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湖北省副省長田承忠深度解讀臺灣周

2010-04-15 11:07:00
來源:
字號


  關於文化認同。兩岸同胞同宗同文,中華文化是兩岸共同的寶貴財富,也是維繫兩岸同胞感情的重要紐帶。文化和民族認同是凝聚兩岸同胞共同意志的根基所在。湖北是文化大省,與臺灣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和緊密的現實聯繫,近年來圍繞三國文化、屈原文化、炎帝神農文化與臺灣間開展了許多成效顯著的交流活動。我們願意遵循2009年第五屆兩岸經貿文化論壇共同建議,加強鄂臺間文化、藝術、宗教及民間信仰等領域的交流合作,通過鼓勵鄂臺間舉辦藝術節、文化節等活動,不斷深化鄂臺間文化産業合作、教育交流合作,共同傳承和弘揚中華文化。要把握2011年辛亥革命百年紀念的契機,充分挖掘首義文化資源,進一步推進鄂臺兩地的文化認同與交流合作。


  關於科技交流。科技是第一生産力,佔據著科技創新的優勢,就能掌握髮展上的主動權。加強鄂臺間科技合作應是下一步我們雙方著力關注和加大投入的重要領域。湖北與臺灣在科技領域各有優勢,湖北的基礎研究雄厚、學科佈局完整、科技人才充沛;臺灣則在應用技術研發、科技成果産業化、傳統産業技術改造等方面具有特色。隨著武漢東湖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的正式獲批,鄂臺間科技合作潛力更加巨大,空間更加廣闊。湖北省委、省政府衷心希望,鄂臺通過加大科技合作力度,從各種方式的合作研究、人才聯合培養、新型戰略性産業開發等方面入手,共同提升科技競爭力和自主創新能力,從而為鄂臺間的共同發展繁榮提供更持久的動力。


  關於農業合作。湖北與臺灣農業的環境與條件各具特色,湖北具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廣闊的土地、龐大的農村勞動力以及廣大的消費市場;臺灣則自然資源較為缺乏、土地狹小、農村勞力短缺。但臺灣具備優異的農業應用技術、健全的農業推廣體制、現代化的經營管理經驗及流暢的市場行銷管道,這些互有優缺的條件,正可讓鄂臺農業在發展上産生互補互利的作用。我們希望鄂臺農業合作本著互補雙贏、共同發展、以人為本的原則,從相互引進農業良種技術、培養青年農業科技人才、建立農業資源之數據庫等方面入手,突出湖北建設臺灣農民創業園的特色,加快將湖北建設成臺灣農業外移的吸納基地、臺灣農民再創業基地、兩岸農業先進技術創新基地和農業科技人才開發基地,形成鄂臺間多層次合作、多渠道聯通的農業合作交流體系。

 

  問:近年來,湖北與臺灣的各項交流交往活動非常熱絡,請您介紹一下這方面的情況。


  答:你説的沒錯。湖北省委、省政府始終高度重視鄂臺交流與合作。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兩岸關係的發展,鄂臺交流規模不斷擴大,領域不斷拓寬,內容日益豐富,層次不斷提高,形式走向多樣,效果日益彰顯,品牌項目已然成形,逐步形成了寬領域、多渠道、全方位的互動雙贏格局。


  多年來,我省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積極貫徹“寄希望於臺灣人民”的方針,做了大量工作。我們成功舉辦了“海峽兩岸武當文化論壇”、“海峽兩岸炎帝神農文化論壇”、“海峽兩岸關公暨三國文化論壇”、“海峽兩岸李時珍醫藥文化與産業發展研討會”等一系列大型鄂臺經貿與文化交流活動,取得了積極的成果。截至目前,臺灣同胞有150多萬人次來鄂觀光旅遊、考察交流及探親訪友;湖北省累計有8.4萬人次赴臺進行交流訪問及其他活動。1997年我省赴臺交流人員為200人次,到2009年已達4184人次。10 多年來,赴臺交流的廳局以上各地各部門的負責人已突破千人,其中,省級領導有10多位,院士有20來位。


  近年來,來湖北訪問的臺灣人員層次不斷提高,知名人士逐年增多,如連戰、江丙坤、蔣孝嚴、郁慕明、許歷農、李煥等。值得一提的是2008年5月,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一行22人到湖北參訪,提升了鄂臺交往交流的層次,實現了我省對臺工作歷史性的突破。交流內容方面起步于文藝,到現在,已擴展到教育、科技、體育、衛生、影視、新聞、出版、金融、工會、律師、司法、檔案、社會保障、宗教、民俗、交通、農業、水利等方面,交流活動已覆蓋各行各業。在省內,各市州與臺灣的交流合作也迅速發展,鄂臺交流合作基礎穩固。

[責任編輯:薛白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