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切實強化消費的基礎性作用

2025-05-13 09:35:00
來源:《求是》2025/09
字號

  切實強化消費的基礎性作用

  尹艷林

  消費是經濟發展的基礎。當前,內需不足特別是消費不振,成為我國經濟運作中的突出矛盾。面對更加複雜嚴峻的外部環境,去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今年《政府工作報告》都強調,要大力提振消費、提高投資效益,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提振消費已成為做好當前經濟工作的第一位任務。我們要在理論上深化認識、實踐上把握方向、工作中抓住重點,貫徹落實好黨中央關於提振消費的決策部署。

  一、深刻認識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

  近年來,面對外部不利影響加深、內部困難較多的複雜局面,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實施擴大內需戰略,不斷增強內需對經濟發展的支撐作用,消費的基礎性作用持續強化,衣食住行等傳統消費顯著增長,數字、電子等新型消費快速發展,我國已連續十餘年穩居全球第二大商品消費市場和最大網路零售市場。

  消費是經濟發展的起點,也是經濟發展的落腳點。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的目標很宏偉,也很樸素,歸根到底就是讓老百姓過上更好的日子。過上好日子,是人們最樸素的願望,也是中國發展的根本目的。滿足自身生活需要,是人類從事經濟活動最基本的動因。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告訴我們,生産決定消費,但消費也有反作用。只有消費增加,市場需求擴大,才能帶動生産上升,促進可分配的總額擴大,從而使城鄉居民收入增加,消費進一步擴大,引導生産繼續上升,形成以“消費促進生産、生産滿足消費”推動經濟持續增長的良性迴圈。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發展的過程就是消費不斷升級的過程。改革開放之初,為了使國民經濟中農業和工業、輕工業和重工業、積累和消費等方面的比例更加協調和平衡,我國較大幅度提高農産品收購價格、增加城鎮工人工資,從而擴大消費品市場,為輕工業快速發展創造了廣闊空間。城鄉居民消費升級的浪潮一浪接著一浪,製造業的發展高潮也一浪高過一浪,我國從一個工業落後國家快速成長為工業大國。從20世紀80年代的自行車、縫紉機、手錶“老三件”到90年代的彩電、冰箱、洗衣機“新三件”,再到本世紀的行動電話、電腦和汽車成為消費新寵,持續推動消費長時間保持兩位數快速增長,帶動相關産業快速發展和經濟持續增長,為創造世所罕見的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兩大奇跡”提供了重要支撐。

  現階段,在“三駕馬車”中,消費的作用和地位更加凸顯。投資擴張遇到了明顯瓶頸,傳統的“鐵公基”建設投資高峰已過,新興的大數據、人工智慧、新能源等新基建還不足以補上缺口,特別是製造業面臨結構轉型,投資從著力擴大規模轉向更加注重提高效益階段。同時,外部需求面臨較大挑戰,我國逐步降低對出口的依賴是大勢所趨。在這種局面下,消費已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主引擎”和經濟穩定運作的“壓艙石”,是全方位擴大內需的關鍵。但必須看到,近年來消費這個“主動力”出現了明顯波動,消費不振成為突出矛盾,消費增速已從兩位數降到一位數。2024年,在消費品以舊換新政策的刺激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3.5%,但消費增速仍明顯低於經濟增速,消費的基礎性作用還沒有得到很好發揮。2024年,我國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貢獻率為44.5%,拉動國內生産總值(GDP)增長2.2個百分點;資本形成總額的貢獻率為25.2%,拉動GDP增長1.3個百分點;貨物和服務凈出口的貢獻率為30.3%,拉動GDP增長1.5個百分點。在外部不確定性加大的背景下,對外貿易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是不可持續的,2008年以來很少有年份貨物和服務凈出口拉動GDP增長超過1個百分點。今年外部環境更趨複雜嚴峻,可能對我國對外貿易等造成更大衝擊,特別是近期美國公然對我徵收高額關稅,外需不確定性增大。所以,我們要增強大力提振消費的緊迫感,加快補齊消費短板,彌補投資需求和出口需求缺口,以推動經濟持續回升向好。

