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理論頻道  >   要聞

構建當代中國人的幸福觀

2017年03月01日 09:13:03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字號:    

  原標題:構建當代中國人的幸福觀(大家手筆)

  幸福觀是人們對幸福的根本看法。中國人的幸福觀源遠流長,早在先秦時期,《尚書》就提出了“壽”“富”“康寧”“攸好德”(修行美德)“考終命”(長壽善終)的所謂“五福”幸福觀。後來,古老的“五福”發展成寓意吉祥的新“五福”(福、祿、壽、喜、財)。這反映了中華民族對美好生活的企盼。當前,我國社會正在發生深刻變革,多元複雜的社會生活帶來了傳統幸福觀的歷史性嬗變。賦予幸福觀以新的時代內涵,構建當代中國人的幸福觀,是一個極為重要的課題。

  當代中國人越來越認同將個人的幸福與高尚的人格、美好的家庭、和諧的社會以及優美的自然環境緊密聯繫起來。過上好的生活是幸福的核心,但好的生活不再被僅僅理解為傳統社會的“五福”,也不再被僅僅理解為更多資源的佔有和物質慾望的滿足,而是被理解為人的自由全面發展。高尚的人格是幸福的主觀條件,它不只是傳統意義上的仁義道德,而是優良品格、豐富知識、卓越能力等要素構成的有機整體。美好的家庭、和諧的社會、優美的自然環境是幸福的客觀條件,它們也都被賦予了現代意蘊。今天,過上幸福生活不僅需要國家富強、民族振興,還需要構建共建共用、合作共贏的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些新內涵勾勒了當代中國人幸福觀的輪廓,但要構建系統完整的幸福觀,還需要在理論研究上多下功夫。

  構建當代中國人的幸福觀,要以使人民過上幸福生活為根本旨歸。人民幸福離不開國家富強和民族振興,因為這是人民幸福的物質基礎和社會條件。如果國家貧弱、民族衰微,人民幸福就無從談起。讓人民過上幸福生活,就要滿足人民長期性、普遍性的要求。我們黨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贏全面脫貧攻堅戰,歸根結底是要讓全國人民普遍過上長久幸福的生活。從這個意義上説,當代中國人的幸福觀就是以人民為中心、以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價值追求、以國家富強和民族振興為保障的幸福觀。

  中國傳統幸福觀是構建當代中國人幸福觀的深厚文化基礎,如國泰民安、家和鄰睦、敬祖畏天等對幸福生活的認知,對於我們今天認識什麼是幸福無疑具有重要作用,對於治療及時行樂、貪得無厭、無所敬畏等現代社會“流行病”也是一劑良藥。然而,傳統文化中的幸福觀畢竟是在小農經濟、宗法社會和君主專制條件下形成的,它産生在社會成員普遍清貧困苦、物質資料匱乏的年代,深受政治壓迫、經濟剝削、戰亂頻發等社會消極因素的影響。由於這些原因,傳統社會奉行的幸福觀不可避免存在很大局限性,對幸福的理解也比較狹隘,並且不重視個人的自由、權利以及個性發展。構建當代中國人的幸福觀,應在繼承和弘揚優秀傳統幸福觀的同時,對其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使其成為民族特色和時代特徵兼具的現代幸福觀。

  構建當代中國人的幸福觀,還要反映和回應人類的共同價值追求。在第七十屆聯合國大會上,習近平主席指出,“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是全人類的共同價值”。隨著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各國間相互聯繫、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越來越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當代中國人的幸福生活需要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環境,這也是全人類走向幸福生活的共同目標追求。“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是中國人自古以來的追求,協和萬邦、和而不同、泛愛眾、兼相愛等理念在中國代代相傳。構建當代中國人的幸福觀,應主動順應經濟全球化大潮,積極推進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將人類共同價值深深植入我們的幸福觀中。

  (作者為教育部“長江學者計劃”特聘教授、湖北大學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長)

[責任編輯:李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