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臺灣2012大選進入最後的關鍵時期,國民兩黨參選人的民調處於膠著狀態,親民黨主席宋楚瑜也跟著湊熱鬧,甘願作“燈泡”,陪同國民兩黨候選人參選,形成了馬英九、蔡英文和宋楚瑜“三足鼎立”的競選局面,從而既增添了競選的激烈性,又使選舉充滿著極度的複雜性和不確定性。2012年臺灣地區選舉,處在兩岸關係進入承前啟後的關鍵時期,既存在不少機遇,也面臨嚴峻挑戰,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了。而面對國民兩黨參選人膠著的選情,世人不禁在問臺灣民眾支援什麼?反對什麼?透過膠著的選情,讓人一頭霧水。無論選什麼樣的候選人,選擇什麼樣的政黨來執政臺灣地區,對於選民來説,其要參考的無外乎“二要素”,一是“安全”,二是“經濟”。用這“二要素”作為選舉的參考點,就不難選出有利於臺灣地區發展的執政黨和候選人了。
一、安全是發展的前提。安全對於任何社會來説都是第一位的,臺灣地區同樣如此。2012年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國民兩黨所走的選舉政策路線是不同的(因宋楚瑜贏得選舉的可能性不大,在此就不作論述),國民黨選舉路線是堅持“九二共識”,走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執行兩岸大交流、大合作、大發展的互利共贏的兩岸政策,為兩岸民眾謀求最大福址,從而也確保了兩岸的安全穩定。第十九屆“APEC”非正式領袖峰會,胡錦濤總書記在美國檀香山會見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時強調,認同“九二共識”是兩岸開展對話協商的必要前提,也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重要基礎。為了保持臺海形勢穩定,為了兩岸民眾福祉,雙方應該繼續堅持和維護“九二共識”,增進政治互信,繼續引領和推動兩岸關係開闢新的前景。胡錦濤的講話再次肯定了國民黨當前所執行的兩岸政策。而民進黨參選人蔡英文否認“九二共識”,堅持走“臺獨”式的選舉路線,雖然她也曾表示若當選,延續“前朝”政策等,但否認“九二共識”,兩岸就失去了商談的政治基礎;走“臺獨”路線,兩岸關係勢必陷入停滯甚至倒退,臺海局勢就會緊張,兩岸何來安全可言?我們把鏡頭回放到阿扁執政臺灣走“臺獨”路線時期,臺海局勢異常緊張,談何安全?又談何發展?在阿扁執政臺灣8年間,兩岸關係緊張,更談不上兩岸的交流與合作了,臺灣經濟倒退,發展滯後,民眾生活水準下降,民怨載道。因此説來,蔡英文否認“九二共識”,無疑是走阿扁“臺獨”老路,若她當選,只能把臺灣帶回四年前。屆時,臺灣能有安全感?臺灣還能像現在這樣快速發展?選民的確要考慮清楚。
二、經濟是發展的重點。2008年,金融危機影響著世界各地的發展,臺灣也無例外,然而,即便在這種情況下,隨著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深入發展,兩岸間大交流、大合作、大發展,促進了臺灣經濟保持2位數的增強,而陳水扁自2000年上臺僅8年時間,臺灣從一個希望之島逐漸淪落為失望之島。8年來,臺灣經濟衰退,人民生活的痛苦指數不斷上升,臺灣社會陷於分裂。目前,臺灣的經濟快速增長緣自於2008年國民黨重新執政臺灣走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路線。國民黨堅持“九二共識”,走交流、合作、發展的和平路線,在臺海局勢穩定的情況下,面對大陸廣闊的市場和機遇,積極地發展與大陸的經貿合作,使臺灣經濟很快走出阿扁時期低谷,呈現出一片欣欣向榮的發展景象。正是因為有祖國大陸作為重要支撐,才使臺灣經濟順利渡過危機,化危為機,保持快速地發展,使臺灣經濟發展實現了歷史性跨越。然而,民進黨主席蔡英文否認“九二共識”,走 “臺獨”路線。若蔡英文當選,走“臺獨”路線必然導致兩岸和平發展受阻。受阻的兩岸關係必然影響到臺灣與大陸在經濟上開展交流與合作,像ECFA這樣的對臺優惠政策也將無法實施,特別在當前世界經濟危機的大背景下,屆時,臺灣經濟將受到致命一擊,停滯甚至倒退是必然的。因“臺獨”路線,使臺灣經濟不發展、難發展,甚至倒退,這顯然不是臺灣民眾所希望看到的和想要的。
三、和平是發展的保證。臺海和平的政治基礎就是堅持“九二共識”,否認“九二共識”,則意味著失去這個基礎,兩岸關係發展必然生變。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離不開祖國的統一,沒有祖國的統一難以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走“臺獨”路線的蔡英文是背離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發展道路,背離了全中國人民嚮往祖國統一的意志。蔡英文走“臺獨”路線,臺海就難保持和平。臺海失去了和平,臺灣能安心搞經濟發展?顯然是不現實的。道理非常簡單,無論哪個政黨執政臺灣地區,“臺獨”路線絕對行不通,也不可能行得通,因為這是中華民族五千年國家統一的文化意識沉澱,不會因個別政黨個別政治人物而改變。
綜上所述,其實就一點,要想保持臺海和平穩定,必須堅持“九二共識”,走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路線,民進黨的“臺獨”路線行不通。而面對2012年的臺灣地區大選,選民的確要好好掂量掂量,投出有利於臺海和平發展的一票。當然臺灣意識形態與選舉文化有其獨特性,臺灣選舉的顏色性,或將無法改變,但是作為那些有高度理性而無顏色傾向的中間選民,對於2012年的大選,著實要慎重考慮一下,畢竟臺灣又處在一個關鍵時期,如何決擇,你們説了算。(網友:我心飛揚)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