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一帶一路”成為深受歡迎的國際公共産品和國際合作平臺
【深入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共建‘一帶一路’成為深受歡迎的國際公共産品和國際合作平臺”,並提出了“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品質發展”的要求。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9年來,從夯基壘臺、立柱架梁到落地生根、持續推進,取得了令人矚目的豐碩成果,共建“一帶一路”的朋友圈越來越大,合作品質越來越高,發展前景越來越好。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在追求實現自身現代化的同時,堅定歷史自信,增強歷史主動,同共建各方共同努力,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品質發展,必將為促進世界經濟增長、增進各國人民福祉、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更大貢獻。
提升了國際經濟合作的正外部性
公共産品的特徵之一是外部性,正外部性是指公共産品為使用者帶來了更多收益。作為重要的國際公共産品,共建“一帶一路”提升了相關國家經濟合作的正外部性。9年來,中國同共建各方將“一帶一路”打造成團結應對挑戰的合作之路、維護人民健康安全的健康之路、促進經濟社會恢復的復蘇之路、釋放發展潛力的增長之路,使共建各方得到了實實在在的收益,通過設施聯通、貿易暢通等實現了互惠共贏的目標。
本著共商共建共用原則,在共建“一帶一路”的過程中,我們為相關國家修建了一批公路、鐵路、橋梁、港口、機場等重大基礎設施,成為共建國家特別是沿線發展中國家的致富路、連心橋、發展港。世界銀行評估顯示,“一帶一路”交通運輸項目使沿線國家貨運時間以及全球平均航運時間顯著下降,共建“一帶一路”促進沿線國家及全球實際收入顯著增長。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共建“一帶一路”沒有按下“暫停鍵”,我們攜手有關國家構築起國際抗疫的“防火牆”:中國向相關國家特別是共建“一帶一路”國家供應口罩、防護服、檢測試劑及疫苗等抗疫物資,與30多個國家發起“一帶一路”疫苗合作夥伴關係倡議,為護衛相關國家民眾健康和生命安全提供保障。
搭建起了開放包容的國際合作平臺
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場合強調,“‘一帶一路’是大家攜手前進的陽光大道,不是某一方的私家小路。所有感興趣的國家都可以加入進來,共同參與、共同合作、共同受益”。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是追求和平發展的經濟合作倡議,不是搞地緣政治聯盟或軍事同盟;是追求促進開放包容、共同發展,不是關起門來搞小圈子;不以意識形態劃界,不搞零和遊戲,只要各國有意願,都歡迎參與。
共建“一帶一路”搭建起了包容、務實的廣泛國際合作平臺,其和平合作、互利共贏的理念吸引了眾多國家和國際組織的加入;這也表明共建“一帶一路”深受歡迎、具有強大吸引力,能為參與各方帶來更多收益。目前,已有近150個國家和30多個國際組織與中國簽署了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形成3000多個合作項目。共建“一帶一路”國家中,不僅有亞非拉地區的廣大發展中國家,也有西方發達國家;有些國家儘管沒有與中國簽署政府間合作文件,但其有關企業和組織與中國相關方面簽署了共建“一帶一路”的第三方市場合作協議。
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
在保護主義、單邊主義抬頭,逆全球化思潮有所蔓延的背景下,中國堅持經濟全球化正確方向,通過共建“一帶一路”與相關國家和國際組織共同營造開放合作的世界經濟發展氛圍,維護多元穩定的國際經濟格局和經貿秩序,培育全球發展在基礎設施、綠色能源、數字經濟等領域的新動能,積極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
“一帶一路”建設不是另起爐灶,而是與共建國家的發展戰略和倡議積極對接,目前已與蒙古國“發展之路”、哈薩克“光明之路”、印尼“全球海洋支點”、匈牙利“向東開放”等戰略、倡議對接。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的項目也多與世界銀行和亞洲開發銀行等國際多邊機構合作,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共建“一帶一路”充分利用二十國集團、亞太經合組織、上海合作組織、亞歐會議、亞信會議、瀾湄合作機制、大圖們倡議、中非合作論壇、中阿合作論壇、中拉論壇、中國-太平洋島國經濟發展合作論壇、世界經濟論壇、博鰲亞洲論壇等現有多邊合作機制,在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基礎上開展經貿、民生等領域務實合作。
彰顯言必信、行必果的可貴品質,贏得廣泛讚譽
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合作理念和主張已寫入聯合國、二十國集團、亞太經合組織、上海合作組織等國際機構文件,國際認同日益增強,全球影響不斷提升。為對衝共建“一帶一路”的影響力,美國特朗普政府、拜登政府先後提出“藍點網路計劃”“重返更美好世界倡議”“全球基礎設施和投資夥伴關係”等,宣稱在基礎設施、通信、能源、衛生健康等領域進行投資合作,並強調其所謂民主價值觀。中國樂見美國等西方國家牽頭基礎設施等領域的發展倡議,因為全球基礎設施投資缺口巨大,需要更多國家行動起來。然而,美國政府頻繁拋出新計劃口號卻久不見行動,口惠而實不至。相比之下,共建“一帶一路”紮實推進,穩步前行,取得實打實、沉甸甸的成果,彰顯出言必信、行必果的可貴品質,贏得廣泛讚譽。
(作者:毛新雅,係中國浦東幹部學院教授、“一帶一路”與對外開放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