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中共黨史黨建學科的“三大體系”
作者:王炳林(北京師範大學中共黨史黨建研究院院長,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明確指出:“只有以我國實際為研究起點,提出具有主體性、原創性的理論觀點,構建具有自身特質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我國哲學社會科學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和優勢。”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教育部近日印發《研究生教育學科專業目錄(2022年)》,對學科門類、一級學科與專業學位類別進行調整與補充,“中共黨史黨建學”以一級學科列入。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將中共黨史黨建學設置為一級學科,是推動黨史學習教育常態化長效化的戰略舉措。加快構建中共黨史黨建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這“三大體系”,才能充分體現這一學科的特色和優勢,更好地發揮其資政育人的功能。
關於中共黨史黨建學科體系建設
學科是按照學問性質劃分的門類。一個完整的學科體系需要具備一些基本條件,主要是有明確的研究對象,有科學合理的研究領域和研究方向,有準確的目標定位,還要有基礎條件支撐。中共黨史和黨的建設曾經分屬於政治學和馬克思主義理論兩個一級學科,都有相對清晰的研究對象,在長期的發展中都取得重大成就,推出了許多高品質的研究成果。新設置中共黨史黨建學為一級學科,當然不是中共黨史和黨的建設兩個學科的簡單組合,而應進行統籌規劃、整體設計,構建一個完整的學科體系。
第一,進一步明確研究對象,實現大黨史和大黨建的有機結合。所謂大黨史,就是把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和社會主義發展史有機結合。所謂大黨建,就是把黨的建設和黨的領導、黨的執政能力建設有機統一。該學科以研究黨的歷史全過程和黨的建設規律為研究對象,也要深入研究黨的領導和執政規律。因為研究黨史黨建的最終目的是把我們黨建設好,充分發揮中國共産黨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領導核心的作用。從長遠看,該學科應該是以中國共産黨為研究對象,黨的領導、黨的建設、黨的歷史構成該學科的三大支柱。
第二,進一步明確研究範圍和方向。中共黨史黨建學科要把歷史與現實相貫通、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圍繞黨的歷史、黨的領導和黨的建設問題設立既相互聯繫又相對獨立的二級學科。一是加強馬克思主義政黨理論研究。研究中國共産黨的歷史和自身建設要有堅實的理論基礎,從理論上揭示政黨的本質特徵。研究馬克思主義政黨理論是中共黨史黨建學科建設的基本功。馬克思主義是發展的理論,中國共産黨把馬克思主義政黨理論與中國共産黨自身建設實際相結合,形成了中國化馬克思主義黨建理論體系。這是中共黨史黨建學科需要重點研究的內容。二是加強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和社會主義發展史的研究。把“四史”納入學科研究範圍,能夠深化對共産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三是加強黨的建設理論和實踐問題研究。勇於自我革命是中國共産黨區別於其他政黨的顯著標誌,是中共黨史黨建學科需要重點研究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四是加強黨的領導的理論和實踐問題研究。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那麼,黨領導的各行各業是否都需要該學科去研究?當然不可能由一個學科包打天下,任何學科都有自己的邊界。黨的領導理論和實踐問題的研究範圍,主要是黨的領導原則、領導制度、領導方式方法等。至於黨領導各行各業的工作和成就,則由其他學科來承擔。
第三,進一步明確學科建設的目標和任務。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的《關於推動黨史學習教育常態化長效化的意見》明確要求:“著眼堅定歷史自信,堅持不懈把黨史作為必修課、常修課。”“用好學校思政課這個渠道,推動黨史更好地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發揮好黨史立德樹人的重要作用。”學科發展要為治國理政提供智力支援和人才支援。在高校思政課中開設中共黨史課程,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共黨史黨建學科發展的重要推動力。建立健全人才培養體系,做好與之相應的教材體系和教學體系建設,使該學科能夠更好地培養出為黨的建設事業和黨史研究作出貢獻的高級專門人才。
第四,進一步夯實學科基礎。學科發展需要合理佈局學科點,要有相對獨立的研究機構和可持續的隊伍保障及經費支援。這些條件雖然本身不屬於科學研究的內容,但是沒有條件保障也難以建設完整的學科。
