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解決好吃飯問題,始終是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

2025-01-23 08:46:00
來源:求是網
字號

  糧食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礎,維護好糧食安全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內容,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基礎支撐。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圍繞糧食安全發表一系列重要論述,提出一系列明確要求,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為我國糧食總産量不斷實現突破提供了根本遵循。

  “糧食産量突破1.4萬億斤,中國碗裝了更多中國糧”,習近平總書記為2024年我國糧食總産量的新突破點讚。從2013年我國糧食總産量首次突破1.2萬億斤,到2015年突破1.3萬億斤,再到2024年突破1.4萬億斤,我國糧食總産量實現高位增産、不斷躍上新臺階,糧食安全的基礎持續夯實。

  讀懂“糧食産量突破1.4萬億斤”,就能更好理解為什麼糧食安全是習近平總書記一直念茲在茲的“國之大者”。

  “像保護大熊貓一樣保護耕地”

  “民非谷不食,谷非地不生。”

  耕地是糧食生産的命根子,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基。糧食産量增長、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根本在於耕地。

  我國以佔世界9%的耕地,滿足佔世界近1/5人口的吃飯需求,每人平均耕地面積遠低於世界平均水準,人多地少的基本國情,決定了我們必須把關係十幾億人吃飯大事的耕地保護好,絕不能有閃失。

  18億畝耕地是紅線,是戰略底線,也是關係國家命脈的安全線。200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首次提出耕地保有量保持18億畝,並作為約束性指標。“耕地紅線一定要守住,千萬不能突破,也不能變通突破”,習近平總書記就牢牢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多次響鼓重錘,反覆強調。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從嚴依法依規做好耕地佔補平衡,健全耕地休耕輪作制度,規範有序推進農村土地流轉,建立省級黨委和政府落實耕地保護責任制,守住了耕地保護紅線,初步遏制了耕地總量持續下滑趨勢。同時,堅持農田必須是良田,部署實施農田水利骨幹工程、高標準農田建設工程、黑土地保護工程、耕地土壤污染治理和修復工程等,劃定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紅線,持續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切實改善耕地品質,實現“藏糧于地”。截至2023年底,全國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10億畝以上,畝均糧食産能增加10%-20%。

  但我國人多地少的基本國情沒有變,糧食供求緊平衡的格局沒有根本改變,現階段我國已成為全球第一大糧食進口國,2023年進口糧食1.62億噸,佔國內總産量23.3%。

  新征程上,要按照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部署,深化土地制度改革。改革完善耕地佔補平衡制度,完善補充耕地品質驗收機制,確保達到平衡標準;完善高標準農田建設、驗收、管護機制;健全保障耕地用於種植基本農作物管理體系。

  “把種子牢牢攥在自己手裏”

  “好種多打糧”。解決吃飯問題根本出路在科技,保障糧食安全不僅要“藏糧于地”,還要“藏糧于技”。

  回顧近現代農業史,歷次農業科技革命均極大地提升了農業生産力水準,為農業跨越式發展插上了科技翅膀。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農業科技創新事業加速推進,取得歷史性成就,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從2012年的54.5%增至2023年的63.2%,每人平均糧食佔有量從2012年的450公斤增加到2023年的493公斤,農業科技對實現糧食增産和糧食安全的支撐作用日益顯現。

  “農業現代化,種子是基礎,必須把民族種業搞上去”。良種在促進糧食增産方面具有十分關鍵的作用,只有用中國種子才能保障中國糧食安全。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種子問題,反覆強調“種源安全關係到國家安全,必須下決心把我國種業搞上去” ,中國人的飯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就必須把種子牢牢攥在自己手裏,實現種業科技自立自強、種源自主可控。2022年3月1日起施行的新修改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種子法》,為保護和合理利用種質資源,提高種子品質,推動種子産業化,發展現代種業,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起到重要作用。

  當前,全國農作物良種覆蓋率超96%,對糧食增産貢獻率超45%,農作物自主選育品種面積佔比超95%,水稻和小麥品種做到完全自給,畜禽、水産核心種源自給率分別超過75%、85%,為我國糧食和重要農産品穩産保供提供了關鍵支撐。

  新征程上,我們要充分發揮制度優勢,加強種業領域國家重大創新平臺建設,優化種業領軍企業培育,加快生物育種産業化步伐,努力在關鍵核心技術和重要創新領域取得突破,推動我國種業實現高品質發展,不斷朝著種業科技自立自強、種源自主可控目標邁進。

  “關鍵是讓農民種糧有錢掙”

  “五穀者,萬民之命,國之重寶。”

  糧價一頭連著生産者,一頭連著消費者。糧食增産還要增收,才能持續調動農民和糧食主産區生産積極性,做好糧食市場和流通這篇大文章。

  習近平總書記反覆強調,“穩定發展糧食生産,一定要讓農民種糧有利可圖、讓主産區抓糧有積極性”、“決不能讓重農抓糧吃虧”,“既要發揮市場機製作用,也要加強政府支援保護”。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調整優化種糧農民補貼方式,提高補貼的精準性和指向性,探索形成農業補貼同糧食生産掛鉤機制,讓多生産糧食者多得補貼,推動糧食等重要農産品價格保持在合理水準。加大中央財政對糧食主産區的轉移支付力度,提高均衡性轉移支付投向主産區的比例,增加産糧大縣獎勵資金,基本構建起對糧食主産區縱向利益補償機制。統籌推進糧食購銷和儲備管理體制機制改革,創新完善糧食“産購儲加銷”體系,全鏈條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在增産和減損兩端同時發力,健全糧食和食物節約長效機制。

  通過一系列有效措施,從生産、收購、儲存、加工、銷售等多個環節保障國家糧食安全。2024年,小麥、早秈稻最低收購價提高,推動糧食價格保持在合理水準,實現三大主糧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全覆蓋。

  同時也要看到,現階段農業補貼政策仍存在不足,2004-2023年,全國7個主銷區糧食播種面積減少2693萬畝,糧食産量佔全國的比重下降3.1個百分點。

  新征程上,我們要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部署,加快健全種糧農民收益保障機制,統籌建立糧食産銷區省際橫向利益補償機制。繼續搞好糧食市場和流通,激勵種糧農民和糧食主産區生産積極性,全面夯實糧食增産和安全根基。

[責任編輯:黃曉迪]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