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團結帶領人民創造美好生活的中國共産黨

2022-11-16 08:53:00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字號

  作者:項久雨(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建立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制度研究”首席專家、武漢大學教授)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必須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勵共同奮鬥創造美好生活,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中國共産黨是中國人民創造美好生活的堅強領導力量,賦予創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實踐以深厚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制度優勢。新時代以來,美好生活已經成為中國共産黨治國理政的高頻詞,也是講好中國共産黨故事和中國故事的關鍵詞。

  中國共産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走出了創造美好生活的正確道路

  走自己的路,是創造美好生活的必然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走自己的路,是黨的全部理論和實踐立足點,更是黨百年奮鬥得出的歷史結論。”歷史地看,一些後發國家“照搬”西方的發展道路,不僅沒能實現人民的美好生活,反而落入了發展的“陷阱”。這正是道路選擇出現了問題,即未能探索出適應國情的美好生活創造之路。美好生活的實現,需要生産力與生産關係、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之間的協同配合,必然要求深深紮根于本國具體實際進行道路選擇。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之所以是創造中國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正是因為其堅持社會主義的制度內核,適應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創造美好生活的歷史需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社會主義,而不是別的什麼主義,創造美好生活體現出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鄧小平同志指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産力,發展生産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消除貧困、改善民生、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創造美好生活,就是要求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産力,不斷解決民生問題、增進民生福祉,進而全面體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正確性,系統證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科學性,充分顯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整體展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生命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構成了一個有機整體,發揮著整體效能,為創造美好生活提供了全方位的保障。

  新時代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佈局,取得了一系列歷史性成就和歷史性變革,深入推進了創造美好生活的歷史實踐。正是堅持總體佈局與戰略佈局的相互促進、統籌聯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斷煥發出強大的生機活力,為美好生活注入了更深層次的理論與實踐意涵,將經濟社會發展的宏觀敘事與人民美好生活的微觀敘事更為緊密地結合起來。

  中國共産黨把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現代化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以人民為中心是中國式現代化一以貫之的價值追求。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構成了中國式現代化發展的目標導向與實踐導向。現代化不僅包括物的現代化,更包括人的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將人的現代化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將創造美好生活與現代化建設緊密結合起來,實現對西方國家重“物”輕“人”現代化模式的超越。

  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是創造14億多中國人民美好生活的現代化。我國現代化建設的人口規模遠高於美國、英國、歐盟和日本的總和,面對著特殊的國情實際。人口規模巨大,一方面可以塑造現代化建設的規模優勢,另一方面也會帶來現代化發展中的效率與公平的難題。中國式現代化既發揮人口的規模優勢,堅持全國一盤棋,集中力量推進創造美好生活的實踐;又注重解決區域、城鄉、領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帶來的問題,不斷深化改革,著力揚優勢、補短板、強弱項,漸進持續地推進創造美好生活的實踐。

  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將共同富裕明確為美好生活的基本內涵。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也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是2035年我國發展的總體目標之一。人民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建設者、參與者與受益者。既“做大蛋糕”,又“分好蛋糕”,讓現代化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推動美好生活的落地落實,是中國式現代化發展的重要追求。隨著中國式現代化的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實現程度將不斷提升,美好生活將得到更充分的展現。

  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為美好生活提供深厚的物質支撐與精神支撐。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都搞好,是中國式現代化發展的必然要求。一方面,物質文明夯實中國式現代化的物質基礎,為美好生活提供物質條件。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我們不斷厚植現代化的物質基礎,不斷夯實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質條件”。另一方面,精神文明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精神支撐,賦予美好生活實踐以強大精神動力。精神富有是現代化發展的重要目標,提升全體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質與科學文化素質,推動文化繁榮發展,是實現美好精神生活的重要條件。

  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為實現美好生活創造優美的環境。現代化涉及生産方式、生活方式、發展方式的深刻變革。中國式現代化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來謀劃現代化建設,堅持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辯證統一,推動形成綠色生産方式、生活方式、發展方式。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堅定不移走生産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既能使發展更有品質、更可持續,又可以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

  中國式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致力於創造中國人民與各國人民共同的美好生活。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我國不走一些國家通過戰爭、殖民、掠奪等方式實現現代化的老路,那種損人利己、充滿血腥罪惡的老路給廣大發展中國家人民帶來深重苦難。”中國式現代化堅持走和平發展的道路,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堅持多邊主義,致力於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將中國發展的機遇分享給世界。

  中國共産黨的強大政黨能力為創造美好生活奠定了堅實基礎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走過百年奮鬥歷程的中國共産黨在革命性鍛造中更加堅強有力,黨的政治領導力、思想引領力、群眾組織力、社會號召力顯著增強”。中國共産黨在革命、建設、改革的實踐中鍛造出強大的政黨能力,主要體現在政治領導力、思想引領力、群眾組織力、社會號召力四個方面,為團結帶領中國人民創造美好生活提供了有力保障。

