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斷增進人民文化福祉(評論員觀察)
所有公共圖書館、文化館、美術館、綜合文化站和大部分博物館免費開放;中國共産黨歷史展覽館、中國國家版本館、《復興文庫》等一系列重大項目工程彰顯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山海情》《覺醒年代》《功勳》等優秀影視作品廣受好評……前不久,“中國這十年”系列主題新聞發佈會聚焦新時代宣傳文化工作舉措與成效,一項項成果、一組組數據,描繪出我國文化事業和文化産業繁榮發展的生動圖景。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著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準,讓人民享有更加充實、更為豐富、更高品質的精神文化生活。”發展文化事業是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保障人民文化權益的基本途徑。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國文化建設在正本清源、守正創新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開創黨和國家事業全新局面提供了強大正能量。不久前印發的《“十四五”文化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系統謀劃了“十四五”時期文化發展的重點目標任務、重要政策舉措和重大工程項目,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思想保證、輿論支援、精神動力和文化條件。
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人民文化權益,是推動我國文化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規劃》明確要求“堅持人民至上”“做到文化發展為了人民、依靠人民、成果由人民共用”,將“人民在精神上更加主動”“人民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身心健康素質明顯提高”“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豐富”等作為目標任務,充分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近年來,不論是《我在故宮修文物》《國家寶藏》《唐宮夜宴》等視聽産品,還是火爆出圈的文創雪糕、考古盲盒,一大批優質文化供給豐富了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彰顯了文化創新創造的活力。實踐證明,繁榮文化文藝創作生産,努力提供更多優質公共文化産品和服務,才能讓人民享有更加充實、更為豐富、更高品質的精神文化生活。
推動文化發展、建設文化強國,從根本上説是為了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不斷豐富人民的精神世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當前,我國文化需求和文化供給之間還存在結構性矛盾,“缺不缺、夠不夠”問題總體上得到解決,“好不好、精不精”問題越來越凸顯。這對文化事業和文化産業的繁榮發展提出了新要求,也創造了新空間。《規劃》在繁榮文化文藝創作生産、提高公共文化服務覆蓋面和實效性、推動文化産業高品質發展等方面作出部署安排,有助於提升文化産品和服務的品質水準,增強人民群眾的文化獲得感、幸福感、參與感。
使人民文化權益得到更充分、更切實的保障,需要統籌推進公共文化服務均衡發展。依託數字化技術等手段,我國公共文化服務取得了長足進步,但仍存在覆蓋品質不高、服務效能不足、城鄉基層短板突出等問題。從提出豐富老年人、進城務工人員、農村留守婦女兒童、殘疾人的公共文化供給,到提出把服務城鄉基層特別是農村作為著力點,再到提出加強區域文化協同創新,《規劃》注重促進城鄉區域文化協調發展,以推進城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一體建設為抓手,著力提高公共文化服務覆蓋面和實效性。在補短板、強弱項、固底板、揚優勢上下功夫,才能更好解決文化領域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問題。
文化是國家和民族之魂,也是國家治理之魂。健全實施保障機制,不斷激發各類主體參與《規劃》實施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我們一定能不斷增進人民文化福祉,為做好黨和國家各項工作提供強大的價值引領力、文化凝聚力和精神推動力。
《 人民日報 》( 2022年09月08日 0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