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中原文化:寶豐魔術傳文明

時間:2012-03-31 08:55   來源:中國日報

  看魔術表演。張雷龍 攝

  3月27日,記者隨河南省臺辦主辦的海峽兩岸三地記者“探尋中原文化、傳承華夏文明”聯合採訪團,走進中國魔術之鄉——寶豐縣趙莊村,探訪非物質文化遺産神奇魔術文化的魅力。

  趙莊魔術文化源遠流長,其起源於唐宋,繁衍于明清,昌盛于當今,是享譽神州的“魔術之鄉”。趙莊魔術團體逐漸發展成為以魔術為主,歌舞為翼,雜技、小品、武術為輔的多元化演出團體。被文化部稱為“寶豐現象”。2006年9月寶豐縣被中國雜協命名為“中國魔術之鄉”。

  在趙莊鄉魔冢營(木中營)村,建於唐宋年間的雲水寺內大佛殿前三間卷棚內東西墻壁上繪有“ 吃火吐旗桿”等人物的表演造型。在相當長的時間裏,魔術只是人們賴以生存或自娛自樂的一種手段,根本沒人敢奢望靠此致富。現在寶豐的魔術專業村周營村早在明清就有人出外摞明地變戲法,到了清末民初,又出現不少玩提線木偶的,兩者相輔相成,逢年過節他們不請大戲,自己組織本村的魔術、木偶演出,自娛自樂。有人給周營村又送了幾句順口溜:“ 周營村圓周周,唱不起大戲玩肘猴(即木偶),變戲法耍提猴,鑼鼓一響解憂愁”。1979年,周營村的幾個人率先成立了7個魔術團,他們以師帶徒、徒再為師,一人傳十人,十人育百團,寶豐縣民間藝術表演團體像雨後春筍般蓬勃發展。周營村由7家魔術團發展到百餘家,全村1654人,民間藝術表演團體112個,從藝農民就達近880人,上至老人下至頑童幾乎都能隨手變上幾套魔術。演出節目由原來單一的木偶、魔術,發展到集魔術、武術、歌舞等為一體的綜合性藝術表演。他們在變中舞,舞中變,以滿足廣大觀眾的不同需求。機制靈活,節目隨時代的變化而創新,不斷給人們帶去歡樂和魔術的魅力。他們農忙務農,農閒從藝,足跡遍及大江南北,有的還應邀到越南、緬甸演出。“聽起來神出鬼沒,演起來偷梁換柱,看起來捧腹大笑,點破了恍然大悟”,這就是寶豐魔術的魅力所在。

  他們不僅靠魔術增加了收入,而且帶回了嶄新的思想觀念和各種致富資訊,推動了當地經濟綜合協調發展。他們紛紛在家鄉投資發展工業企業、高效農業和服務業。帶動了當地服裝、道具、音響、大篷、運輸和廣告設計等10多個相關産業的發展,這些産業每年可為當地農民創造産值1000多萬元,加快了農村經濟結構調整步伐。現在,寶豐縣已經建成全國唯一初具規模的民間演出服務市場,有了自己的魔術文化産品品牌,有了自己的藝術學校。

  寶豐縣趙莊鄉周營村今年49歲的張本洲是個老魔術師了。他家可謂魔術世家,全家老少沒有不會變魔術的。院子裏鳥語花香,可別小看這個小院,中宣部部長劉雲山、河南省委原書記徐光春及臺灣魔術師劉謙都曾來過。他的女兒張小偉,現在趙莊一中上學,也曾多次在魔術大會上表演節目並獲獎。張小偉表演的魔術《換衣服》、《取長補短》、《仙人摘豆》等多次受到專家評委的好評。投資的魔術道具廠研製開發出“火釘箱”等800多種魔術道具成為全縣魔術道具研發的領頭羊。寶豐魔術文化發展離不開這群優秀的民間魔術大師。

  劉順培訓魔術基地是音響、服裝、魔術道具市場較為集中的地方。他的經營人劉順是寶豐縣魔術協會會長,原來曾經外出拜師學藝演魔術,27年前組建了自己表演團體,從2001年開始專業從事經營魔術道具,他生産的道具産品銷往全國各地,僅去年就向江蘇、四川、貴州等地銷售2000多件,免費培訓300多人,年創收入十余萬元。他自已就研製開發了近200個魔術道具,表演簡單、趣味濃厚,如果您有興趣,可以從那裏學兩招,您很快就可以成為一名業餘魔術師,回去後您可以在您的親朋好友面前露一手了。

  現在的周營村男女從訂婚到結婚,什麼都不要,而是用自己的技藝來建設美滿幸福的家庭。新婚、洞房趣事多。新郎新娘結婚當天晚上,多要辦一個“新婚晚會”,新婚夫婦要給大家表演《蠟燭自燃》、《空手抓煙》、《空壺來酒》、《手帕出喜糖》。新郎用一個魔術動作,兩支紅燭不點自燃,新娘空手向上一抓,各種喜糖到手,分給大夥,頓時滿屋生輝,歡聲笑語,熱鬧異常。

  魔術不僅豐富了觀眾的文化生活,同時,也成為當地人的搖錢樹。在擁有630多個民間表演團體的趙莊鄉,靠魔術産業,當地3萬多農民過上了幸福的小康生活。早在1996年,趙莊鄉就在全縣率先實現了村村通公路和村村通電話目標。據當地文化站統計,2005年,僅魔術一項全鄉收入達1.3億元,魔術真正成為了當地一個支柱産業。涌現出了丁德龍、劉順等一大批農民魔術師,這些藝人登舞臺點石成金,下田間能犁會耙,不少人搞企業也是經濟強人。目前寶豐縣擁有1400多個民間表演團體,從業人員5.5萬餘人,表演團體總數和從業人員數均佔全國的一半,全縣民間團體演出收入已達6億多元。這些演出團體常年活躍于全國各地,豐富了各地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傳播了先進文化,弘揚了精神文明。走出了一條“ 農民自辦文化、政府扶持農民辦文化,文化讓農民樂起來、富起來”的農村文化産業發展的新路子。

分享到:
編輯:馬迪

圖片

圖片推薦

    要聞

    兩岸情

    各地涉臺活動

    文化交流與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