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網6月23日武漢訊 6月22日筆者獲悉,上周在武漢音樂學院舉行了一場特殊的視頻論文答辯。該校音樂學系主任周耘作為評審專家之一,通過視頻參加臺灣學子的碩士論文答辯會,因為這位學子做的論題是有關湖北土家族音樂。
周耘介紹,臺灣學子張紹純2013年9月至2014年7月,曾作為臺南藝術大學的交換生來到武漢音樂學院音樂學系學習研究一年。她對大陸的傳統音樂文化産生了濃厚的興趣,並選擇了湖北省長陽土家族自治縣一個特色樂種“長陽南曲”為碩士畢業論文的研究對象。
師徒兩人還深入長陽資坵土家族地區進行田野考察,找到長陽南曲民間藝人,俯聽他們擊板弄弦並做錄製和蒐集,採錄蒐集到豐富的第一手研究資料,最後形成《從無形文化遺産角度探析傳統音樂文化的保存與發展——以湖北土家族長陽南曲為例》的論文。
這篇論文以臺灣學子視點,談了中國大陸在傳統音樂文化(“非遺”)保存和發展方面存在的問題和可能做出的改進,提出了她自己的觀點和建議。大陸導師周耘對這篇論文評價頗高,評委會最終合議通過了張紹純的答辯,並給予優良的成績。
周耘介紹,長陽南曲已被列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是中國音樂“化石”,因為最早上溯到唐朝。素有“絲弦”之稱的唐朝宮廷雅樂——南曲,因其古雅的弦音和久遠的歷史而著稱於世,這種雅樂在土家深山的封閉之下和土家人樂歌善舞的民族性格中傳承流傳至今。(台灣網武漢市通訊員 李佳 李啟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