  中國共産黨強大的政治領導力為創造美好生活奠定政治基礎。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是黨執政的最大底氣,也是黨執政最深厚的根基。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講,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創造人民美好生活,是由黨的性質宗旨、初心使命、理想信念所決定的,是堅守馬克思主義政黨政治立場的要求。中國共産黨的政治領導力,來源於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來源於執行黨的政治路線、嚴守黨的政治紀律,為美好生活的實現提供了有力的政治保障。

  中國共産黨強大的思想引領力為創造美好生活提供思想引領。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性是馬克思主義的本質屬性,黨的理論是來自人民、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論,人民的創造性實踐是理論創新的不竭源泉。”中國共産黨始終堅持思想建黨、理論強黨,不斷推進理論創新、進行理論創造,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歷史進程,為創造人民的美好生活提供科學的理論指南。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二十一世紀馬克思主義,提出了一系列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為新時代新征程人民創造美好生活的實踐提供了科學思想指引。

  中國共産黨強大的群眾組織力為創造美好生活凝聚主體力量。美好生活是在共同體中實現的,共同體為創造美好生活提供堅強的組織保障。將群眾組織起來,發揮共同體的組織力量,是創造美好生活不可或缺的條件。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要“樹牢群眾觀點,貫徹群眾路線,尊重人民首創精神”。中國共産黨始終堅持走群眾路線,堅持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490多萬個基層黨組織成為帶領人民創造美好生活的堅強戰鬥堡壘,9600多萬名共産黨員在創造人民美好生活實踐的過程中發揮先鋒模範作用,做到始終同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將組織優勢轉化為創造美好生活的實踐效能。

  中國共産黨強大的社會號召力為創造美好生活提供必要的社會條件。美好生活的實現,需要不同的社會主體貢獻智慧與力量,凝聚起全社會共創美好生活的實踐合力。中國共産黨所具有的社會號召力,能夠有效動員不同社會群體、團體、階層,有效統籌社會資源、加強社會整合,引領社會建設的實踐走向。中國共産黨用美好生活的理想目標感召、鼓舞、激勵、凝聚億萬人民,推動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營造和諧有序的社會氛圍,不斷激發人民的歷史主動與實踐自覺,共同為創造美好生活而團結奮鬥。

  新征程上不斷滿足人民更高品質的美好生活需要

  新征程是充滿光榮和夢想的遠征。創造美好生活就是新時代新征程的“國之大者”,是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體現,是充滿光榮和夢想的事業。新征程上,必須圍繞創造美好生活,堅持統籌兼顧、系統謀劃、精準落實,推動各類生産、生活、制度、文化要素的有機銜接、協同發力,不斷滿足人民更高品質的美好生活需要。

  堅持高品質發展與高品質生活一體推進。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高品質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高品質發展是高品質生活的前提與基礎,高品質生活是高品質發展的落腳點與歸宿,二者相互統一、相輔相成。將推動高品質發展與創造高品質生活緊密結合起來,要著重把握好如下環節:構建高水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更好實現有效市場與有為政府的結合,夯實高品質生活的制度基石。建設現代化産業體系,加快建設製造強國、品質強國、航太強國、交通強國、網路強國、數字中國,為創造高品質生活提供強大動力引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推進城鄉融合發展,暢通城鄉要素流動,提高鄉村生活品質,激發廣大農村居民創造美好生活的內生動力。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紮實推動區域間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不斷推動欠發達地區群眾共用發展成果、提高生活品質。

  堅持高效能治理與高品質生活同頻共振。美好生活的實現需要良好的治理。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十年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準明顯提高”。我國的制度優勢是系統的、全面的,從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堅持人民當家作主等方面為創造美好生活提供堅實保障。我國國家治理具有積極顯著的效能,黨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水準不斷提高,政府職能得到優化與轉變,基層社會治理的能力和水準顯著提升,有力地支撐著創造美好生活的實踐。新征程上,必須堅持和加強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健全共建共治共用的社會治理制度,加快推進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健全城鄉社區治理體系,建設更高水準的平安中國,以高效能治理支撐高品質生活,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紮實推進全體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是物質生活共同富裕與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有機統一。新征程上,必須把握好促進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著力點,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凝聚人心、匯聚民力,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提供價值支撐;弘揚以偉大建黨精神為源頭的中國共産黨人精神譜係,用好各類紅色資源,將黨的寶貴精神財富代代傳承下去,在不斷提高人民精神境界中促進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深入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工程,統籌推動文明培育、文明實踐、文明創建,不斷提高社會文明程度,提高人民道德水準和文明素養,夯實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道德基石;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産業,健全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與現代文化産業體系,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推出更多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的優秀作品,更好地堅定文化自信,豐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文化意涵。

[責任編輯:黃曉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