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破解難題

時間:2011-05-09 11:59   來源:河南日報

  (一) 新鄉,以“新”為名,因“新”而興。

  原陽大米香飄海外,長垣起重馳名全國,新飛冰箱家喻戶曉,華蘭生物領跑業界……在這片生生不息的熱土上,涌現出一大批像史來賀、吳金印、劉志華等不畏艱難、敢於創新的人,演繹了一幕幕由“闖”而“興”、由“創”而“新”的華麗篇章。

  (二) 中原經濟區建設大幕開啟,“錢從哪來、人往哪去、糧食怎麼保、民生怎麼辦”難題橫亙。解決這些難題,就要找準制約一個地方發展的主要矛盾,解放思想,不懈創新。

  新鄉抓住形成“四道難題”的城鄉二元體制這一根本問題,從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切入,持續探索統籌城鄉發展新途徑。其“新”在不犧牲農業和環境,“新”在農民就近轉移到二、三産業就業,“新”在不區分農民市民身份都是從事農業、工業、服務業的職工,“新”在農民享受和市民一樣的居住環境、公共服務,“新”在城鎮化引領“三化”協調科學發展。

  省委書記盧展工將其概括為一條“不以犧牲農業和糧食、生態和環境為代價的,以新型城鎮化為引領的‘三化’協調科學發展的路子”。

  這一概括,符合糧食主産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階段特徵,是科學發展觀與河南省情的緊密結合,是用領導方式轉變加快發展方式轉變的實踐載體,找準了河南在全國區位發展中的定位,廓清了糧食安全責任與富民強省的關係,指明瞭中原經濟區建設的發展方向。

  (三) 難題,就是傳統觀念、傳統機制、傳統做法難以解決的問題。歷史上形成的城鄉二元體制,是“四道難題”難以破解的根本原因。

  難題,制約了發展,難題,帶來了問題。

  問題一:二元體制束縛縣域經濟,全面小康難實現。制度設計重城輕鄉,農村資金、土地、勞動力大量流失,建設缺資金,投資缺載體,轉型缺條件,新鄉的縣域經濟徘徊不前,多數仍是“農業大縣、工業弱縣、財政窮縣”。佔新鄉國土面積95%、人口總量83%的縣域經濟不提速,新鄉崛起振興就無從談起。

  問題二:二元體制束縛消費需求,發展方式難轉變。資源配置城鄉不均,農民轉移就業難,資産變現難,持續增收難,新鄉的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從改革開放初期的1.91:1一度擴大到2.8:1。幅員遼闊的農村不發展,數量居多的農民收入低,不僅難以拉動內需,還會影響和諧穩定。

  問題三:二元體制束縛農業轉型,糧食安全難保障。發展觀念重工輕農,農業生産規模小,組織化程度低,抗風險能力差,發展方式粗放、效益低下,糧食增産難增收。

  問題四:二元體制束縛發展空間,新鄉發展難持續。發展格局城鄉分割,耕地保護、糧食安全與農民富裕所需要的工業化、城鎮化之間的矛盾難以調和,社會建設滯後於經濟建設,城鎮化滯後於工業化,城鎮創業就業承載能力滯後於城鄉就業需求,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

  (四) 審視新鄉的幹部隊伍,在領導方式上還有諸多不適應:

  思想不解放,觀念陳舊。一些幹部總是習慣用老眼光判斷新形勢,用老辦法對付新問題,跳不出舊思維,打不破舊框框。

  政績觀不端正,急功近利。一些幹部唯書不務實,唯上不為民,貪一時一事之功,而不是著力民生、著眼長遠,把一個地方引導到一條正確的路子上。

  方法不科學,拙于運作。一些幹部不注重研究問題,不善於把握規律,分不清主要矛盾,找不準突破口,抓不住著力點。

  作風不過硬,甘於平庸。一些幹部遇到矛盾繞著走,碰到困難往回走,不想、不敢、不會創新。

分享到:
編輯:吳捷

圖片

圖片推薦

    要聞

    兩岸情

    各地涉臺活動

    文化交流與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