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厚植中國式現代化的實體經濟根基

2022-10-25 15:01:00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字號

  作者:黃群慧(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所長,中國社會科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從現在起,中國共産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産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是中國共産黨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有效結合,開創的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徵、更有基於自己國情的中國特色的現代化。在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征程中,高品質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之一。實體經濟是高品質發展的根基和引擎,沒有實體經濟提供的堅實物質技術支撐,就不可能實現高品質發展,從而也不可能實現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奮鬥目標。因此,成功推進和拓展中國式現代化,必須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推進實體經濟高品質發展。

  實體經濟為中國式現代化築牢根基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要靠我們的經濟競爭力;經濟競爭力,還是要抓實體經濟。像我們這麼一個大國,要想強大,必須靠實體經濟,實體經濟一定要抓在手裏。實體經濟是一國經濟的立身之本、財富之源。沒有強大的實體經濟,就不能形成中國式現代化堅實的物質技術基礎。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要使佔世界18%的人口實現共同富裕,實現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就必須不斷厚植現代化的物質基礎,不斷夯實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質條件。中國式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沒有強大物質基礎支撐,我們也難以沿著獨立自主的和平發展道路崛起。為此,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必須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黨的二十大報告進一步強調:“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推進新型工業化,加快建設製造強國、品質強國、航太強國、交通強國、網路強國、數字中國”。

  實體經濟是我國發展的本錢,也是構築未來發展戰略優勢的重要支撐。無論經濟發展到什麼時候,實體經濟都是我國經濟發展、我們在國際競爭中贏得主導的根基。中國共産黨在領導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創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的過程中,一直高度重視實體經濟的發展。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推動社會主義向著工業、農業、國防和科學技術四個現代化目標不斷發展,建立了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時期,形成了充滿新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指明瞭新型工業化發展道路,實現了人民生活從溫飽不足到總體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歷史性跨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邁進了向第二個百年目標奮進的新發展階段。回顧歷史,實體經濟始終都是我國邁向現代化的重要支撐。邁向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以高品質發展推進和拓展中國式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促進實體經濟高品質發展。實體經濟高品質發展的主攻方向是不斷提高供給體系品質,顯著增強我國的經濟品質優勢。當前我國經濟運作面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主要根源是結構性失衡,包括實體經濟內部的供需結構失衡,以及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之間的結構失衡,都需要通過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以應對。

  大力發展實體經濟需要推進新型工業化進程

  現代化是一個複雜的歷史現象和發展過程,從經濟發展的角度,可以看作一個國家通過工業化進程成為經濟社會發展領先國家的過程。工業化是工業(主要是製造業)驅動的一個國家或地區每人平均收入提高、産業結構從農業主導向工業主導的演進過程,其實質是國民經濟中一系列重要生産要素組合方式連續發生由低級到高級的突破性變化、進而推動經濟增長的過程。實體經濟最核心、最主體的部分是製造業,因此,促進實體經濟發展的核心內容無疑是繼續推進和深化工業化進程。

  中國共産黨在領導中國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創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過程中,一直高度重視以推動工業化和工業現代化來帶動實體經濟的發展。從新中國成立初期人口眾多、底子薄弱、經濟落後的農業大國,發展成為經濟總量世界第二的經濟大國、製造業總量世界第一的製造大國,我們用幾十年時間走完了發達國家幾百年走過的工業化歷程,實體經濟在快速工業化的過程中取得世人矚目的成就。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同時,針對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不平衡不協調問題,以新發展理念為指導,提出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資訊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道路,推動資訊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工業化和城鎮化良性互動、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促進工業化、資訊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黨的二十大報告進一步明確,在2035年基本實現現代化時,要基本實現新型工業化、資訊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

  走新型工業化道路,促進新型工業化、資訊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這為實體經濟和製造業高品質發展指明瞭高端化、智慧化、綠色化、融合化的方向,是製造業和實體經濟高品質發展的核心要求。雖然中國工業化進程總體上已經到了工業化後期後半階段,還沒有全面實現工業化,工業化進程中還存在突出的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與實現新型工業化要求還有較大差距,工業現代化水準還有待進一步提升。此外,與工業化進程相比較,我國的資訊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的總體水準還相對滯後,這都制約了實體經濟和製造業的高品質發展。在未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中,進一步深化工業化進程、推進新型工業化,促進新型工業化、資訊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意義十分重大。當前我國實體經濟發展存在的突出問題是大而不強,供給品質和效益還不高,創新能力不夠強,還存在眾多“核心能力短板”“關鍵能力短板”和“基礎能力短板”,存在不少“卡脖子”技術問題有待突破,總體表現為我國是製造大國而不是製造強國和品質強國,是航太大國、交通大國而不是航太強國、交通強國,網路強國和數字中國建設還任重而道遠。實體經濟和製造業發展中存在的這些突出問題,都需要在推進新型工業化進程,促進新型工業化、資訊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中逐步解決,決不能過早和過快“去製造業化”“去工業化”,出現經濟結構“脫實向虛”趨勢,否則無法實現實體經濟從大到強的轉變,進而會影響到以高品質發展推進中國式現代化。

