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明顯增強
作者:姜聖瑜
今年中秋,河南衛視推出的“中國節日”系列節目《2022中秋奇妙遊》,以一場古今相融、虛實相生的科技國潮文化盛宴,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展現中華節日之美,生動詮釋了傳統中秋佳節的文化內涵,引起觀眾共情共鳴。近年來,隨著文化市場的繁榮、文化産業的發展,傳統節日熱、文物熱、博物館熱持續升溫,廣大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豐富。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顯增強、精神面貌更加奮發昂揚。
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脈。古往今來,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興盛為支撐的。中華民族歷經磨難而生生不息、飽受挫折而不斷浴火重生,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在於擁有獨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改革開放以來,中外文化交流頻繁,許多新的文化元素開闊了我們的視野。但也曾有一段時間,一些人當中存在“以洋為尊”“以洋為美”的思想,盲目追捧西方文化。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自信,簡單地説就是對自身文化及其內在價值的充分認同和積極踐行,主要表現為對文化發展進程的理性認知,對文化發展成就的崇敬自豪,對文化發展能力的科學把握,對文化發展前景的信心希望。堅定文化自信,是事關國運興衰、事關文化安全、事關民族精神獨立性的大問題。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文化建設提升到一個新的歷史高度,把文化自信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四個自信”的重要內容。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我們確立和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新時代黨的創新理論深入人心,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廣泛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得到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文化事業日益繁榮,網路生態持續向好,意識形態領域形勢發生全局性、根本性轉變。
守正開新,氣象萬千。十年來,中國人民更加熱愛自己的文化,文化自信明顯增強。國風國潮紛紛興起,北京冬奧會上二十四節氣、黃河之水、折柳寄情等文化展示,把中華文化和冰雪運動完美融合在一起;銀幕、熒幕、舞臺上涌現出一大批精品力作,《長津湖》《山海情》《只此青綠》等優秀文化作品叫好又叫座;文化類綜藝節目頻頻出圈,《中國詩詞大會》《朗讀者》《國家寶藏》等以文化厚度彰顯精神高度,帶來現象級流量;紅色旅遊成為眾多民眾的出行選擇,革命博物館、紀念館、遺址遺存遺跡讓人們在了解歷史中傳承紅色基因……中國人民的文化自信在多個方面表現出來。人們對中華文化發自內心地崇敬、從精神深處認同,傳承中華文化基因更加自覺,文化歸屬感、自豪感顯著增強,更有信心更有能力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文化自信基於豐厚的文化底蘊。在5000多年文明發展中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黨和人民偉大鬥爭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這是我們文化自信的根本所在。文化發展具有繼承性,同時創新創造賦予文化新的生命力,讓文化更具魅力,讓文化自信更加堅定。我們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結合時代特點和要求,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努力用中華民族創造的一切精神財富來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文運同國運相牽,文脈同國脈相連。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一場震古爍今的偉大事業,需要偉大的精神作支撐。踏上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的新征程,傳承著中華文化獨一無二的理念、智慧、氣度和神韻,浸潤著中華民族漫長奮鬥積累的文化養分,我們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具有無比強大的精神力量。新征程上,堅定文化自信、增強文化自覺,不斷激發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我們就能毫無畏懼戰勝一切困難挑戰,就能堅定不移開闢新天地、創造新奇跡。(姜聖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