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隨李文祥”系列述評之六
歷史很遙遠,仿佛過眼煙雲,如同黃帝古老的民間傳説;歷史也很近,近得伸手可摸,就像殷墟出土篆刻著文字的甲骨片。
在鄭州中州大道的西邊,是擺放著司母戊大方鼎的商城公園;中州大道的東邊,則是高高聳立在鄭東新區CBD的標誌性建築——280米高的塔形大廈鄭州會展賓館。如果説,前者代表古老的中原文明,某種程度上,後者象徵了現實中中原經濟的重新崛起。
歷史與現實,可以相距幾千年,可以拉近至幾公里;可以是風騷各領,也可以是“忘年之交”……
一個聚集、供養了全國最多人口的地方,不可能不是全國最大的經濟區;一個曾經建立了農業文明、青銅文明的地方,不可能不是全國最繁榮的經濟區;一個長期處於華夏行政中心的地方,一個建立了艱苦奮鬥、自強不息等中華“根文化”、“元文化”的地方,不可能不是全國最重要的經濟區。
中原大地對中華文明曾作出的巨大貢獻,無論你提或者不提,都或存放在浩如煙海的古籍中,或擺放在博物館的展臺上,或仍然沉睡在地下,不卑不亢,不消不失。
古時的中原,絕對是鶴立雞群,俯視萬方。
然而,人口過多、資源枯竭、戰亂頻仍等原因,讓中原地區在近代歷史中逐漸落後。
中國經濟正在創造世界矚目的奇跡,曾經輝煌的河南應該怎麼辦?
毫無疑問,我們這個好漢不能再提當年的勇猛,依舊躺在先人的榮譽簿上“啃老”更是不足取。在今天的河南,我們所能做的只能是:實現中原崛起,振興河南!
我們不能再等了!
歷史的邏輯令人驚奇。
歷史既不讓某個地域永遠崛起,也不會讓一個地域永遠衰敗;無論是有準備的地方,還是沒做好準備的地方,歷史都會給予它眷顧和機遇。
時空的變換令人感嘆。
雖然,現實不會簡單地“山寨”某段歷史,但卻常常出現相似之處。“建設中原經濟區”,當然是新時代、新河南的新産物,但其內涵卻和古老的中原文明一脈相承。
星移斗轉,滄海桑田,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中原,這個昔日一度變成“土古窮”的地方,如今正變成一片熱土。許多的眼球和“粉絲”,開始關注這個日益走紅、潛力無限的明星。
中原地區再次崛起的條件和機遇正向我們走來!
在現代經濟社會中,以河南為主的中原地區正在以一種嶄新的面貌,獨特的概念呈現在世人面前。“建設中原經濟區”因此而列入國家“十二五規劃”,並上升為國家戰略。
中原這個名字,再次被人呼喚;中原經濟區這個概念,正在從藍圖走向實踐,從遠古走向未來!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建設中原經濟區的春天已經到來了!
面對這大好的時機,我們在欣喜興奮的同時,更應該清醒地看到,雨再好並不能代替播種;土壤再肥沃也不能代替精耕細作,千載難逢的條件和機遇只不過是給目標和理想提供了創造奇跡的可能性。
如果説“萬事俱備,只欠東風”,那麼,這個“東風”到底是什麼呢?
省委書記盧展工一言以蔽之曰:建設中原經濟區,關鍵在“做”!
那麼,河南人該做什麼,該怎樣做,該拿出什麼樣的精神狀態去做?
我們在醞釀著,思考著。
正在這時,87歲的李文祥老人向我們走來了!
