄉是熱愛的,對家鄉教育事業是重視的。你們,新一代的學子將來成功的時候,也不要忘記蘄春縣,不要忘記青石鎮,因為熱愛家鄉是熱愛祖國的具體體現。在你們今後的求學征途中,如果遇到什麼困難,陳自強教育基金會將繼續伴隨著你們,隨時關注著你們。”陳靜一老師的一番語重心長的話,激起了大家一陣又一陣熱烈的掌聲。
其實,這位退休教師的助學經歷,卻凝聚了太多的家庭悲歡離合。
海外來信
時代的車輪,碾起無窮煙塵。幾十年來,生於亂世的普通女性陳靜一,同她的旅臺父親陳自強,在這煙塵中,上演了一幕由隔膜到親切的人生情感悲喜劇。
1980年的一天,武漢市17中學數學教師陳靜一在黃石的表叔特意趕到她家裏,給她送來了一封從加拿大轉來的信。
信是臺灣的父親陳自強寫來的。就在前不久,父親還曾寫信到老家蘄春縣,打聽她和母親的消息,但她一直沒有理會。想不到父親費盡週折,又給她來了信。
在信裏,年邁的父親訴説了幾十年來鬱積於心的負疚感。
拿著信,如煙往事慢慢浮上陳靜一老師的心頭,逝去的40多個春秋,僅有的關於父親的記憶……一點一滴,匯聚起來,她對父親的印象仍不能理解和原諒。
心靈隔膜
陳靜一齣生於1937年10月,其時正是“七七事變”後不久,除了和大多數中國人一樣飽受戰爭之苦外,她和母親還要承受家庭不幸所帶來的苦痛。
童年時期的陳靜一隻見過父親幾面。父親陳自強是湯恩伯部隊的一名軍官。其祖籍蘄春縣青石嶺蓋天廟,1914年出生,早年在家讀私塾,1928年在蘄州啟明中學讀書,後成為中央軍需學校12期畢業生。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陳自強參加抗日,歷任排長、連長、營長等職。後被選派在重慶後方聯合勤務總部軍校學習,畢業後任後勤總部經濟處少校科長。旋即奔赴華北抗日前線,任嚕蘇皖豫邊區總務處長,後晉陞陸軍少將軍需處長。在著名的臺兒莊戰役中,陳自強冒著槍林彈雨,督運糧食、軍械,往來前線,為臺兒莊大捷,殲滅日軍主力磯谷師團作出了貢獻。
抗戰勝利後不久,多年來行蹤不定的父親又另娶妻室,組建了一個新的家庭。陳靜一隻有和母親相依為命,艱難度日。曾逃難到貴陽、重慶,其間母親曾在紗廠做過女工。回到武漢後,母女倆靠在武漢的姑媽的救濟維持兩人的生活。
解放戰爭後期,父親把祖父母接到上海。1949年5月,國軍在上海戰役中潰散,父親離開前妻及年幼的女兒陳靜一,去了臺灣,一直在軍界服役。陳自強退役後,即在臺興辦實業,先後創辦拔提書局、義民制袋廠、天聲股份有限公司等企業。
陳自強先生現有子女7人,除長女陳靜一,為原配駱氏所生外,陳自強在臺期間,繼娶姚榴新女士,生子女6人。
1951年,陳自強曾託人帶來口信,讓女兒陳靜一和姑媽繞道香港去臺灣,但絕口未提讓母親也去。正在讀初中的陳靜一早已視父親如路人,更不願丟下含辛茹苦撫養她長大的母親,最後,姑媽走了,陳靜一留在了母親的身邊。此後近40年,雙方音訊斷絕。
依靠助學金,陳靜一順利地讀完了初中,考上了武漢第一師範學校。1955年從一師畢業,工作一年後,她又考取華中師範學院(今華中師大)數學系,1960年畢業後一直從事中學數學教學工作。曾任武漢十九中學數學教師,獲中學高級教師職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