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籌發力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
【綠色發展 大家談】
作者:王麗紅(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助理研究員)、趙一夫(研究員)
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統籌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佈局,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這一重大部署,是對鄉村生態價值的重新認識和靈活運用,指明瞭新時代我國鄉村現代化的方向。
宜居宜業,與紮實推進鄉村産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具有緊密的內在邏輯。良好的生態環境是農村最大優勢和寶貴財富。我們看到,新時代的鄉村不僅是農村居民繁衍生息的家園,也可以成為城市居民心理療愈、養老養生、文化體驗和休閒娛樂的“後花園”。因此,建設綠色“宜居”的鄉村,可為“宜業”創造基礎和條件;同時,“宜居”鄉村的綠水青山,也需要有“宜業”的鄉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作支撐,以便更好地轉化為金山銀山。這是對農村具備現代化條件的具體描繪,寄予了新時代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農村基礎設施全面提檔升級,農村公共服務能力顯著提高,自然環境和人居環境更加美麗宜居。特別是在生態文明建設方面,我國大力推進農村突出環境問題的綜合整治,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農村生態環境明顯改善,人居環境持續提升,最美鄉村、美麗庭院的比例不斷提高。截至2021年,我國改造農村危房2400多萬戶,農村衛生戶廁普及率達77.5%,95%以上的村莊開展清潔行動,村莊環境基本做到了整潔有序,農村居民的生活居住條件顯著提高。
然而,也要看到,我國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和人居環境整治點多面廣,涉及千家萬戶,是一項長期複雜的系統工程,仍要久久為功、因地制宜、精準施策,一件事情接著一件事情辦,一年接著一年幹,以建設更好的宜居宜業美麗家園為目標,讓廣大農民群眾在鄉村振興中有更多的獲得感、幸福感。因此,筆者認為,統籌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佈局,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需要在堅持問題導向和系統理念的基礎上,從以下三個方面重點發力:
在統籌佈局上,更加注重軟硬環境“雙管齊下”。加快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新型城鎮化和鄉村振興戰略,強化農村基本公共服務供給縣鄉村統籌,逐步實現標準統一、制度並軌,推進城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的均等化。加強城鄉規劃銜接,統籌佈局縣城、中心鎮、行政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以滿足農村居民基本現代化生活條件為導向,不搞城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一致化。體現鄉村的地域特色、文化特色、生態特色,將基礎設施建設與田園風光、鄉情鄉愁融為一體,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尊重地理格局、彰顯鄉村特色優勢,實現各美其美、美美與共。儘快補齊公共衛生服務短板,健全城鄉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加強農村公共衛生服務隊伍建設,加快完善農村文化基礎設施網路,增加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總量供給,提高鄉村公共服務總體水準。
在宜居宜業上,更加注重保護髮展“雙措並舉”。加大對農村生態環境的保護,大力推進農村土壤改良和農業面源污染整治,完善鄉村水資源保護體制機制,健全生態涵養區補償機制。持續改善鄉村人居環境,深入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全面推進農村廁所革命、生活污水垃圾治理、村容村貌提升。推進鄉村産業高品質發展,持續推進鄉村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創新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完善鄉村創新創業的制度環境,健全支援各類新型經營主體進入鄉村的體制機制。鼓勵和引導返鄉下鄉人員按照全産業鏈、全價值鏈的現代産業組織方式開展創業創新,建立合理穩定的利益聯結機制,讓農民分享二、三産業增值收益。堅持綠色發展,深度踐行“兩山理論”,探索將鄉村生態優勢、文化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的路徑,創造出更大的鄉村經濟價值,不斷擴大鄉村就業創業空間。
在和美鄉村上,更加注重塑形鑄魂“雙標並達”。應注重鄉村治理機制培育和創新,加強鄉村文化建設,營造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塑造現代鄉村文明新氣象,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鑄魂。堅持試點示範引領,探索鄉村治理體系建設試點示範,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完善基層社會自治機制,提升鄉村治理法治化水準。不斷創新鄉村治理方式,因地制宜推廣網格化、數字化、積分制的現代治理技術。進一步推進鄉村文化振興,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持續加強鄉村精神文明載體建設,不斷創新教育形式,豐富農民精神文化生活,推進移風易俗,營造鄉村社會新風尚。弘揚農耕文明,將鄉村作為傳播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陣地,深入挖掘、繼承、創新、活化優秀傳統鄉土文化,讓鄉村文化藝術走進農民日常生活,推進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