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南澳島媽祖文化談

2016年04月25日 13:17:00來源:台灣網

  台灣網4月25日汕頭訊 4月22日,由汕頭市委統戰部、市民宗局主辦汕頭市第四屆媽祖文化節,在南澳島“宋時番舶建”深澳古城天后宮前廣場隆重舉行。這是繼在媽嶼、澄海樟林、潮陽後溪之後,粵東第四次媽祖文化盛宴。中華媽祖文化交流協會副秘書長蔡承武、湄洲祖廟副董事長吳國春,市、縣領導人及市媽祖文化交流協會副會長林春城等,與逾千信眾同慶,大家向媽祖獻花草、進香,還進行精彩文藝表演,當夜演出潮劇。

  南澳,是位於東經11656′至11708′,北緯2323′至2329′,閩粵交界海面上一座葫蘆形的海島,一顆鑲嵌在北回歸線上的明珠,一處著名的臺胞祖居地,一個以“南澳一號”古沉船、海灘宋井、美麗青澳灣而吸引中外遊客的四A級旅遊區。它古稱“井澳”、“白城”、“瀛南”等,面積128.35平方公里,連同22座“衛星”小島,面積共130.91平方公里。明清時軍事上設總兵府,行政上分閩粵共管,其一半即深澳、隆澳屬饒平縣管轄,另一半即雲澳、青澳屬福建省詔安縣管轄,但在清雍正十年(1732)起設海防軍民府由同知(比縣長稍大)統管並隸屬於粵,至1921年才成縣之建置歸粵。舉世矚目的12公里長南澳大橋,于2015年元旦建成通車以來,海島旅遊業興旺發達,南澳進入各種發展的快車道。

  因南澳是漁島,自古民以海獵為主謀生,但天有不測風雲,海有難預潮涌,海途多險,吉兇難料,海利多寡也難測,常有漁船遇難、漁民溺亡,故島上世世代代漁家男女,祈禱一帆風順,出海大賺,就寄託神明保祐,對神明比大陸人更分外崇拜,尤其對海上女神媽祖特別敬仰。因此,媽祖文化也就在島上民間信仰中首屈一指,燦爛多姿,于潮汕媽祖文化中獨具風韻。

  一、小島媽廟21座

  據汕頭市媽祖文化交流協會《潮汕媽廟》採訪組,于2013年7月到南澳島各鄉調查,這個僅百餘平方公里、8萬人口之小島,竟然天后宮多達21座。若按面積、人口比例來算,恐怕它是全國最多媽廟之縣。眾廟從1950年起特別是“文革”中大受破壞,自改革開放以來不斷由島民和臺港澳同胞、華僑捐資重建,香火復旺。肇建最早、規模最大、影響最廣者,當屬深澳古城鹽埕旁邊天后宮。明陳天資《東裏志》中説:“天后宮。……一在深澳,宋 時番舶建。”是志書所載潮汕媽宮最早者之一。由外國貨船商人所建,可見當時海絲貿易之盛。它是潮州轄內貨船起航外港,由南澳總兵驗批並拜別之處,香火還傳到閩西上杭縣。明萬曆四年(1576)南澳副總兵晏繼芳移建於今址,十一年副總兵于嵩重建,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總兵楊嘉瑞修,後數葺。1958年3月11日近午,共青團中央書記胡耀邦(1915—1989)來廟參觀連聲稱讚,叮囑深澳管區黨委副書記康前得(1926—2011)説:“這是海島重要文物,要好好保護!”但在“文革”十年內亂中大受破壞。1984年起才逐漸修之。1986年12月11日,中國散文大師秦牧(1910—1992)、吳紫風(1918—2011)伉儷,大詩人黃雨(1916—1991)等潮籍文豪,由筆者導遊訪廟時,皆深為兩支古石刻龍柱高超工藝所嘆服。1995年至2012年,由臺胞233人次及潮汕善信共捐158萬元,古廟分三期重建告竣,主座358平方米。

  二、小島媽祖文化主要載體:正月遊神

  南澳島的媽祖文化,最精彩動人的篇章,是在每年農曆正月,盛行遊神、走社、遊燈、扮景、“火馬”等活動,內容豐富,熱烈壯觀,但各村日子不同,形式有別。

  (一)隆澳的遊神

  (1)元宵是遊館尾媽祖之正日。

  這是全隆澳(今後宅鎮,是縣城)每年遊神之先,為館尾媽祖廟(位於隆澳金山腳下)媽祖出遊之正日。附近的下 媽祖廟(位於隆澳中心)媽祖、前江關帝廟的關帝及其周倉、關平,伽藍爺、石亭土地公媽、石牌土地公媽、土地娘一起陪遊,都先從各廟扛至下 媽祖廟前集中。

