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園林園藝博覽會規劃方案出爐

時間:2012-04-11 14:49   來源:南國早報

  園博園7號橋效果圖。桂林市園林局供圖

  古榕伴月、百里花廊、大雁塔……4月6日記者從桂林市園林局獲悉,已經出爐的第二屆廣西園博會總體規劃方案,處處凸顯文化與景觀相融。整個園博園打造的主場館區、國際展區、農業科技展區、廣西城市展區等八大區域,各有特色。據了解,今年9月將開園迎客。

  大氣與秀美共存

  桂林市園林局有關負責人介紹,第二屆園博會總體規劃,注重展現桂林古今曆史文化,充分挖掘和提煉桂林市、縣的歷史、建築、民俗風情特色,將桂林的歷史文化融入到園內的景觀小品、園路、建築等各類元素中,讓遊客真切感受到桂林獨特的文化氛圍。

  園博園園區設計通過不同的園林造景手法,呈現融城市文化、山水文化、園林藝術和民俗風情于一體的景觀。項目基址的天然區位優勢讓山水園林的朦朧秀美得以體現:地形形態豐富,植被茂盛,周邊地勢開闊,向東可遠眺群峰林立,風光如畫,北面有小河流過。如此山水齊備,將園博會置於桂林山水大環境中,這些優勢是其他城市所不具備的。

  展區亮點搶先看

  第二屆園博會的園區,共分為入口景觀區、中心水景區、主場館區、國際展區、農業科技展區、廣西城市展區、園林藝術展示區、濕地景觀區等8個區域。“8個區域功能各異,設計上各有看點。”桂林市園林局有關負責人説。

  入口景觀區 凸顯山水美景

  主入口景區由山水廣場、民族團結廣場、古榕伴月等特色景點及遊客服務中心組成,以“古榕伴月”及“百里花廊”兩個具有桂林特色的景點為主景。“古榕伴月”利用、美化園內原有石山山體,于山前開挖水系與中心湖連通,水畔栽植一株古榕,營造山水交融、碧水邀月、古榕相伴的優美意境。“百里花廊”以艷麗多姿的花卉組成片片花海,營造熱烈喜慶的景觀氛圍。

  中心水景區 湖畔竹園樂遊人

  中心水景區位於園區中部的一個人工開挖的湖面及湖畔景觀遊賞空間,包含水中舞臺、湖畔竹園、大雁塔、水中音樂噴泉等景點。

  湖畔竹園于水邊大量種植漓江兩岸優美灑脫獨具特色的鳳尾竹,將漓江碧水漣漪、翠竹搖曳的景觀意境移至園中。林間散佈休閒小平臺,並由木棧道將各平臺串連,鬧中取靜,為遊人營造靜謐、宜人的安靜休閒空間。

  大雁塔是整個園區的制高點,登塔遊覽,近可觀園博園各主要園區,將園博園美景盡收眼底;遠可眺望漓江風景名勝區的峰林峰叢,將園博園東部與遠處群峰融合,品味一種與眾不同的美。

  主場館區 倣生建築有看頭

  由主場館及林蔭廣場兩部分組成的主場館區,是頗具創意和藝術色彩的倣生建築,以展覽、休閒為主。

  主場館東面臨湖,造型新穎別致,像一彎新月臥于湖邊,與水體岸線完美融合。整體建築由高聳的竹木結構藝術造型和藍色有機玻璃屋頂的半地下式溫室兩部分構成。在大雁塔上俯看,高聳的竹木造型猶如漓江岸邊層層青山,藍色的屋頂晶瑩剔透,猶如清澈見底的漓江之水,山水交融象徵最具特色的桂林山水文化。

  國際展區 展現異域風情

  和柳州首屆廣西園博會一樣,第二屆園博會也設有國際展區。按照規劃,該展區的“友誼園”位於展館中部,屆時,廣大遊客進入展區,將欣賞到黑斯廷斯、奧蘭多、濟州、熊本等與桂林結為國際友好城市國家的民俗文化、風土人情。

  農業科技展區 處處瓜果飄香

  該展區劃分為農業科普展示區及農業文化美食藝術天地兩個區域,形成稻浪起伏、瓜果飄香的生態農業景觀。

  農業科普展示區展示桂林地方特色的農作物及農業技術。該展區內還增設溫室展區,展示各種溫室植物、花卉,向人們普及與植物相關的知識。溫室外為片片交錯延伸、色彩艷麗的花田,向參觀者普及、展示現代園林園藝的特色及成果。展示區在西側兩個次入口之間架設一座空中觀景廊架,可供遊人漫步果林之上,欣賞園區的優美風景。

  廣西城市展區 彰顯“八桂風采”

  廣西城市展區“八桂風采”14個城市展區,緊鄰園區主要道路圍繞整個園區。各組團及布展地塊之間通過園路、休息平臺及園區綠化進行分隔,各城市之間互不干擾。

  園林藝術展示區 共賞奇石花卉

  園林藝術展示區位於園區西南角,主要是與園林相關的藝術展示,由奇石花卉文化街、室外石刻園、室外根雕園3部分組成。

  奇石花卉文化街以室內場館的形式展示奇石、插花、盆景等高雅、精緻的藝術品。室外石刻、根雕園則通過遊覽步道、林間棧道的設計,沿路點綴放置石刻、根雕,讓遊人漫步林間,觀賞、品味不同藝術形式帶來的美。

  濕地景觀區 雖由人作宛自天開

  濕地景觀區位於園區東南角,結合水生、濕生植物的搭配栽植,營造“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自然生態、綠意盎然的濕地景觀。

  該區將在水中、林間設置木棧道、休閒平臺等供人們漫步、小憩。室內科普展示區則通過小型儀器、場景等與實地的組合,向人們展示植物水體凈化、水力發電等過程。(徐慶成)

分享到:
編輯:馬迪

圖片

圖片推薦

    要聞

    兩岸情

    各地涉臺活動

    文化交流與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