  二、準確把握提振消費的潛力和方向

  提振消費,是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嚮往的內在要求,也是推動經濟回升向好的現實需要。我國經濟基礎穩、優勢多、韌性強、潛能大,長期向好的支撐條件和基本趨勢沒有變。我國産業基礎堅實,新動能支撐作用不斷增強,全面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發展活力和動力將進一步激發,多元穩定的經貿關係不斷擴展,宏觀調控體系和政策不斷健全完善,經濟保持平穩健康發展具有充分保障。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品質發展階段,發展要求和發展條件都呈現新特徵,特別是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總體上已經從“有沒有”轉向“好不好”。通過增加高品質産品和服務供給,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需要,推動供需在更高水準上實現良性迴圈已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方向。綜合看,當前我國在提振消費的政策實踐上,要準確把握好“五有”。

  一是有持續消費能力。消費與收入是正相關的。近年來,隨著國民經濟持續回升向好,我國城鄉居民收入穩定增加。城鎮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從2018年的39251元增長到2024年的54188元,農村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從14617元增長至23119元。同時,從20世紀80年代至2024年,中國居民儲蓄率保持在36%至45%之間。2024年我國居民儲蓄率為43.4%,住戶存款餘額攀升至151.25萬億元,每人平均存款首次突破10萬元。總體上,我國城鄉居民既有消費能力,也有消費升級需求。那種認為消費不振是因為沒有消費能力的看法過於簡單化,忽視了居民存款持續增加的客觀事實。

  二是有巨大增量空間。當前,我國城鄉之間、不同群體之間消費差距仍較大。比如,2024年城鎮居民每人平均消費支出34557元,農村居民每人平均消費支出19280元,兩者相差15277元,如未來差距縮小一半,農村居民消費支出總額將至少增加3.5萬億元。另外,從整體上來説我國消費還不充分,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較大差距。目前美國每人平均消費支出大概是中國的8倍,美國總人口僅相當於中國的23.7%,而消費市場規模卻是中國的近2.7倍。縮小與歐美等發達國家的消費水準差距,提高國民消費率,我國消費拓展空間十分廣闊。

  三是有大量升級需求。我國擁有14億多人口,是全球最大的消費市場之一。當前,我國城鄉居民消費結構正在發生重大變化,居民消費優化升級同現代科技和生産方式相結合,蘊藏著巨大內需潛能。特別是有4億多全球規模最大、成長性最好的中等收入群體,孕育著大量消費升級需求,將為消費市場帶來新的增長點和發展機遇。近年來,我國文旅消費熱度不減,資訊消費方興未艾,以新能源汽車等為代表的綠色商品成為消費新熱點。據中國汽車流通協會統計,2024年新能源汽車零售量1089.9萬輛,增長40.7%,零售滲透率達到47.6%。

  四是有政策調整餘地。消費政策調整對釋放消費潛力具有關鍵作用。去年以來,我國大力推動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政策落地,擴大有效需求效果明顯。2024年,中央向地方安排1500億元超長期特別國債資金支援消費品以舊換新,帶動汽車、家電、家裝、電動自行車等銷售額超過1.3萬億元,其中僅汽車以舊換新超過680萬輛,帶動汽車銷售額達到9200億元;“兩新”政策帶動設備購置投資增長15.7%,家電類商品零售額增長12.3%。今年“兩新”政策加力擴圍,擴大汽車報廢更新支援範圍,實施手機、平板、智慧手錶(手環)等數位産品購新補貼等。此外,隨著人民生活水準的提高,消費結構全面升級,需求結構快速調整,相關稅收等政策也有較大調整空間。

  五是有較大消費拓展空間。網際網路、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技術發展,推動了消費模式創新,消費新業態新模式逐步培育壯大。直播帶貨、社交電商等新興消費業態不斷涌現,數字文旅、線上健身等新模式層出不窮,智慧家居、智慧穿戴等新場景持續拓展,為消費者提供了更多的消費選擇和便捷的消費方式,將不斷激發新的消費潛力。比如,今年上線電影《哪吒之魔童鬧海》票房收入突破150億元,詮釋著國內巨大的文化創新力和市場消費力。

