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兩岸學者廈大研討 聚焦“兩岸軍事互信”議題

2010年07月16日 09:27:00來源:東南網

  近日,廈大臺研院三十週年慶典暨“臺灣研究新跨越”學術研討會在廈門舉行,圍繞“兩岸軍事互信”這個熱點議題,來自兩岸的數十位專家學者展開了專項研討交流,為兩岸關係的下一步發展提供了眾多寶貴建議與構想。

  爭議 先政後軍還是先軍後政

  兩岸軍事互信機制的提出由來已久,在大陸方面,2005年的 “胡四點”、《反分裂國家法》以及2008年的“胡六點”,都曾提出探討建立軍事安全互信機制的問題。而多年來臺灣朝野政黨和主流民意對此也形成相當的共識,並成為歷次“大選”的重要政見。

  廈大臺研院孫雲副教授認為,兩岸建立軍事互信機制有助於減少兩岸民眾彼此間的誤解與敵意,有助於增進兩岸政治互信,塑造臺海和平環境,構建長久和平的兩岸關係,還有助於減弱外部因素對兩岸問題的影響與牽制,因此,兩岸同胞對其必要性與積極性都相當肯定。而隨著兩岸之間的交流合作持續深化,目前兩岸商談該議題已經迎來了多年來少有的良好氛圍。

  不過,推動兩岸軍事互信機制的建設,近年來卻一直存在“雷聲大、雨點小”的尷尬。導致這一局面的原因很複雜,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政治互信與軍事互信的先後關係。資深臺灣問題專家李家泉曾指出,軍事互信機制,必須建立在政治互信機制的基礎上。軍事是政治的延伸,是從屬於政治的,沒有建立以“一個中國”作基礎的政治互信機制,軍事互信機制是很難建成的,即使建成也像是在沙灘上壘建起來的大廈,隨時都有崩塌的危險。“沒有政治互信就談不上軍事互信”,“沒有政治互信,軍事互信是有限的、暫時的、權宜性和不穩定的”,他的觀點並不孤立,兩岸很多學者也都認為,政治互信是軍事互信的前提。

  對此,廈大臺研院的陳孔立教授提出了不同的觀點。他表示,目前主流意見認為,認同“不獨不武”、解決了臺灣政治定位、肯定走向統一才是政治互信,但有了如此高標準的政治互信當前提,兩岸軍事互信不僅無從下手,也沒必要下手了,因為這就意味著最複雜的問題已經解決了,再談軍事互信已無必要。這種過高的要求只會讓兩岸産生無力感與悲觀情緒。他強調,之所以要建立軍事互信,就是因為還沒有足夠的政治互信,才要從政治之外先下手。在建立軍事互信的過程中,政治互信才會逐步得到提升、強化。

  焦點 ECFA之後安全將是主題

  陳孔立教授的思路,也得到了中共中央黨校國際戰略所趙黎青教授的支援。

  趙黎青認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直至實現國家統一的整個歷史進程應劃分為三個階段:一是經濟階段,這是兩岸和平發展的初級階段,主題是繁榮,主要領域是經濟以及文化教育等社會事業。“九二共識”是這一階段的開端,而ECFA的簽署則標誌著這一階段在制度上基本完成。二是軍事階段,這是兩岸關係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中間階段、中級階段,主題是安全,主要領域是軍事。這一階段將以兩岸聯合發佈和平宣言為開端,兩岸達成並簽署和平協議將標誌著這一階段在機制與制度上基本完成。三是政治階段,這一高級階段將致力於解決兩岸關係中最為敏感、複雜、難度最大的各項政治問題,主題是國家統一,主要領域是政治。這一階段在機制與制度上的基本完成,將以國家統一立法在兩岸通過為標誌,從而實現兩岸和平發展的最高目標———中國政治統一。

  他強調,在簽署ECFA之後,兩岸應及時做出政策與策略調整,將“先經後政”轉變為“先軍後政”,將結束兩岸敵對狀態、建立軍事互信機制與臺海安全制度框架作為新目標。在第二階段,只要繼續擱置政治問題爭議,專注于各項軍事安全問題,為臺海和平建立機制與制度框架,就有把握得到臺灣主流民意的支援和國際社會的理解。

 各地涉臺活動   新聞排行  地方快訊

[責任編輯:石宏]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