  中午1時起,在人群擠擠、香火興旺的下 媽祖廟前的闊埕上,在鄉紳指揮下,先點響置於地面、相距近米的3枚地銃。它由高約0.1米、直徑約0.2米的竹筒,舂上火藥而成,爆炸聲很響,似銃聲。地銃響後,即點放震耳欲聾的鞭炮(連成很長之串,挂于2支大桅,約需響半小時。與此同時,8名壯漢,健步走進廟內正廳,在兩位老大(即鄉坤)扶媽祖坐進轎後,就扛起走出廟門,至闊埕歇下。待鞭炮全部燃放完畢後,就扛轎開始遊神。

  俗話説:“大官押尾”。遊神隊伍很長,館尾媽祖轎排在最後。開路先鋒是4人分兩邊打馬頭鑼;接著是執標隊,兩邊各約30人;再接著是扮景隊,每邊也各30人;繼而是鑼鼓弦樂隊,每邊各二三十人。後又是執標、扮景、鑼鼓,如此配搭,共有10余個鑼鼓隊。遊行路線,是經過營盤前、西街、頂魚街、港仔腳、下 廟腳、溝仔下、鹽埕圍。按此路線,連遊3遍。遊神過程,所到之處,各家戶主人在門口燃放鞭炮,故炮聲不絕。富有人家,還在門口擺三牲(豬肉、雞、魚)、粿品匣、菜碗于桌上,燒香跪拜接神,轎便暫停再扛行。3遍遊畢,各神轎扛返到營盤前,已是下午5時余,便暫停。這時,除留下館尾媽祖及其附屬之轎外,其餘之神轎扛到下 媽祖廟歇夜,但關帝不能進住而在廟後葫蘆仔腳戲館寄夜。

  約6點鐘時,便“跑媽祖”,即對館尾媽祖進行“纏轎”(折掉轎之上部,纏緊轎身、神像、以便於扛著快跑),然後由4位壯漢,扛轎猛跑進西面約500米遠的媽祖廟(扛轎跑廟俗稱“走社”)。開路先鋒,是60人以上(分站兩邊),各打銅鑼,後面約百人(也分站兩邊)各手執“火馬”(由竹竿頂端包皮棉蕉油點火而成),皆跑步前進。媽祖轎前,有手下二女婢、附近山尾土地公、媽四轎。迎媽祖返廟時,廟前闊埕大放鞭炮,入廟門時再放三枚土銃。媽祖進廟坐原位後,廟內擺有10隻桌,上擺牲禮拜之。

  (2)十六日是遊下 媽祖之正日,是夜搶神像。

  這天輪到下 媽遊神之正日,除元宵館尾媽祖及其附屬已入廟外,其餘神像再次陪遊。遊神方式、時間、路線與昨天一樣,只不過“跑媽祖”前是歇在石路頭。除關帝繼續在戲館寄夜外,其餘神像皆隨媽祖跑入下 廟,安置在神龕上。

  是夜搶神像,為遊神活動中最激動人心的場面。它是這樣進行的:

  入夜約7點鐘時,廟內在威望最高的鄉坤或秀才主持下,叱聲:“搶神像!”來自伽藍廟社、石亭土地廟社、石牌土地廟社的3位壯漢代表,從廟內角同時衝至龕前,動手搶寄在 龕頂的伽藍爺,石亭土地公、媽,石牌土地公、媽神像,然後跑到廟門,傳給檻外同社接應的人馬。但是,檻外三社各有一群身強力壯者,既可接過廟內同社代表,傳來的神像又可阻擋他社人員前去接神,故檻外亂哄哄。據封建迷信説法,若是伽藍爺先出廟入轎扛跑,則是年“好海利”(因該社多是漁民);若是石亭土地公、媽先出廟入轎扛跑,則是年“好鹽利”(因該社多是鹽民);若是石牌土地公、媽先出廟入轎扛跑,則是年“好商利”(因該社多是商賈),故各社壯漢互不相讓,奮勇爭先。那一社若把要搶之神像成功地傳到廟外,則由本社一幫代表快速護送至10多米遠的轎內,馬上扛起來,由打鑼隊、“火馬”隊跑步作開路先鋒,跑向該社廟內,把神像擺上原位。

