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地評線】秋糧生産勢頭好,端牢飯碗底氣足

2022-10-08 20:38:00
來源:西安網
字號

  金秋時節,稻穀飄香、碩果纍纍。在廣袤的田野上,各類農作物陸續成熟、迎來收穫。據農業農村部最新農情調度顯示,截至10月3日,全國秋糧已收穫5.04億畝、完成38.6%,進度同比快2個百分點,豐收在望。分地區看,西南地區收穫近七成,西北近五成,長江中下游及華南地區過四成,華北和黃淮海地區近四成,東北地區過兩成。

  日前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指出,從秋糧情況看,全年糧食産量能夠實現1.3萬億斤以上目標。當前,正是秋管、秋收、秋種關鍵期,各地正抓好秋糧後期田管,由南向北陸續收穫秋糧,適時啟動秋糧收購,積極落實秋冬種面積。

  7月下旬以來,我國旱情快速發展,疊加高溫熱害,給秋糧生産造成嚴重威脅。關鍵時刻,農業農村部制定印發南方水稻抗高溫熱害、玉米抗高溫乾旱等6個技術指導意見,派出25個包省包片聯繫指導工作組、10個專家指導組和12個科技小分隊,動員基層農技人員紮根一線指導服務。通過全力抓好秋糧後期田管,加強分類指導,落實防災減災穩産增産關鍵措施,為科學保豐收奠定了堅實基礎。

  毫不動搖把糧食安全放在關鍵位置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上”。中國以僅佔世界9%的耕地面積和6%的淡水資源,養育了全球超20%的人口,這一巨大成就有目共睹。不過,很多人還沒注意到的是,中國的糧食安全不僅僅體現在當期的糧食産量上,也體現在對糧食安全産業的支援定力,對糧食儲備的把控能力,對糧食價格的穩定能力以及對未來産能的培育能力上。事實證明,靠著自力更生,14億中國人不僅“吃得飽”,還能“吃得好”。數據顯示,目前,我國以品種選育為重點的農業科技創新能力明顯增強,糧食作物良種基本實現了全覆蓋,農作物自主選育品種面積佔比超過了95%,做到了“中國糧”主要用“中國種”。

  科技助農,為鄉村振興“增色添彩”。近年來,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中,我國不斷深化科技、人才、資源和産業的緊密對接,大馬力拖拉機、無人駕駛農機、大型穀物收割機等國産高端農機産品形成矩陣,農機裝備加快向智慧化發展,通過推廣各類農業新技術,強化農業科技支撐,促進農業高效發展,助力産業提質增效。今年“三秋”期間各地投入各類農業機械達到3000萬台(套),水稻、玉米、大豆機收率分別超過94%、80%、82%,小麥機播率超過93%,油菜種植及馬鈴薯、花生、棉花、甘蔗等農作物收穫機械化水準進一步提高。同時,還需加強糧食烘乾能力建設、增加烘乾作業服務供給,進一步挖掘減損潛力,力爭秋糧顆粒歸倉。

  把好糧食價格這一重要因素,端牢中國飯碗。糧價一頭連著生産者,一頭連著消費者。我國按照市場定價、價補分離的原則,完善糧食價格形成機制,探索實行目標價格政策,逐步建立價格低時補生産者、價格高時補低收入消費者的機制。在國際糧價跌宕起伏時,我國糧價保持在合理水準,兼顧了生産者和消費者的利益。據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消息,今年國家將繼續對主産區中晚稻實施最低收購價政策,中晚秈稻和粳稻最低收購價格分別為每斤1.29元、1.31元。預計今年秋糧旺季收購量1.85億噸左右,與常年水準大體相當。各項舉措齊發力,我國糧食儲備率遠遠高於國際公認的17%至18%安全線。

  糧安天下,農穩社稷。保障糧食安全是永恒的課題,容不得有絲毫懈怠。通過落實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持續推進農業科技創新與推廣應用,進而能掌握糧食安全的主動權,為團結奮鬥、同心築夢提供有力支撐,以優異成績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

 

[責任編輯:黃曉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