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京城聚首 龍脈相傳(特別報道)

2010-07-14 08:59:00
來源:
字號

臺胞青年千人夏令營二團一隊學生在承德避暑山莊前合影。王馨恬攝

  “我來了3次,還想再來”

  這兩天,前來參加千人夏令營的臺灣青年和大學生們沉浸在人文薈萃的北京城,慢慢體味厚重歷史與現代文明的融合,樂此不疲。

  筆者隨團採訪中了解到,他們中的大多數是第一次來到大陸,但對北京及其周邊的印象卻不能用簡單的“新鮮”二字來完整表達。同學們七嘴八舌地表達自己的所感所想:

  “大陸跟我原來聽到的、想像的很不一樣,大陸很modern(現代化),人也很nice(好)。”

  “北京就像擴大了好幾倍的臺北,甚至比臺北還先進。”

  “來北京讓我好好補了下歷史,中華文化真是博大精深。”

  “這次大陸旅行簡直可以用‘驚艷’來形容,避暑山莊比我想像得漂亮一千倍。”

  他們中也有不少人已經來過大陸多次,例如臺灣大學應用力學專業的博士生黃繼德,這已經是他第三次參加臺胞青年千人夏令營活動了。2004年他隨團去了江蘇,了解臺商在大陸的辦廠情況;2008年他參加奧運團,現場體驗北京奧運氣息;今年他將感受上海世博盛況。黃繼德表示:“雖然來了3次,但我還想再來,每次來感受都不一樣,這裡是座寶藏。”

  即將上大四的楊欣瑜,今年4月參加了北京大學與臺灣陽明大學的校際交流。相比于第一次來大陸,這次夏令營讓她結識了很多大陸的同齡人,並且跟他們玩得很開心,她笑著對清華大學的志願者説:“我們都是一家人,完全分不出是大陸還是臺灣的學生。”

  經過幾天的參訪,來自臺南昆山科技大學的蔡怡靜説:“我是學廣告設計的,我覺得大陸的市場很廣闊,我很願意畢業後來這裡發展。”不只蔡怡靜,很多臺灣學生都表示畢業後想來大陸工作。黃繼德説,來大陸發展是大勢所趨,“特別是ECFA簽訂後,這裡的市場、技術和政策都很支援我們的發展”。

  “兩岸青年有共同語言”

  本次夏令營的一個亮點,就是更加注重兩岸青年之間的深入互動和交流。

  臺灣方面的青年主要是來自臺灣大學、東海大學、臺北科技大學等高校。為此,來自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人民大學、中央民族大學和首都師範大學的300名大學生作為志願者,一路陪伴臺灣學生,與他們同吃同住。行程中特意安排了一天到各大學參訪交流,讓他們更加直觀地了解大陸學生學習和生活的狀況。

  “各位來自臺灣的朋友,可還記得《外婆的澎湖灣》?可還記得《在水一方》?當縱貫線樂團從臺北到香港再到杭州和北京踏遍各地時,海峽兩岸同時響起的是那些經典的歌曲。音樂沒有界限,從羅大佑、李宗盛到周華健再到張震岳,兩岸青年始終存在著這些不斷更新的共同語言。”來自北大的志願者崔瑩動情地表示。

  年輕人的共同語言很多。

  “對於西洋節日與傳統節日,你更看重哪些?”“你是否願意到大陸(臺灣)唸書?”“你平時看美劇、日劇、韓劇嗎?對臺灣的青春偶像劇和大陸的歷史劇有何評價?”在北大舉行的“兩岸青年論壇”上,此類問題層出不窮。“兩岸青年的運動偏好”、“對繁體字與簡體字的看法”、“志願與義工服務”、“兩岸學生社團文化比較”等都是大家交流的熱門話題。

  清華大學研一志願者王濛説,我們與臺灣學生無話不談,不存在交流障礙。

  在各高校舉行的交流聯誼會上,兩岸青年各施其能。來自臺灣逢甲大學的陳司彰説起了自編相聲《大話西遊搞笑版》,混合了粵語、臺語和京味兒十足的普通話,贏得掌聲連連。志願者們合唱了《愛,因為在心中》,臺灣學生悄悄紅了眼眶。

  夏令營期間,恰好是臺北科技大學楊宗元的生日,志願者們精心為他準備了禮物,讓沒有思想準備的楊宗元大呼驚喜:“我沒想到能在北京過生日,更沒想到你們會知道今天是我生日,很謝謝你們,謝謝你們所有人這幾天的悉心照顧。”

[責任編輯:薛白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