  搶神像中,各社都安排有三套人馬:廟內搶神、廟檻接神、廟門外護神。這就需要各自挑選大力士“參戰”。搶神的人們,一個個赤著胸穿著背心短褲,而在這寒夜中身上還冒汗哩!石牌土地公廟社多是商人,體力當然不如捕魚、扒鹽體力勞動者,故他們為取勝,常雇請力氣大者“參戰”。三方都互不相讓搶神像,會不會引起傷害武鬥?一般是不會的,因為大家都很遵照迷信規距,只是出力搶神,不去傷害他人身體(違者會“受到神的懲罰”)。

  由於廟外送神像時一片混亂,又是夜間,故曾出了一個笑話,就是把石牌土地媽像,被誤搶進石亭土地媽坐轎裏,扛進石亭廟過夜。天亮,廟祝發現,就請回石牌土地廟,卻見它擺上不久就倒下去。廟祝摔杯:(即茭)問土地公説不要土地媽是嗎?競摔到聖杯(即同意),只得把土地媽移到石亭廟。又問石牌土地公同意再刻一尊土地媽否?摔不到聖杯(即不同意)。於是,人們就把此事稱為“石牌土地公休妻”、“石牌土地公守寡”,“石亭土地公娶二妻”。

  (二)雲澳的遊神

  (1)初六日輪流遊大鄉眾神。

  這是雲澳區每年遊神之先。從早飯後至傍晚,西畔鄉、南臺鄉、中柱鄉,分三批遊神,遊畢分別扛神走社,歸返各廟。

  第一批,遊西畔鄉神。早飯後,位於大鄉(包括中柱、南臺、雲星、西畔四鄉)西端濱海北帝(即玄天上帝、真武帝)爺廟前,西畔鄉人開始起社,把廟裏北帝爺、寒唐爺及鄰居新宮老爺公(三山國王),分別請進3台有鑾架的彩轎裏遊神。

  第二批,遊南臺鄉聖王神。中午,南臺鄉民扛著港口聖王廟神、恩主爺神(廟原在聖王廟西200米處,今神像寄放在聖王廟內)兩台轎,遊過溪仔頭、街路,約2點多鐘歸廟。

  第三批,遊中柱鄉媽祖神。午後約3點鐘,中柱鄉民扛著媽祖廟裏的媽祖及其千里眼、萬里耳和北帝爺(廟原在媽廟後約200米處,今神像寄放在媽廟內)4頂轎出門,至海灘轉東,遊過街路、聖王廟前、溪仔頭,扛返媽祖廟時已是傍晚了。

  (2)初七夜扛媽祖遊燈。

  白天休息。夜裏,中柱鄉民扛著媽祖廟裏的媽祖各神,開展遊燈活動。成百以上漁民,各用木架縛緊掇魷照火用的大汽燈(相當於500光電燈),列于兩旁行進,使夜遊之路光芒四射。夜裏遊燈,除了增加燈火外,還增加扮景隊、手持標槍隊。在鄉間路道遊了3圈後,約10點多鐘,才扛眾神歸廟。

  (3)初八夜大鄉大遊燈。

  白天照樣休息。夜裏大遊燈,可謂雲澳區遊神最精彩節目。是夜,中柱媽祖廟裏四神、西畔北帝等三神、南臺聖王爺三神及各土地公、媽神,全部出動,被扛在轎裏遊行。汽燈更多,照亮長長隊伍,鑼鼓、執標槍、扮景、舞蹈,各顯其能,多姿多彩。每逢遊至各廟前時,文藝隊伍總要戲獅舞龍,表演一番,接受各廟“典公”的賞錢,然後才繼續邊走邊表演。遊行一圈又一圈,直到半夜十二點才甘休,把各神扛進各廟之中去。

  (4)初十日澳前鄉遊神。

  澳前鄉在大鄉之東南面,地形似半島,村人皆務漁,對神明分外恭敬。每年一般在正月初十午至夜遊神、遊燈,但村老喜歡在“灶爺公落天”的正月初四向帝君摔杯,那天摔有聖杯就確定為遊神之日(以初十至十四日之內為限)。遊神路線,從海灘的帝君廟起,至鹽埕尾止,再以此繞圈。轎有10台,為全雲澳地區之最,所抬神像分別是:媽祖、千里眼、萬里耳、帝君神2尊(其中1尊是在海邊撿到而扶進廟裏的)、周倉、關平、佛祖(廟在關帝廟東角近側)、土地公、土地媽。夜裏扛神遊燈時,增添了車鼓舞等文娛表演,備受村民讚賞。該舞約在清朝中期從閩傳入南澳,內容以《水滸》中晁蓋、魯智深等要到法場救人的故事為主,由10多人扮演,邊唱邊舞,樂器、鑼鼓配之,十分惹人,為廣東特有的民間舞蹈,1959年曾獲省獎。

