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臺胞蕭紀書:捐資助學鄉情濃

時間:2012-04-12 09:12   來源:青年導報網

  在所有思鄉的古詩詞中,唐朝詩人賀知章的《回鄉偶書》堪稱樸實無華卻又別具一格。“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短短四句所蘊涵的內容之豐富、情感之濃烈讓人過目難忘,千百年來的吟誦和傳唱,激起過無數遊子心中的波瀾。

  時空流轉變幻,可中華兒女對故鄉的思念留戀之情卻是亙古不變,造福桑梓的慈善義舉更是讓故鄉人心懷感激沒齒不忘。因此,賀詩場景如果換作是休斯頓92歲的蕭紀書老先生回河南老家的話,前面兩句仍然絲毫不差,但後兩句也許應改成“兒童相見喜相識,笑迎客從美國來”更為妥貼了。

  今年4月,河南上蔡第一高級中學將舉行蕭紀書銅像揭幕典禮,以表彰蕭老先生建立20萬美元助學基金的善舉,也引起了人們對老先生傳奇人生的好奇。

  少小離家坎坷路

  蕭紀書先生原籍河南上蔡縣百尺鄉蕭竇村,幾歲的時候就失去了父親,和寡母兩人相依為命,艱難渡日,使他小小年紀就飽嘗了世態炎涼和人情冷暖。到15歲那一年,為維持家中生計,不得不離家去當學徒。日本侵華戰爭爆發之後,母親鼓勵他報效祖國,蕭先生就毅然參了軍,先進入黃埔陸軍學校炮兵科學習,然後就是戰爭歲月戎馬生涯,最後身不由己一路輾轉,蕭先生隨軍到了臺灣。

  這一路的坎坷、與母親和故鄉的分離之痛的確用言語難以形容,幸運的是蕭先生當年在江陰帶兵時,經人介紹結識了出身書香門第小他八歲的張嶺梅女士,兩人情投意合,結成百年之好。蕭先生先到臺灣之後,趕緊託人給妻子帶信,妻子坐著小船飄蕩過海峽,夫妻終得團圓,人生的悲與喜兩人亦從此共同面對,不離不棄。

  白手起家創業路

  到臺灣後,蕭先生感到在軍隊裏很壓抑,3年後就從軍中退了役。攥著手中微薄的退伍金,蕭先生不得不為全家的生計奔波勞碌。他曾當過店舖的夥計、養過雞、撿過菜葉、為人擦過皮鞋、拉過人力車、當過搬運工,也挨家挨戶為人安裝門窗玻璃,在社會的最底層打拼,深深地體會到普通老百姓生活的艱辛困苦,這一切都為日後他扶貧濟困的慈善行為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好在蕭先生聰慧勤勞,太太張嶺梅更是相夫教子一同努力,艱難的生活從沒讓他倆頹廢痛苦,夫妻兩人只是更加兢兢業業踏踏實實地埋頭苦幹。終於,蒼天不負苦心人,一間毫不起眼的玻璃店開張了,一位很有名望的長者為之起名為“明華玻璃店”,並題寫了匾額。

  後來,蕭先生結識了一位天主教神父,那位神父見他為人忠厚品性正直又肯吃苦耐勞,就把籌建教堂的事交托于他。蕭先生接下工程,既當老闆又當小工,事事親力親為不敢懈怠,由此涉足建築行業並創建了“明華建築公司”。從白手起家開始到生意一天天紅火起來,經過幾十年的苦心經營,蕭先生終於事業有成,成了一位飲譽海內外的實業家。

  老大回鄉慈善路

  也許是天生有著悲天憫人的慈善心腸,也許是從小走過坎坷路的苦難錘鍊,又也許是信奉天主教的信仰讓他能待人如侍已,蕭先生自創業之初,就同時開始了他各種樂善好施的義舉。

  蕭先生在經營建築公司的同時,為懷念母親,也為弘揚中華文化,他創辦了慈暉紀念畫廊和慈暉圖書館;為兩岸畫家聯誼,蕭先生先後接待過6000多人,每次都免費提供吃住;為鼓勵同鄉從事文藝活動,他在慈暉畫廊裏每月定期辟出空間供同鄉文友展覽藝術作品,於是河南旅臺同鄉會文藝活動委員會應運而生。蕭先生倒貼錢做文化事業且樂此不疲的事跡,在寸土寸金的臺北市傳為佳話。

  上世紀隔絕多年的兩岸終於可以往來之後,離別故鄉幾十年的蕭先生踏上了故土。在老家河南上蔡縣,他一刻不閒地拜望鄉鄰,走親訪友,尋覓幼時的足跡。鄉親們熱情地歡迎他,圍著他説東道西。在閒聊時,蕭先生得知家鄉只要風調雨順,五穀收成還好,可一旦遇到乾旱,水源匱乏,五穀就可能絕收。蕭先生自己也清楚記得1942年家鄉旱魔為虐時,鄉民們束手無策餓殍遍野的慘象。

  不願看到過去的一幕今後有可能在家鄉重演,蕭先生毫不猶豫地一口應允捐款20萬元人民幣,為蕭竇村打機井30眼,購置噴灌機20套。他的善心果然得了回報,1992年夏季上蔡縣大旱,而蕭竇村卻因為有幾十眼機井得以及時灌溉而喜獲豐收。

