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專家學者為汕臺融合發展出計獻策
台灣網6月27日訊 汕頭是臺胞祖居地之一,汕頭與臺灣一衣帶水,隔海相望,同根同源。在日前舉行的“深化汕臺交流合作,推動兩岸融合發展”研討會上,專家學者齊聚一堂為推動汕臺兩地交流發展提出不少真知灼見。
“汕頭在與臺灣交流發展中,區位優勢非常明顯。”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閩江學者特聘教授李非認為,汕頭東部可承接臺灣的産業轉移,西部對接內地廣大市場資源和人力資源等,眾多資源要素在汕頭進行集合置換,可以把汕頭打造成為大陸與臺灣交流的窗口平臺,並進一步輻射到內陸。
近年來,汕頭持續擴大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著力打造南澳論壇、臺灣青年潮汕文化體驗營等對臺交流品牌。“友好的環境也吸引不少臺灣青年來汕頭求學、投資、興業,建設兩岸共同家園。”李非認為,要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深度融合發展局面還需要在細化産業合作方面下功夫。“我想未來生産性服務業可成為合作的新重點,生産服務業不是拼資本、不是拼技術、不是拼規模,而是拼服務理念、管理模式,服務態度,臺灣在這方面具備優勢,汕頭可以通過引進臺灣的生産性服務業,來為‘三新兩特一大’産業服務,提高産業附加價值,打牢特色産業基礎,形成錯位發展優勢”。
“汕頭是臺商最早來大陸投資的地區,未來在兩岸産業深度融合發展上還有很大機遇以及合作空間。”中國社科院臺灣研究所政治經濟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員柳英觀察到一個現象:這兩年來,臺資積極地融入到汕頭“三新兩特一大”的産業格局當中。她認為,在電子資訊産業方面,汕頭和臺灣都有著堅實的基礎和廣闊的發展空間。“在過去,兩岸的電子資訊産業鏈被跨國公司主導,我們一直是處在産業鏈和價值鏈上被俘獲的地位,但是未來隨著我們創新驅動和技術水準不斷提高,加上廣闊的市場和自主品牌,依託兩岸一家親等政策,兩岸完全可以攜手在全球電子資訊産業鏈上向上攀登。”多次來到汕頭的柳英也發現,汕頭的基礎設施、産業園建設和人才引進方面都有極大的提升,“這些要素疊加,汕頭還可以承接一些來自深圳、廣州等地方的電子資訊産業資源。”她説。
金門大學副教授劉燈鐘從2014年第一次參加南澳論壇,至今已近10年。他認為,汕頭作為地級市承辦這樣的一個兩岸學者交流平臺,在全國是少有的。多年來,南澳論壇的主題都是圍繞當前兩岸發展面臨的形勢和重大機遇進行研討。像今年會議的主題就是“深化汕臺交流合作 推動兩岸融合發展”,專家學者從經濟、社會、文化、産業等方面推動兩岸融合發展都提出了很好的建議,希望未來有更多的學者在這個平臺互相交流、學習。
“臺灣跟汕頭距離非常近,交流合作基礎厚實。汕頭提出堅定不移走‘工業立市、産業強市’,並推出很多服務台商惠企暖企措施,吸引了不少臺商臺企在汕頭落戶併發展壯大。”劉燈鐘錶示,希望汕頭針對臺灣半導體,光電、海上風電等一些重點産業、優勢産業,提出更多支援産業發展的政策措施,相信未來汕臺合作潛力巨大,也必將推動兩地高品質發展。(台灣網、汕頭市臺灣事務局聯合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