  (5)十二日荖園鄉遊神。

  荖園位於大鄉東北側雲蓋寺山西面,以農為主。一般在此日午至夜遊神,但有時也摔杯定日,但都不超過十四日。遊神3尊:媽祖、恩主公、王爺公。遊時從媽祖廟(于村正中)起社,再在村裏繞圈子。夜遊時,有10多支火把,在隊伍前頭舞蹈,起到不讓觀眾擋路之作用。此做法為雲澳區他鄉所無。

  (6)十七日山邊鄉遊神。

  這是雲澳區最慢遊神之日。山邊位於大鄉北側山腳,其遊行路線為全區最長,即從鄉頭媽祖廟起,過全鄉,又到1公里余遠的大鄉之溪仔頭,再向東行約1公里到田底,才轉返山邊。遊神3尊:媽祖、三山國王(廟原在媽祖廟後,今寄放在媽祖廟內)、北帝爺(廟原在鄉西)。同樣是午後遊神,入夜加遊燈。

  (三)深澳的遊神

  深澳是南澳島明清總鎮府所在地、民初老縣城,但人民居住集中,基本同一鄉,故遊神統一在每年元宵。

  這天中午起,村民們先抬著五福爺與夫人、真君爺(即保生大帝、先生公)所坐的3頂轎,在總鎮府前大衙口集中,然後在城內外遊行,傍晚時才歇。

  黃昏,眾神集中在大衙口,他們是:田心土地公與媽、東門土地公與媽、五福爺與夫人、真君爺、關帝爺與周倉、關平、媽祖、城隍爺共10多位。三保公(即鄭和)神像因廟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初被毀無存,民眾以大籃裝沙插寫“三保老爺”紙旗代為神像也參遊。是全島各地所遊之神最多之鄉。該地還有永福廟神不能參遊,傳説它是賊首,護某朝太子有功而受招安,才塑廟祀之,故不能參遊,否則“天下要造反”。遊神方式大致與島上各地相同。

  入夜,眾神開始遊行。遊神路線,是走過總鎮府後的城隍廟、關帝廟、真君廟,出城之東門,過附近土地公廟,向西過石亭、媽祖廟、新街、三官堂、北門外之街、永福廟(也稱“王公廟”)、草寮尾、校場,再入城之西門,過西街、貴丁街,最後到達康氏宗祠前闊埕,神轎才各自抬返廟中。進廟前也與島上各鄉一樣,“走社”而進。五福爺神從王貢爺的旗桿鬥扛跑百多米而進,真君神從白灰埕扛跑百多米而進,關帝神從金山寺扛跑約百米(有一段斜坡)而進,城隍爺從大衙口扛跑百餘米而進。

  眾神夜遊至校場時,利用這裡場地開闊,聚集賽燈。各社派出各種樣式的綵燈比美,同時各派出裝有臘燭、燈火的動物模型表演隊賽舞。如媽祖廟社出魚舞,關帝廟社出龍舞,真君廟社出麒麟舞,五福廟社出獅舞,恩主公廟社出蜈蚣舞等,各顯風姿,精彩引人。

  (四)青澳的遊神

  南澳島主要居民點是深、雲、隆、青四澳。遊神中,青澳(有3小村)因僅有3座媽祖廟、3座土地公廟、1座關帝廟,故形式較為平淡,可是,卻有異於全島他處之舉,就是當遊完神要走社進廟時,各挑選8條大漢,用伸直手臂高舉神轎猛跑,而不是用肩扛著跑。

  綜上所述,海島遊媽祖等神,形式豐富多彩,有寄託神明保祐一帆風順、海利大進的祈求,增添節日歡樂的氣氛,豐富民間文娛的節目,發展工藝技巧等作用,充滿漁鄉特色。

  三、漁船中的拜神

  南澳島廣大漁民,每年約有一半時間于陣風七級以下,乘船或劃竹排到海上捕魚蝦。因船駛行于茫茫波濤上,常要遇到突如其來的急風驚濤(尤其在春天,故漁諺曰:“春天后母面”),易造成飄風、翻船或觸礁沉沒,又因漁汛好壞難控,故除了在陸上到天后宮內奉敬媽祖之外,也就在每艘出海漁船中設龕敬拜,很是虔誠,以求平安大賺。

