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青年結緣巴蜀文化 "蜀意我創"文創體驗營收官
結營儀式上,川臺學生、兩岸記者以及四川省臺辦領導大合影。(圖片來源:四川省臺辦)
台灣網8月30日成都訊 8月21日至27日,“蜀意我創”川臺學生文化創意體驗營暨大型網路、新媒體、電視綜合專題活動在川舉行。來自臺灣大學、臺灣政治大學等7所臺灣高校的10名青年學子與來自西南交通大學、四川旅遊學院、四川傳媒學院的10名四川同學一道,結緣巴蜀文化,用獨具匠心與奇思妙想,度過了為期8天的蜀文化創意之旅。
8月26日下午,“蜀意我創”川臺學生文化創意體驗營在成都舉行結營儀式。首先用視頻回顧了一路以來的點點滴滴。8天,從臺北到成都,從陌生到熟悉,看著熒幕上熟悉的彼此,臺下學子的眼中漸漸泛起淚光。“感覺這八天和小夥伴們相處得很不像只認識幾天的朋友,更像是半輩子的交情!”臺灣同學張凱程感慨地説。
這一路,圍繞蜀文化和文創設計製作,20名川臺學子一對一結成小組,前往成都西村大院、竹編藝術之鄉眉山青神縣、成都蜀錦織繡博物館、四川旅遊學院、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都江堰基地、德陽市海峽兩岸青年創業園等地,讀四川、尋文創、找靈感,開展一系列文創主題活動,想創意、比匠心、過真招,以競技方式開展文創作品製作。結營儀式上,10個小組也拿出了完全自主設計、製作的四川元素主題文創作品,角逐“最佳文創作品獎”。
用四川臉譜創作的手提包,用蜀錦絲線、青神竹編創作的“錦屋藏福”,用臺灣、大陸硬幣結合太陽神鳥元素創作的紅繩項鍊……八天時間裏同學們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以及和小夥伴們、記者朋友們、主辦單位工作人員們情深意切的友情親情,都化作一個個具體的文創作品,串聯起脈脈溫情。
最終,“川江號子”組合的“丹墨雲傘”與“巴蜀錦繡”組合的“二十隻的八天”獲得了“最佳文創作品”一等獎。其中“丹墨雲傘”由臺灣實踐大學學生林昭辰和西南交通大學學生李武坤合作完成,將綿竹年畫、三星堆青銅人像、眉山竹編、蜀錦蜀繡等四川元素以水墨畫的方式呈現在雨傘上,使雨傘成為傳統文化的載體,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評。“二十隻的八天”則用手繪漫畫的方式,表達了二十名川臺學子的深深友情。
“八天時間改變了我曾經對大陸的猜想,來到大陸前我猜想會不會遇到很激進可怕的事情,但現在知道這完全是一個離譜的想像。”“二十隻的八天”創作者之一——臺灣政治大學學生貝明哲説,“這個旅程給我的收穫是從以前到現在最多的一次,我們在這7天裏奠基下的友誼讓我看到了來日再相見的曙光。如果我們的相遇需要什麼意義的話,我想那一定是為了自由的真諦,而這自由不只是代表創意自由激蕩,或是自由談論心中想法,更是為了可以讓兩岸找出對彼此都好的最佳選擇,讓我們能更加友好相處,彼此了解。這麼一來,世界能更加美好,甚至會因為我們中華民族團結,而産生巨大的轉變。”
“我謝謝你們,謝謝你們的創意,謝謝你們對我們的表揚”,四川省臺辦主任周敏謙全程參加了結營儀式,仔細聆聽同學們的心得感言,對同學們在旅途中的收穫感到欣慰,對川臺學生共同創作的文創作品給予最大的肯定。他表示,同學們所展示的文創作品就是對這次文化體驗之旅的總結,同時也是對巴蜀文化的最好傳承和弘揚。臨別之際,他用四川方言送上對川臺學子的美好祝福,希望他們“開心就好!巴適就好!”
“我們臺灣見!”
“歡迎你們再來四川!”
……
八天的時間很短很短,但給彼此留下的回憶卻很深很深,帶著不同去相遇,卻發現相通的彼此,看到不一樣的四川與文創,收穫一輩子的友情和親情,無疑是這段旅程最好的注腳。“我一定要用微信和大家多聯絡!”臺灣大學同學邱晏榆第一次來大陸,不太會用微信,但她表示回臺灣後一定要和大家保持交流聯絡。“唯有承受這次別離的傷感,才有下次再相見的喜悅。”臺灣大學的林依蓉如是説。
而除了收穫友情,更多的同學收穫了對未來不一樣的期許。臺灣高雄樹德科技大學的張皓雲主修服裝設計,曾去過廣東、福建等省,但他表示此行在四川獲得了更多設計的靈感,“無論是繼續深造還是就業,我都想到大陸來試試。”
“蜀意我創”川臺學生文化創意體驗營活動由國臺辦新聞局指導,四川省人民政府臺灣事務辦公室和臺灣《旺報》社主辦,是四川繼“HI熊貓 HI四川 川臺學生愛心守護大熊貓體驗營”、“‘尋麻問辣’兩岸大學生川菜文化體驗營”、“發現中藥‘川字號’川臺學生中醫藥文化體驗營”之後舉辦的第四屆蜀文化深度體驗活動,兩岸多家平面、電視和網路媒體20多位記者全程採訪拍攝,活動情況實時在兩岸傳播,通過川臺青年學生交流互動,講述四川故事、傳播四川風采。(台灣網、四川省臺辦聯合報道)
四川省臺辦主任周敏謙(中)頒發“最佳文創作品獎”。(圖片來源:四川省臺辦)
令人感動的手繪文創作品“二十隻的八天”。(圖片來源:四川省臺辦)
機場分別時,用彼此的雙手組成友誼的“恒星”。(圖片來源:四川省臺辦)
[責任編輯:馬一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