  第二次返鄉時,蕭先生發現蕭竇村小學教室簡陋難避風雨,連百尺鄉一中也沒有一棟像樣的教學樓,又慷慨解囊,兩次捐贈60余萬元,為蕭竇村小學建造9間平房和一棟教學樓,為百尺鄉一中建一棟教學樓,為二中建一棟學生宿舍樓。從此家鄉的孩子們可以在寬敞明亮的教室裏安心讀書了,鄉親們感動萬分,特將本村小學更名為“紀書小學”,將百尺一中、二中的樓房取名為“紀書樓”,以志紀念。

  1991年,上蔡縣政府為活躍人民文化生活打算建造一棟文化大樓,但因財力不足,開工之後卻面臨擱淺。蕭先生得知後,捐款20萬元用於文化大樓的建設。如今,文化大樓的二層專辟為“臺胞會館”,設有書畫展覽廳、圖書館等,2600余冊的藏書亦為蕭先生所贈。

  這些年來,蕭先生為全縣24個鄉鎮中學捐贈圖書折款35萬元,累計花費40余萬元救助貧困大學生、中學生計135人,為家鄉村村通公路建設捐資15萬元,還為百尺鄉蕭竇村農民文化娛樂中心的建造出資26萬元。可以説只要家鄉人民有需要,無論是修橋鋪路、建房蓋樓、還是濟貧助學,蕭先生博施濟眾的義舉善行已經無法一一歷數了。

  同樣,蕭太太張嶺梅女士的家鄉江蘇泰興也得到了蕭先生夫妻兩人的無私捐助,修了兩公里的石路,建了以岳父張衡南先生命名的衡南圖書館,還捐建了嶺梅教學樓,裏面的電腦及桌椅一應添置齊全。

  家鄉人民對蕭先生夫妻非常的感激,中國駐休斯頓總領館也多次對蕭老先生關心祖籍國的義舉給予表彰。

  種瓜得瓜豐收路

  善有善報,蕭先生蕭太太一心向善得到了蒼天眷顧,老先生今年92歲,仍然耳聰目明行動自如。今年4月,在兩位女兒的陪伴下,他將回到故鄉參加銅像揭幕典禮。原來,2011年蕭先生在上蔡第一高中設立了20萬美元“蕭紀書、蕭張嶺梅助學基金會”,決定以息助學,把每年基金會的利息所得全部用來資助窮學生,蕭先生的五位子女紛紛贊同並出任基金管理人。為感謝蕭先生全家的善舉,上蔡第一高中特地建蕭先生銅像以作紀念。

  蕭先生説起這20萬美元的來歷,有著天上掉餡餅似的興奮。原來蕭先生年過7旬之後,就退休來美國和兒孫們團聚安享晚年。某一日臺灣的一名建築商要開發新地,其中的一塊邊角地卻屬於蕭先生30多年前蓋樓房時所余。為買下這塊地,建築商寄來了20萬美元。雖然五位子女也常常出錢出力支援濟貧助學,可蕭先生覺得不滿足,有了這20萬美元的基金會可以不斷地發揮助學功能,他才覺得更安心。

  和普通父母總想著把錢財留給兒孫們不同,蕭先生的觀點是:“子女自強,可白手創業;子女無能,可耗盡萬貫家産。”因此他覺得根本沒必要給子女留下過多錢財。蕭先生的5個孩子果然個個事業有成,其中大兒子蕭冠英名頭之響亮,在休斯頓華人區可稱家喻戶曉。因為蕭冠英開了一個修車廠,“修汽車找老蕭”已經深入人心了。這5個蕭家兒女非但不要父母錢,還每月按收入付給父母贍養費,而蕭先生就把這些贍養費集中起來又捐給家鄉。

  蕭先生熱愛藝術,尤喜畫畫,到61歲時正式拜名師學畫並速有大成,所畫作品被很多人購買收藏。他曾舉辦畫展、把作品義賣,所得善款全部捐給大陸窮困子弟。他畫老虎、畫牡丹,但最愛畫的還是西瓜,畫上題字“種瓜得瓜”,這是他的人生信仰,助人為樂同時獲取美滿幸福人生的最佳寫照。

  行文至此,讀者們應該明白為什麼對蕭先生返鄉而言,他會得到“兒童相見喜相識,笑迎鄉親美國來”的歡迎了。因著他的善良心腸和博大胸懷,蕭先生在家鄉人民的心目中是個大英雄了。尤其那些得他資助的孩子們、在他捐建的教學樓和圖書館安心學習的中小學生,哪個會不認識他這大恩人呢?唐朝的賀知章八十多歲時返鄉悲喜交集,家鄉兒童只當他是個客人。而蕭先生返鄉人人都識得,只當是鄉親從美國回來探望,那份血濃于水的鄉情和親情從來就沒有斷開過一樣。

  “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是的,蕭紀書先生的造福鄉鄰的慈善義舉源源不斷,就是因為他的心裏,裝滿了對故鄉和對親人的深切愛意。

分享到:
編輯:馬迪

圖片

圖片推薦

    要聞

    兩岸情

    各地涉臺活動

    文化交流與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