  大力發展實體經濟必須加快建設現代化産業體系

  國家強,經濟體系必須強。一個現代化國家必須有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支撐。只有形成現代化經濟體系,才能更好順應現代化發展潮流和贏得國際競爭主動,也才能為其他領域現代化提供有力支撐。中國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征程,必須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時建成現代化經濟體系。在經濟體系中,産業體系發揮了創造供給、實現生産和再生産的關鍵作用。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關鍵任務,就是建設現代化産業體系。黨的二十大報告專門提出建設現代化産業體系的要求,明確了産業發展的重點戰略和基本方向,這也是推進實體經濟高品質發展的根本要求和主要著力點。建設現代化産業體系,必須依靠創新驅動實體經濟供給品質提升和高品質發展,必須促進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在未來中國式現代化新征程中,建設現代化産業體系、推進實體經濟高品質發展,必須高度重視以下幾方面任務。

  加快發展先進製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産業,推進産業融合集群發展。先進製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産業是産業競爭的制高點和經濟發展的新動能,包括新一代資訊技術、人工智慧、生物技術、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綠色環保等,代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的方向,建設現代化産業體系需要在這些方面加大投入。同時要把握産業融合集群發展的現代化趨勢,推進現代服務業與先進製造業、現代化農業的深度融合發展,打造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製造業集群,推進物聯網發展和高效暢通的物流産業現代化體系建設。

  推進産業基礎能力高級化、産業鏈現代化,提高産業鏈韌性和戰略性資源保障能力。産業基礎能力,是指一個國家和地區所具有的促使産業形成和發展的基礎性保障條件和綜合實力,具體體現在基礎零部件(元器件)、基礎工藝、基礎材料、基礎技術、基礎動力和基礎軟體等方面。我國産業基礎能力一直是短板,所謂“卡脖子”問題大多來自産業基礎能力方面的不足。産業鏈現代化水準,是指一個國家産業鏈在全球價值鏈各環節的增值能力和地位,我國産業鏈總體處於全球價值鏈中低端。産業鏈韌性,是指當産業受到外界巨大衝擊時能夠迅速恢復的能力,在當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背景下,産業鏈韌性和戰略性資源保障能力對國家經濟安全至關重要。建設現代化産業體系,需要通過實施産業基礎再造工程、重大技術裝備攻關工程、完善國家品質基礎設施、大力發展世界一流企業和專精特新企業、優化産業鏈供應鏈發展環境等各方面舉措,不斷提高産業基礎能力高級化、産業鏈現代化和戰略性資源保障水準。

  推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發展,推進數字産業化和産業數字化。發展數字經濟是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新機遇的戰略選擇,是新一輪國際競爭的重點領域。在現代化新征程中,一定要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抓住先機大力發展數字經濟,搶佔現代化産業體系建設的制高點。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其重點一方面是通過數字技術賦能傳統産業轉型升級,以智慧製造為主攻方向推進産業數字化;另一方面是通過數字技術催生新産業新業態新模式,促進平臺經濟和共用經濟健康發展,推進數字産業化。與此同時,注重通過數字産業化和産業數字化,逐步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産業集群。

  加快建設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以有效投資促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需要優化基礎設施佈局、結構和功能,加快建成系統完備、高效實用、智慧綠色、安全可靠的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具體包括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現代能源體系建設、水利和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等各方面。其中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是現代化産業體系建設的重點,包括通信網路、算力等資訊基礎設施,智慧交通、智慧能源等融合基礎設施,以及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科教基礎設施、産業技術創新基礎設施等建設。新型基礎設施有效支撐産業的資訊化、數字化、智慧化水準提升,有利於促進工業化、城鎮化和資訊化深度融合,提高創新能力,因而具有重要意義。基礎設施建設要優化其發展模式,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安全效益相統一。

  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實體經濟發展提供更高品質、更有效率的金融服務。經濟發展任何時候都不能“脫實向虛”,實體經濟是金融的根基,金融是實體經濟的血脈,為實體經濟服務是金融的天職,滿足社會經濟發展需要是金融的本分。必須不斷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優化融資結構和完善金融機構體系、市場體系、産品體系,健全資本市場功能,提高直接融資比重,促進多層次資本市場健康發展。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