帶著艱苦奮鬥、紮根基層的堅守精神向我們走來;
帶著“都進大城市,誰到艱苦地方工作?”“先天下之憂而憂”的社會責任和擔當意識向我們走來;
帶著自強不息的精神向我們走來;
帶著安貧樂道、淡泊名利的精神向我們走來;
帶著對黨和人民的事業永遠忠誠的不變信仰向我們走來。
恰如“及時雨”,他的出現,澆醒了人們的猶疑、迷茫。
恰如“警世鐘”,他的故事,震撼了人們的惰性、浮躁。
他自己艱苦奮鬥、持之以恒的“做”,成為我們剛剛起步的中原經濟區建設的精神嚮導;
他自己扎紮實實、點點滴滴的“做”,成為我們依然需要艱苦創業的中原經濟區建設的行動楷模。
做,要講方法,還要善抓機遇。
在“做”的過程中,我們應該看到自身的新機遇:中原傳統文化中的一些要素在市場經濟中正在煥發出新的生機,一些劣勢正在轉化成優勢,一些價值正在重新被評估。
——比如,曾經的“人口包袱”正在轉化成“人口紅利”。在老齡化社會提前到來,在沿海地區出現用工荒的背景下,河南上億人口正在成為經濟發展的巨大人力保障。
——比如,以種植、養殖為特徵的農業,曾經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傳統産業,曾經是經濟欠發達的標誌之一。但是,在土地資源越來越珍貴的今天和將來,土地將因“物以稀為貴”而變得越來越重要、越來越珍貴。
世界糧農組織也不斷對全球糧食生産供小于求發出警告,以糧食為主的農産品價格不斷攀升等,都是發給我們的清晰信號。
這個信號提醒我們,河南農業將成為一大朝陽産業,它的發展路徑,必然應通過農業現代化實現。
——再比如,中原傳統的區位優勢,除了過去意義上的“四通八達、連南貫北”之外,正在向著新型的全國物流中心升級,這個升級,將提升河南整個現代服務業的水準,讓河南在中國版圖上的重要性再次突顯。
所以説,中原經濟區建設恰逢其時。機不可失,時不再來!
學習李文祥,我們有很長的距離要趕;
對比李文祥,我們有很多的問題需要克服;
建設中原經濟區,我們有很多的事情急需去做!
“莫斯科不相信眼淚,要趕快採取行動”。 對於基層幹部和黨員領導幹部來説,尤其應該反省自我,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通過轉變領導方式和工作方式,推動經濟增長方式轉變,推動中原經濟區建設走向深入。
要像李文祥那樣超越個人得失,樹立為多數人謀利益的人生目標,把主要精力和智慧用在幹事創業上,而不是用在拍馬逢迎、跑官要官上;
要像李文祥那樣少留戀官場、大城市,自覺下農村、走基層,和最需要他們的普通群眾在一起,而不是總是坐在機關、坐在公車上拍腦袋、瞎指揮;
要像李文祥那樣看淡榮譽和名利,而不是不顧榮辱、不擇手段地追逐名利;
要像李文祥那樣,俯下身子對百姓問冷暖、辦實事。而不是為了所謂的政績,搞“形象工程、面子工程”,既勞民傷財,又冷了百姓的心。
訪一戶貧苦人家為他們解決最基本的生活難題;引一個項目讓群眾有工作可幹;造一棟房子讓窮者居有其屋;建一座工廠讓地方發財致富——
不必爭什麼第一第二、不該想什麼榮辱得失,“做”,就應該體現在一件件具體項目的落實上;“做”,就應該體現在切切實實和老百姓貼心上。
古老的中原文明沒有衰落,它的精髓一直在代代相傳。
“艱苦奮鬥、吃苦耐勞、堅定理想、持之以恒”是古往今來中原人的內在特質;“平凡之中的偉大追求、平靜之中的滿腔熱血、平常之中的極強烈責任感”是當代中原人的現實寫照。這種精神,是對中華“根文化”、“元文化”的豐富和延伸,正在成為中原崛起、河南振興不可或缺的“軟實力”。
“千層之臺,起于累土”、“合抱之木,起于毫末”。
就讓我們像李文祥那樣,去做吧!
(注:此為本組系列評論結束篇)(大河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