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著名書法家陳維德説,大陸“富而好禮”是他最希望看到的。
“杜甫《秋興八首》行書八屏”,是陳維德最為珍愛的一幅作品。
他生於福建,長在臺灣。他曾是自卑的差生,是書法改變了他人生的軌跡。他年近古稀,卻老驥伏櫪,志在為兩岸書法學術交流構築嶄新平臺……日前,臺灣著名書法家、明道大學中文系主任兼國學研究所所長陳維德,在接受本網記者專訪時,娓娓道來他與書法、詩歌的不解情緣。
最熱愛:詩書交融 大美如斯
1945年出生的陳維德,人如其字,謙和莊重,舉手投足間舒散著優雅的文人氣質。其書法筆墨運用渾厚,諸體皆擅,被評價為“大篆安雅,委婉強勁;楷書具褚法,能起坐自如;行書有米意,能以雷霆之勢,透行雲之氣。”作品曾獲中山文藝獎、國家文藝獎、吳三連獎等臺灣頂級書畫類獎項。
陳維德的書法早期受王羲之影響很大,“王羲之的字高雅飄逸,韻味獨特。這源於晉朝人特有的人格特質,當時的文人崇尚老莊,有一種超世出塵的品格,特別脫俗。所以我們寫王羲之往往只能寫到他的形骸,神韻不容易把握。”有了這種認識,陳維德開始改寫米芾的字,“率意奔放,筆法厚重不輕飄”。做了調整之後,陳維德找到了更適合自己的字體,從不沾凡塵的超然飄逸,緩緩下沉,最終歸於實接地氣的沉穩厚重。
除了米芾,黃庭堅的書法也頗受陳維德讚賞,而楷書方面則偏愛唐朝的歐陽詢和褚遂良。“受這些書法大家的影響,我的字也追求一種典雅莊重、優美大氣的風格,同時強調筆畫的勁道,通過不斷練習,讓字的線條更具生命力。我的楷書注重結構的嚴謹和線條的優美,不過分刻板,追求清秀俊逸之美。”
詩文方面,陳維德尤其鍾愛杜甫、李白、王維、蘇軾等大家。“詩歌和書法都是心靈的抒發。詩歌是心靈的感觸,以文字為載體表達。書法則是用藝術的形式呈現文字,所以用書法之‘韻’表達詩歌之‘神’,可謂以我手寫我心,二者相互關聯,相得益彰。”
最感佩:久沐師恩 春泥護花
誰曾想,如今博學多聞、寫得一手好字,備受學生敬重的陳維德,小時候卻是一名成績落後的差生,字寫得也不如人意。為此,十二歲那年,父親專門聘請老師教授陳維德書法。“經過指導竟有不錯的表現,上了初中後老師也讚賞我的書法,從此建立信心,相信自己其實也不笨只是之前不夠用心。”對學業信心倍增的陳維德,由此國文程度顯著提升,甚至開始嘗試作詩繪畫。書法,無疑成為改變陳維德人生軌跡至關重要的一件事。
1963年,臺北歷史博物館的開館展覽中展出了于右任先生的書法,年僅十八歲的陳維德深受震撼,回家後當即寫書一封寄予于老表達了自己的仰慕之情。“沒成想信寄出沒幾天,于右任就派機要秘書帶我去見他。當時我只是一介無名學生,于老卻是監察院院長,前輩的風範讓我深受感動。于老不僅鼓勵我,還親自寫書贈我,這對我而言真是莫大的激勵。從此我更加沉迷書法,也更加喜愛詩歌和古典文學。”
如果説十二歲那年,父親為陳維德打開通往書法之路的城門,那麼十八歲這年,于右任的勉勵則堅定了他在這條路上走下去的決心。
填寫大學志願時,陳維德放棄所有熱門專業,在一百多個可選專業中一意孤行地只填了八所學校的中文系。最終,陳維德以高分如願進入輔仁大學中文系。報到時,時任輔仁大學中文系主任的王靜芝教授,親自出門迎接這位發自內心熱愛中文的“特殊”學生。由此,陳維德師從王靜芝學習書法。“靜芝先生是沈尹默大師的嫡傳弟子,與啟功先生亦師亦友,是臺灣著名的書法家。一路上他對我特別關愛體惜,是對我影響至深的一位恩師。”
1972年,陳維德從臺灣輔仁大學中文研究所畢業,隨後進入臺北女師和輔仁大學教授中文及書法,一晃就是四十多年。1994年,陳維德被臺灣教育部評選為大學教學特優教師,感念父親為自己打下的書法基礎,他捐款一百萬新台幣成立以父親名字命名的「陳仁官先生書法獎學金」。隨後的十年中,陳維德相繼籌款數百萬元成立“吳學讓水墨獎學金”、“思齊文藝獎”、“王靜芝先生清寒獎助學金”等多項獎學金,感懷前人,勉勵後輩。