  每當新造的漁船,出海之前,船主漁民一定要到天后宮擺上牲禮拜媽祖神。同時,漁民要從街上買一個比食碗稍大、口小肚大的瓷碗香爐,再到媽祖廟內,跪拜奉請香火(煙灰)于其中,捧至新船後半部的駕駛臺左側或右側安放,當成小神龕,可供經常拜媽祖神之用。也有的漁船供奉小形的木雕媽祖像,再配上小香爐當神龕。

  在海上捕魚期間,每艘漁船,逢每月初一、十五日和正月頭,漁民都向小香爐敬香,然後插在爐中,祈求媽祖保祐。

  每年首次開海出船時,也一定要先到媽宮擺上牲禮拜媽祖。

  四、陸地上拜神

  漁民們回岸登陸之後,或在陣風八級以上不能出海期間,不時到媽祖廟拜媽祖。漁民家屬妻、女,長住陸上,經常拜媽祖,十分虔誠。

  雲澳鎮中柱鄉的天后宮,位於海濱,面向大海,是全島重點天后宮之一,除了設有理事會主管外,日常廟宇由典公(相當值班員)具體管理。

  (一) 典公值班制度

  典公的制度是這樣的:每年農曆正月初八日下午,輪到的居民片區各戶家長或代表,齊來天后宮內,先把各人的姓名各寫在一張小紙上,捏成小紙球置於一個盤上,由一人先拿起一粒小紙球,再由年長者在媽祖神像前下跪三叩首,然後雙手把所握的兩個杯(以竹頭所制月眉形的兩片茭,各一面平底,另一面背似龜殼),揚起後丟下地上,若兩個杯其一背向天、另一背朝地則稱“聖杯”,表示神同意,遂打開小紙球,所寫姓名者就算是全年12名(若有潤月則為13名)典公者之一。若不是聖杯,而是陰杯(兩杯皆背朝天)或陽杯(兩杯皆背朝地),則表示神不同意,打開小紙球所寫姓名就不當典公了。如此繼續跋杯,當出現12次聖杯即産生12位典公之後,選典公儀式就結束了。

  由聖杯所決定的典公,依先後為序而從正月輪至十二月,每月一人。每位典公,男女均可,每天淩晨5時前,就從家中帶上一裝滿開水的熱水瓶,出門前往天后宮。進入宮內,先用洗臉盆裝上一些冷水,再加上所帶熱水瓶中熱水,用溫水端至修粧房,讓媽祖“洗臉”。再用所帶開水,沖茶端至神像前,讓媽祖“喝茶”。繼而,燒香拜神,再敬獻二盤金紙而後燒之。再打掃衛生,完畢就可回家了。下午四五點鐘時,又去廟內燒香,然後歸家。天天如此,至下月初一日就輪到別人。

  第二年正月初八日下午,又舉行一年一度摔杯選典公儀式,換為另一居民片區戶主參選。

  (二)、媽祖生日隆重祭拜

  全島各座天后宮,拜媽祖最隆重的日子裏是每年農曆三月廿三日“媽生”。

  在農曆三月廿二日,即媽生前夜11點鐘起,就有善男信女進廟拜媽祖。媽生那天上午,各家、各船代表,有的帶全只熟鵝、豬肉、魚之“三牲”,和圓粿、大吉,有的帶炊粿、水果、烤包,到廟之內外擺在桌面上以饗媽祖。來拜的人很多,一桌又一桌,擺滿了廟內和廟外,香煙燎繞,人聲鼎沸,婦女尤多,場面動人。

  此日大家手執燒香于龕前拜神時,不是平常的三拜,而是改為十二大拜,然後才去燒金紙,彰顯媽祖生日對媽祖格外恭敬。

  各廟在媽生白天拜神,當夜還演戲給媽祖“欣賞”,增添生日快樂。演戲時,個別廟前有建築固定的戲臺者,就在戲臺上演出,而絕大多數沒固定戲臺者就臨時花錢雇人搭設。各廟或演戲一夜,或連演數夜。所演的都是古裝潮劇,令當地男女老少,實實在在地欣賞廣場戲,享受文化大餐。演出費常由發財的企業家或捕魚大賺之漁船與個人樂捐,造福大眾。

  以七律《南澳島舉辦汕頭市第四屆媽祖文化節》作結:

  潮陽廟會舞蹁躚,深澳媽宮再樂喧。

  番舶宋時供俎豆,海絲路上敬神虔。

  慈航聖母萬家祀,島國惠靈千載延。

  仁善弘揚為主旨,默娘文化譜新篇。 (台灣網汕頭市臺辦通訊員 林俊聰)

[責任編輯:李典典]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