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5月17日消息(記者 張佳琪)2016年5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了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併發表重要講話,對繁榮發展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作出全面部署。一年來,學術界積極實踐、努力探索,按照這一時代性要求,不斷改革創新,取得了顯著成效。
在“5 17”重要講話發表一週年之際,央廣網記者對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康震進行了專訪,深刻探討了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一年來的變化與成就。
5 17講話明確了導向 指明瞭方向
習近平指出,一個沒有發達的自然科學的國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個沒有繁榮的哲學社會科學的國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需要不斷在實踐和理論上進行探索、用發展著的理論指導發展著的實踐。在這個過程中,哲學社會科學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康震也發表了自己的觀點,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樣一個關鍵性的歷史階段召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就是為了能夠進一步繁榮哲學社會科學工作,繁榮社會主義思想建設,豐富社會主義思想寶庫、理論寶庫、制度寶庫、文化寶庫。而豐富這些資源,對於增強民族自信,增強文化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是有重大意義的。
習總書記的講話也為廣大學者在學術領域指明瞭方向,激發了各領域的研究熱潮。康震表示,從學術界來講,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為學術界明確了導向,即做學問的目的是為黨和人民述學立論,為人民做學問,為國家做學問。我們做學問的目就是要服務人民,服務黨的事業,服務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建設事業。
與此同時,5 17講話召開于“十三五規劃”初始階段,正值歷史的關鍵時期。“總書記召開座談會一個很重要的目的就在於要用這樣的思想來指導我們制定哲學社會科學的‘十三五’規劃,指導我們在未來的五年裏更好的為黨和人民服務,更好地立足中國大地,提出解決中國和世界問題的中國方案。”康震表示,“有了這個綱領,‘十三五’規劃才能走正確的道路,才能夠立足問題、解決問題。同時也是為‘十九大’的召開做好準備。”
一年來,哲學社會科學各領域發展成效顯著
習總書記講話春風化雨、落地生根,使得一年來國內重視哲學社會科學的氛圍逐漸形成,發展環境也逐步改善。中央有關部門在這一年來相繼推出了一系列科研改革舉措,涵蓋了科研體制機制、項目管理、人才發展和分配政策等方面,構成全方位的配套改革。其中,《關於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意見》的出臺,表明瞭中央在各方面做出了制度性安排,明確了具體任務,貫徹了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精神。
縱觀一年來,哲學社會科學各領域發展成效顯著,在貼近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同時,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的研究熱情進一步激發,創新活力進一步釋放,研究方向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以現實問題為中心的研究視野變得更加開闊。
在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建設方面來看,領域建設也呈現嶄新的風貌。學術話語體系構建,黨的理論創新成果不斷深化。不僅更加符合學術特點,也推動了黨的創新理論的傳播。
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有數量缺品質、有專家缺大師”的警醒也産生了大有裨益的作用。體制機制的改革、科研經費管理政策的調整,使得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精神面貌發生根本性轉變,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歷史表明,社會大變革的時代,一定是哲學社會科學大發展的時代。當代中國正處於這樣一個時期,也正在進行著人類歷史上最獨特而宏大的創新與實踐。
創新是一個社會發展的動力。康震表示,哲學社會科學需要創新,但是創新的前提是傳承。因為哲學社會科學非常需要積累,只有在積累的基礎上才能創新。當代社會提倡雙創,即有創新性發展和創造力轉化。創新性的發展指的是原有思想觀念的與時俱進,創造性的轉化是指過去的思想觀念要結合現在的時代並予以重新的闡釋和闡發,甚至有的時候要對某些觀念進行批判性的闡發,以上皆屬創新。總而言之,為我所用,為時代所用,為我們當下的思想文化道德建設所用,這才是我們創新的目的。
這種積極而勇敢的偉大創新實踐,將給理論創造與學術繁榮提供不竭動力和廣闊空間。當今時代需要理論,也需要産生理論,需要思想,也需要産生思想。偉大的實踐創新需要精神和勇氣,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都應立時代之潮頭、通古今之變化、發思想之先聲,在創新之路上勇於前行。
哲學社會科學發展將走向繁榮
習近平強調,哲學社會科學領域是知識分子密集的地方,要把這支隊伍關心好、培養好、使用好,讓廣大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成為先進思想的倡導者、學術研究的開拓者、社會風尚的引領者、黨執政的堅定支援者。
所以人才隊伍建設至關重要。康震認為,在人才隊伍建設上需要有大局觀和戰略觀,也要充分認識到哲學社會科學的創造性。哲學社會科學需要“十年磨一劍”的苦功,同時也要給予它時間,給予它積累,給予它等待,給予它探索的過程。只有這樣,才能出精品,出所謂的大師,而不能急功近利。對於哲學社會科學的人才建設,就是要善於發現那些能坐得住、靜得下心、寫得出來的人,並且給他們時間、支援和信任。只有這樣,才能夠産出長期的、能夠經受住時間和歷史檢驗的優秀作品。
未來是年輕人的時代。哲學社會科學的人才隊伍建設需要有成就的工作者引領,也需要更多的青年學者去推動發展。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為青年學者提出了高要求,指明瞭努力方向,年輕一代學者只有立足實踐、下苦功夫,才能不辜負時代,不辜負黨和人民。
“對年輕學者不僅要鼓勵創新,鼓勵積累,還要使其樹立為國家和人民服務的思想。”康震對年輕學者思維敏捷的優勢高度評價,“鼓勵年輕人進行智庫建設,讓他們多參與調研,開闊眼界,充分地發揮青年學者敢於建言獻策,敢於提出新觀點的特點。”
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是一項系統而極其繁重的工程和任務,既需要完善的頂層設計,也需要各領域的協力推進。
“要勇於傳承才能在客觀上走向創新,並且要立足中國,立足中國和世界的問題,立足於如何強國和富民的這樣一個目標來做我們的學問。”康震表示,“這樣我們的學問才會有方向、有宗旨、有無窮無盡的生命力,才能夠真正提出我們的中國方案、中國理論,我覺得這就是我們中國哲學社會科學未來發展的方向。”
如今的中國已經在世界舞臺上發揮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中國立場、中國方案和中國行動産生了積極影響。在這歷史的關鍵節點上,黨中央召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不僅是哲學社會科學發展的里程碑,也為其走向更好的未來而助力,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的繁榮發展必將為人類作出更大的貢獻。
[責任編輯:李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