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歷史細節感受脫貧攻堅的分量
作者:章清(媒體評論員)
正在北京展覽館舉行的“奮進新時代”主題成就展上,一處展品格外引人注目——
一摞摞的責任書,簽著大名、蓋著紅章,這是十八洞村、雙龍鎮(排碧鄉)人民政府、花垣縣人民政府、湘西州人民政府、湖南省人民政府直至國務院扶貧辦的五級責任書;一個帆布口袋左邊裝著手電、右邊裝著水杯,這是廣西防城港市貧困村黨組織給駐村扶貧幹部配發的工作包……
一件件帶著體溫、帶著汗水的實物展品,將觀眾再一次拉回這場彪炳史冊的脫貧攻堅戰現場,體悟這些展品背後的艱辛與付出,我們不難得出這個結論:這的確是一次動員了全黨全國全社會力量,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力度最強的脫貧攻堅戰!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所指出的:“十年來,我們經歷了對黨和人民事業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的三件大事:一是迎來中國共産黨成立一百週年,二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三是完成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任務,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完成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任務,對中國乃至世界具有深遠影響。
一部中國史,就是一部中華民族同貧困作鬥爭的歷史。中國共産黨從成立之日起,就堅持把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作為初心使命,團結帶領中國人民為創造自己的美好生活進行了長期艱辛奮鬥。2012年12月底,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北省阜平縣考察扶貧開發工作時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特別是在貧困地區。沒有農村的小康,特別是沒有貧困地區的小康,就沒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貧窮不是社會主義,如果貧困地區長期貧困,面貌長期得不到改變,群眾生活水準長期得不到明顯提高,那就沒有體現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那也不是社會主義。
2012年年底,黨的十八大召開後不久,黨中央就突出強調,“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關鍵在貧困的老鄉能不能脫貧”,承諾“決不能落下一個貧困地區、一個貧困群眾”,拉開了新時代脫貧攻堅的序幕。從提出精準扶貧理念,創新扶貧工作機制,實施發展生産、易地搬遷、生態補償、發展教育、社會保障兜底“五個一批”,到把精準脫貧作為三大攻堅戰之一進行全面部署。8年間,黨中央把脫貧攻堅擺在治國理政的突出位置,把脫貧攻堅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底線任務,組織開展了聲勢浩大的脫貧攻堅人民戰爭,脫貧攻堅取得了重大歷史性成就。
起于微末,發于華枝。於是,我們看到數百萬扶貧幹部傾力奉獻、苦幹實幹,同貧困群眾想在一起、過在一起、幹在一起,將最美的年華奉獻給脫貧事業。甚至在這條新時代的長征路上,超過1800人犧牲在脫貧攻堅一線,將生命定格在了扶貧的戰場。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從現在起,中國共産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增強脫貧地區和脫貧群眾內生發展動力,仍然是當前乃至今後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我們的重要工作內容。但只要有信念,我們就能從一個勝利走向另一個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