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聞聽三國事,每欲到許昌。
伴著“魏武揮鞭、建安華彩”的歷史榮光一路走來,今日的許昌生機勃勃、活力無限:經濟總量進入全省第一方陣,工業利潤總額和上市公司數量居全省第二,新型城鎮化、生態建設、科技創新等工作亮點紛呈。
取得這些成績和變化的“法寶”,就是“求真”。
(二)“真”是什麼?是真理,是真義,是真經,歸根結底,是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求真”即“求是”,是黨的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本質要求,是做好一切工作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
(二) 清醒地審視許昌,在求真的道路上,在發展的征程中,在幹部隊伍裏,仍然伴生著問題、伴隨著隱憂。
經濟結構不優。産業結構、需求結構、企業組織結構不合理,服務業增加值僅佔生産總值的22.4%,低於全國平均水準21個百分點;投資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60%,而消費還不足35%;“頂天立地”的企業偏少,全市年銷售收入超百億的只有一家。不加快結構調整,就會背離經濟規律,就難以實現可持續發展。
憂患意識不強。一些領導幹部自認為許昌這些年經濟總量居全省第四位,發展勢頭很好,滋生了小富即安、小進即滿思想,看不到自身的問題,看不到與外地的差距,缺乏乾大事、創大業的銳氣,缺乏大發展、大突破的膽識。許昌市城鎮化率只有41%,低於全國平均水準9個百分點;産業集聚區建設起步早,但一些縣(市、區)推進慢、産業集聚度低,特別是與外地其他縣(市)突飛猛進的態勢相比,已經相形見絀、被人趕超。沒有強烈的憂患意識,許昌就會在激烈的競爭中落伍。
基層基礎不牢。現在一些幹部不樂於、不敢於、不善於下功夫去做基層基礎工作和群眾工作。豈不知,做好基層基礎工作和群眾工作,恰恰是黨的執政規律的要求。許昌這些年一些基層組織軟弱渙散,改革改制、徵地拆遷、信訪穩定等熱點難點問題不斷涌現,特別是煤礦安全、食品安全、交通安全等領域的事故時有發生,既干擾了大局,又損害了形象,更傷害了民心。出現這些問題,根子就是基礎不牢。
能力素質不高。面對中原經濟區建設、發展方式轉變、新型城鎮化推進等新課題,一些領導幹部學習不深、研究不透、能力不強。缺乏對規律的研究、把握,對工作的謀劃、梳理要麼思路不清、無所適從;要麼我行我素、恣意妄為。抓工作就像螃蟹吃豆腐,吃得不多,抓得挺亂。同樣是推進新型城鎮化,有的兄弟市已經走在了前面,而許昌的一些縣市在中心鎮區和新型農村社區建設上卻行動遲、推進慢,原因就是對城鄉統籌的規律認識不清、謀劃不夠。
運作辦法不多。面對發展難題、要素瓶頸,一些領導幹部不重運作、不會運作、不善運作,用不好“三具兩基一抓手”的方法,找不出破解難題的辦法。市場“不差錢”卻找不到“錢路”,文化底蘊深厚而文化旅遊産業卻不發達,戴著“中國花木之都”的桂冠而鮮切花發展卻比重偏低。
工作作風不實。一些幹部不是集中精力謀發展,而是挖空心思找“門路”、拉“關係”;不是積極主動幹工作,而是推推動動、撥撥轉轉;不是全力以赴抓落實,而是手抓兩把泥、腳踩西瓜皮,能抹則抹,能溜則溜。市委要求全市領導幹部深入群眾、機關幹部重心下移、基層幹部堅守一線,可一些幹部還是浮在上面多、深入群眾少。
所有這些,無一不與認識規律、把握規律和運用規律不深、不準、不夠密切相關,與求真的要求格格不入。
推動許昌科學發展,就要把求真進行到底。
(三) 求真,首先要正確認識規律。
規律無處不在,認識它,就撥雲見日、事半功倍;背離它,就陷入迷途、一事無成。但認識規律並非易事,許昌在探索中也走過彎路、有過教訓。
由於對市場競爭規律認識不到位,過去不注重環境建設,許昌曾被人們戲稱為“許臟”,外地人不願來,發展上不去;由於對新型城鎮化規律認識不全面,存在著重城不重人、重城不重鄉的局限;由於對為民發展規律認識不深刻,一些地方先抓發展、後顧民生,導致公共服務投入不足、建設滯後,等等。
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認識規律是一個不懈求索、持續求真的過程,一定要有探索的精神,做到勤於學習、勇於實踐;一定要有科學的態度,切忌急功近利、胡幹蠻幹;一定要有理性的思考,既不能人云亦云、盲目跟風,更不能自以為是、想當然。決策喜歡拍腦袋,發展必然瞎折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