最欣慰:青出於藍 而勝於藍
陳維德坦言自己很享受教學中的樂趣與成就感,其中學生是他最大的欣慰。“由於明道大學屬於較晚成立的私立校,學生綜合水準不如公立學校,但我在明道所教導的第一屆畢業生卻令人我十分感動。”陳維德六十歲生日時,全係學生秘密為他準備了生日宴,讓他驚喜不已。
“他們畢業那一年,把我和其他老師請到教室,將教師桌子一字排開,讓我們坐在講臺上,然後一聲令下,所有的學生集體下跪磕頭道謝……”追憶可愛的學生時,陳維德分外深情,“雖然這些學生成績不是最好的,但只要你不放棄他們,循循善誘,他們就會心懷感激,你也就能感受到學生們的愛戴。”
與學生方聯全三番兩次的“切磋比試”在陳維德看來妙趣橫生。原來,方聯全在上大學時曾連續四年選修或旁聽陳維德的書法課,期間還獲得過全臺大專書法比賽第一名。畢業幾年後,師徒二人在不約而同參加了教育部文藝創作比賽,公佈結果那天獲得第二名的陳維德發現,排名第一的正是自己的學生方聯全,驚喜之餘更多的是欣慰,“簡直比自己攀得榜首還要高興。”第二年二人又共同參加“中山文藝獎”的角逐,最後陳維德第一,方聯全居第二。如今方聯全也成為了臺灣知名書法家,對於被自己的學生“打敗”,寬厚的陳維德從不避諱,“學生的成績超過自己不會覺得不好意思,反而覺得很榮耀。”
最期待:富而好禮 兩岸一家
創作于十一年前的“杜甫《秋興八首》行書八屏”,是陳維德最為珍愛的一幅作品。在《秋興八首》中,晚年的杜甫追憶了多年來一路走過的坎坷遭遇,道盡心中感慨。彼時的陳維德對此深有共鳴。
十年前,提前退休的陳維德受明道大學之邀,另辟天地,組建該校中文系。“雖然當時明道大學剛建校,基礎還很薄弱,但越是年輕的學校越能按照自己的理想辦學。”經過連續四年的嚴格審查,屢敗屢戰,愈挫愈勇,失敗三次後,陳維德一手創立的明道大學國學研究所終於獲批,這也是臺灣唯一一所以書法為專業的研究所。
“寫書法光提高技巧面是不夠的,一定要有更高深的研究,豐富的內涵和品位,否則就只是匠人,只能寫出乾巴巴的文字,而不是一幅藝術品。”
最近十年,陳維德常常受邀到內地參展、交流學術。對比22年前第一次回到故鄉的情景,陳維德不禁感嘆,“如今大陸的變化實在太大了。”家鄉的發展陳維德看在眼裏,喜在心間。但井噴式的快節奏發展,也讓人文的東西漸漸流失……如何做到“富而好禮”在陳維德看來至關重要。
“現在社會呈現出急功近利的心態,更需要人文涵養和精神層面的提升。我所致力的事業就是希望能在工商社會起到平衡作用。中國哲學教導我們如何過‘人’的生活,也就是要享受美好的人生。美好人生並不是單靠金錢物質維繫,更需要充實的精神生活。過去的人,尤其是婦女,年輕時操勞,年老後子女離開,自身缺乏愛好和專長,長期內心抑鬱。但如果他們能寫字讀書,欣賞文學,提升生活品質,從一定意義上説也可以解決一些社會的問題。”
“兩岸文化中最容易交流的就是書法。因為大致上有相同的表現形式,創作理念基本一致。如果説文學上的交流還存在著意識形態的差異,那麼書畫間則只有對美的一致追求。”
陳維德説,將來他要用心經營他的國文博士班,為更多年輕人提供深造的土壤,將其打造成為兩岸學術交流的平臺。“我最希望未來幾年能有機會在大陸舉辦個人作品回顧展,讓更多大陸同胞了解我的作品,也特別願意來到大陸高校教學、演講,與內地學子交流互動。同時也期待更多內地優秀的學者到臺灣講學,歡迎大陸對國學、書法有興趣的年輕人到臺灣學習深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