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大勢不會改變
我國經濟發展從來都不是一帆風順的,而是在不斷戰勝挑戰中勇往直前。當前外部環境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增多,逆全球化思潮沉渣泛起,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抬頭,我國經濟持續平穩健康發展面臨新挑戰。但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國際潮流不可阻擋,我國堅定走高品質發展道路的信念不會動搖,發展的“時與勢”依然在我,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大勢不會因為一時之變、一域之變而發生改變。
我國有完整的産業體系、廣闊的市場空間。我國經濟是一片大海,雄厚的物質技術基礎為抵禦風浪築造了堅固堡壘。我國是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産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連續15年穩居全球製造業第一大國地位,超四成主要工業産品産量全球第一,擁有全球最大的高速鐵路網路、高速公路網和港口集群。完備的生産體系和基礎設施,既能快速響應國際市場需求,也能有效保障國內市場供應,為經濟穩定發展提供堅實保障。同時,我國市場空間廣闊,內需發展潛力巨大,能夠為經濟增長創造源源不斷的需求動力。我國有14億多人口,有全世界最具成長性的中等收入群體,國際經驗表明,每人平均GDP超過1萬美元後,消費升級持續推進,將帶動內需潛能快速釋放。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數字經濟基礎設施、基本公共服務等重點領域還有龐大投資需求,將為經濟持續發展提供廣闊空間。
我國有蓬勃發展、持續壯大的經濟新動能。我國堅持高品質發展方向不動搖,大力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産力,推動科技創新與産業創新融合發展,積極改造提升傳統産業,經濟發展模式正向創新驅動型轉變。近年來,我國在一些關鍵領域不斷取得新突破,有效破解“卡脖子”難題,不斷打造經濟新增長點。2024年,我國數字經濟核心産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達到10%左右,“三新”經濟增加值佔比達到18%左右,裝備製造業增加值佔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超過34%。新能源汽車、無人飛行器、人形機器人等科技感十足的新産品走向世界,AI大模型異軍突起,“人工智慧+”向各領域賦能增效,大數據、雲計算、數據租賃等前沿産業蓬勃發展,不斷打造經濟增長集群新高地,新動能快速成長將不斷為經濟發展注入新能量。
我國有不斷擴大、更加多元的開放新格局。外部變局不會改變我國互利共贏的合作理念,“小院高墻”不會改變我國擴大開放的既有戰略。依託于成熟的現代化産業體系,我國産品憑藉過硬的實力贏得了國際市場的良好口碑,不斷為外貿多元化發展拓展新空間。2018年以來,儘管外部環境複雜變化,但我國貨物出口額累計仍增長了50%以上,在國際出口市場份額上升到14.5%左右,穩居全球第一大貨物貿易國;目前我國已成為全球1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主要貿易夥伴,2024年對共建“一帶一路”國家貨物進出口額佔全部進出口額比重超過50%。在走出去的同時,我國也主動打開大門,向世界提供大市場和新機遇。2024年12月起,我國給予所有已建交的最不發達國家“零關稅”待遇,盧安達的蜂蜜、衣索比亞的芝麻,越來越多的非洲農産品走進國門,通過貿易橋梁共用中國高品質發展紅利。
我國有應變有術、相機而動的調控能力。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經歷了不少大風大浪的考驗,成功克服了亞洲金融危機和國際金融危機,有效應對了2018年中美經貿摩擦,成功抵禦了新冠疫情的嚴重衝擊,積累了豐富的宏觀調控經驗。2024年,面對經濟下行壓力,黨中央及時決策、果斷施策,部署所有增量政策,有效提振社會信心,增強市場活力,推動四季度經濟明顯回升。今年以來,所有增量政策和存量政策持續顯效,更加積極有為的宏觀政策接續發力,將為經濟穩定增長提供有力支撐。下階段,雖然外部環境可能更加複雜,但我們已經做了充分的估計和準備,宏觀政策還留有不少“後手”,豐富的政策工具箱將為應對各種外部風險和不確定性挑戰提供堅強保障。
我國有總攬全局、主動變革的制度優勢。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不斷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有效激發全社會創造力和市場活力,持續增強經濟韌性和後勁。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了300多項重要改革舉措,相關領域改革措施正逐步落地,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成效顯現,這些都有利於破解深層次體制機制障礙,加快形成同新質生産力更相適應的生産關係,促進有效市場與有為政府更好結合,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産力,激發增強經濟內生動力和創新活力。最為重要的是,我們有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科學指引,有14億多在黨領導下向著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昂揚奮進的中華兒女,有無數敢打敢拼的優秀企業和企業家,這是我們戰勝一切艱難險阻,從勝利走向勝利的底氣所在。
詳見中共國家統計局黨組文章《中國經濟一季度實現良好開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