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建設生態鄉村,釋放綠色發展活力

2022-11-08 08:22:00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字號

  作者:雷明(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教授、北京大學鄉村振興研究院院長)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新時代新征程上,必須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持續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推進美麗中國建設。

  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我國14億多人口整體邁進現代化社會,規模超過現有發達國家人口的總和,艱巨性和複雜性前所未有。其中,廣大農村地區的億萬農民是不能忽視的群體。可以説,沒有他們的現代化,就沒有整體的現代化。農業農村中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關涉全國綠色發展大局、關係民族復興大業。建設生態鄉村,是實現鄉村振興、建設美麗中國的必然要求。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全面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始終把這一工作當作建設美麗鄉村、美麗中國的重要內容來抓。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農村環境整治這個事,不管是發達地區還是欠發達地區都要搞,但標準可以有高有低。要結合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計劃和鄉村振興戰略,因地制宜、精準施策,一件事情接著一件事情辦,一年接著一年幹,建設好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讓廣大農民在鄉村振興中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

  自啟動美麗鄉村建設以來,各地圍繞家園、水源和田園,啟動清潔鄉村建設;圍繞村莊綠化、飲水凈化、道路硬化的“三化”,推進生態鄉村建設;圍繞富民産業、惠民服務、便民基礎建設,開展宜居鄉村建設。全國錨定美麗中國建設戰略目標,持續開展生態鄉村建設行動,通過持續不斷的努力,讓鄉村面貌煥然一新,為推進鄉村振興、農村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開了好局。

  建設美麗鄉村,既是攻堅戰,也是持久戰。深入持久縱深推進生態鄉村建設,任務重、壓力大。必須增強憂患意識、培養底線思維,才能更好應對生態環境建設的複雜形勢,做到“百姓富”“生態美”,打造美麗生態和美麗經濟。要牢牢樹立生命共同體意識,積極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推動鄉村生態系統建設品質穩步提升。要充分利用山水、田園、人文等資源優勢,依託自然優勢發展特色産業,壯大村級經濟。通過大力發展綠色生態産業,積極發展現代農業、鄉村旅遊等産業,探索形成“生態+”複合型經濟發展模式,培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綠色發展新動能,做強做大生態經濟“蛋糕”,為鄉村振興提供新動能。

  建設生態鄉村,需要進一步發揮體制機制的作用。整體來看,生態鄉村建設,應在現有頂層設計和政策的引導下,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行為激勵等方面不可或缺的作用,不斷推動生態産業化、産業生態化。通過進一步完善創新激勵機制政策和投融資模式,吸引社會資本參與;通過深化自然資源資産産權制度改革,創新生態鄉村産權制度,推進鄉村集體産權制度改革,實現資源變資産、資金變股金,促進生態産品價值的實現,有效提高鄉村資源利用率和農民收入。同時,要以創新生態補償機制、産權制度、治理體系為重點,發揮體制機制對生態治理環境、發展綠色經濟的引領和保障作用,進一步強化生態鄉村治理體系,增強集體經濟發展活力,促進生態鄉村建設。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産品、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是鄉村發展的寶貴財富和最大優勢。要建立健全長效機制,著力提高生態鄉村建設品位。積極培育生態文化、生態道德,使生態文明成為社會主義主流價值觀,走進千村萬戶的日常生活、融入生態鄉村建設每一個環節。不斷推動鄉村生態振興,加強農村生態文明建設,推動鄉村全面高品質發展,時不我待!

[責任編輯:黃曉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