  三、緊緊抓住提振消費的工作重點

  消費是我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增強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要順應消費升級趨勢,提升拓展傳統消費,培育壯大新型消費,擴大深化服務消費,合理增加公共消費,著力滿足個性化、多樣化、高品質消費需求。按照去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對提振消費的決策部署,中辦、國辦印發《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方案》,提出8個方面30條具體措施。要落實好這些政策舉措,有針對性地解決制約消費的突出矛盾問題,大力提振消費、全方位擴大內需,推動經濟持續回升向好。

  多渠道促進居民增收。實施好重點領域、重點行業、城鄉基層和中小微企業就業支援計劃,結合形勢變化加大就業支援力度,促進重點就業群體工資性收入合理增長。多措並舉穩住股市,進一步豐富適合個人投資者投資的債券相關産品品種,拓寬財産性收入渠道。加大重點工程項目和中小型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領域以工代賑實施力度,健全種糧農民收益保障機制和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機制,探索通過出租、入股、合作等方式盤活利用農戶合法擁有的住房,促進農民增收。落實好適當提高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提高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提高城鄉居民醫保財政補助標準等政策。加大生育養育保障力度,研究建立育兒補貼制度。鼓勵有條件的地方結合實際向困難群眾發放救助金或增發一次性生活補貼。

  實施好消費品以舊換新政策。今年已安排超長期特別國債3000億元支援地方實施消費品以舊換新。要用好超長期特別國債資金,推動汽車、家電、家裝等大宗耐用消費品綠色化、智慧化升級,支援換購合格安全的電動自行車等。優化消費品以舊換新資金分配,優先支援大宗耐用消費品以舊換新。完善汽車置換更新補貼標準。簡化補貼申領和支付流程,完善資金監管機制,加強對納入補貼範圍內的消費品價格監測,嚴厲打擊價格欺詐和違規騙補套補行為。

  大力發展服務消費。從放寬準入、減少限制、優化監管等方面入手,促進生活服務消費,擴大健康、養老、助殘、托幼、家政等多元化服務供給。優化“一老一小”服務供給,積極發展抗衰老、銀發旅遊等産業,釋放銀發消費市場潛力。擴大文體旅遊消費,支援旅遊景區景點、文博單位拓展服務項目,合理延長經營時間,擴大接待規模。優化營業性演出、體育賽事等審批流程,推行“一次審批、全國巡演”。擴大電信、醫療、教育等領域開放試點。聚焦居民消費升級需求,推動醫療健康、文化娛樂等優質生活性服務進口。

  培育壯大新型消費。創新和豐富消費場景,加快數字、綠色、智慧等新型消費發展。深入實施數字消費提升行動,促進“人工智慧+消費”,加速推動自動駕駛、智慧穿戴、超高清視頻、腦機介面、機器人、增材製造等新技術新産品開發與應用推廣,開闢高成長性消費新賽道。加快完善低空經濟監管體系,有序發展低空旅遊、航空運動、消費級無人機等低空消費。完善遊艇、房車露營等新型消費領域管理機制和行業標準,不斷豐富郵輪航線和旅遊産品。

  進一步完善消費政策。及時清理對消費的不合理限制,推動汽車等消費由購買管理向使用管理轉變。嚴格落實帶薪年休假制度,鼓勵帶薪年休假與小長假連休,實現彈性錯峰休假,鼓勵有條件的地方結合實際探索設置中小學春秋假。持續用力推動房地産市場止跌回穩,落實促進房地産市場平穩健康發展有關稅收政策,更好滿足住房消費需求。完善外國人入境居留政策和免稅店政策,推動擴大入境消費。運用財政補貼、貸款貼息等政策工具,發揮財政政策對消費的引導帶動作用。鼓勵金融機構在風險可控前提下加大個人消費貸款投放力度,合理設置消費貸款額度、期限、利率。

  著力優化消費環境。加強財稅、金融、産業、投資等政策與消費政策的協同,擴大消費基礎設施、消費服務功能提升類、消費新業態新模式的有效投資。支援符合條件的消費、文化旅遊等領域項目發行基礎設施領域不動産投資信託基金(REITs)。加大對夜間消費集聚區域的經營活動場地、公共交通運力、臨時停車泊位等配套保障力度。深化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不斷激發潛在消費。深入實施優化消費環境三年行動,規範網路銷售、直播帶貨領域不合理經營行為,強化消費者權益保護,營造安全放心消費環境。

  作者: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

[責任編輯:黃曉迪]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