關於中共黨史黨建學術體系建設
學術體系是學科發展的立身之本和核心所在。學術體系建設的關鍵在於提出符合科學規律和社會發展要求的創新性思想和學説,在於形成獨特的見解和觀點,否則學科的發展就沒有生命力。
中共黨史黨建學術體系就是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形成的關於黨的歷史、黨的領導和黨自身建設的成體系的理論和知識。新時代推進中共黨史黨建學術體系建設,應在以下幾個方面作出努力。一是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是當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區別於其他哲學社會科學的根本標誌,必須旗幟鮮明加以堅持。”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最重要的是堅持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最新成果——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黨的歷史和黨的建設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論述,是中共黨史黨建學術體系建設的最新成果和根本遵循。二是提升學術水準,回答時代之問。學術研究貴在創新。把握住歷史脈絡,揭示發展規律,不斷推動黨史黨建的理論創新和學術創新。三是運用科學方法構建基本理論體系。任何一門學科都有相對獨立而系統的基本理論,主要闡釋學科的形成發展、本質特徵、基本屬性、功能定位、指導原則、研究方法以及與其他學科的相互關係等基本問題。以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為指導,這是中共黨史黨建學科基本理論的核心內容。實事求是原則、歷史主義原則、階級分析原則和整體性原則等等,都是黨史黨建研究應遵循的基本原則。比較研究方法、歷史分析法、個案研究方法、口述史學方法、定量和定性相結合以及交叉學科研究方法等等,都應該在中共黨史黨建學科發展中得到充分運用。
關於中共黨史黨建話語體系建設
話語體系是成系統的概念,是理論和知識的語言表達。概念是思維的細胞,是理論和知識的基本形式,一系列的基本概念,把語言和思想連接起來,構成學科的話語體系。
中共黨史黨建話語體系是由一系列概念、範疇、命題所揭示的中國共産黨歷史及自身建設的過程及規律的表達系統,是中共黨史黨建的思想理論體系和知識體系的表達形式。與其他學科相比,中共黨史黨建學科具有更為鮮明的政治性,其概念、範疇、命題的敏感性更強,社會影響更大,所以其話語體系建設的任務更大,責任更重。推進中共黨史黨建話語體系建設,應處理好以下幾種關係。一是正確處理政治話語與學術話語的關係。中國共産黨在百年奮鬥中構建起的一系列政治話語,在提升黨的政治引領力、思想吸引力和社會組織力等方面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這是中國共産黨政治自信的重要體現。當然,強調政治話語的重要性並不意味著學術研究要簡單重復這些政治概念,而是要深入研究政治概念的學理基礎,講出“新話”,形成富有學科特色的標識性概念。二是正確處理繼承與創新的關係。中國共産黨在各個歷史時期都形成了服務於革命鬥爭需要的話語體系,反映了黨在各個歷史時期的奮鬥歷程和偉大成就,也體現出鮮明的歷史感。繼承性是學科的特色所在。當然,學術研究不能僅僅是歷史概念的解讀,必然會隨著研究的深入而常説常新,新的理論與方法的運用以及新史料的發掘,也會催生一些新的概念和新的表達方式。正如鄧小平所説:“馬克思有他那個時代的語言,我們有我們時代的語言。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語言,新時代總有新語言”。學科的新思想、新見解需要創造出新的概念來表達。比如“初心使命”“政治生態”“偉大建黨精神”等概念和命題的運用,為學科發展注入新的生機活力。同時,時代的變化和社會大眾的需求,也對學科功能的發揮提出新的要求,促使學科的話語表達方式要與時俱進。三是正確處理保持學科特色與開放互鑒的關係。任何話語體系都有民族特色。中共黨史黨建學科的書寫方式,自然要展現出新鮮活潑的、為中國老百姓所喜聞樂見的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的文風。學術發展需要切磋交流,在對外學術交流中,取其所長,交流互鑒。特別是要善於運用國際社會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範疇、新表達,引起國際學術界展開研究和討論。同時,要注重與其他學科的交流互鑒,注重吸收借鑒歷史學、政治學、管理學、社會學等學科的話語表達。
中共黨史黨建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是密不可分的內在統一體。學科體系是基礎,學術體系是內核和支撐,話語體系是思想的表達形式。建設中共黨史黨建學這個既傳統又年輕的一級學科,需要整體推進“三大體系”建設,為學科發展注入生機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