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數字經濟推動共同富裕
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四次集體學習時強調,數字經濟發展速度之快、輻射範圍之廣、影響程度之深前所未有,正在成為重組全球要素資源、重塑全球經濟結構、改變全球競爭格局的關鍵力量。《“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明確提出,數字化服務是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途徑。數字化方式正有效打破時空阻隔,提高有限資源的普惠化水準,極大地方便群眾生活,滿足多樣化個性化需要。數字經濟發展正在讓廣大群眾享受到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因此,要發揮數字經濟的獨特優勢,促進數字經濟與共同富裕的深度融合發展。在實現做強做優做大數字經濟的過程中推動實現共同富裕取得實質性進展目標。
數字經濟有效解決共同富裕發展過程中的問題
“區域發展不協調、城鄉發展不協調、産業發展不協調”是橫亙在我國發展道路上的一大難題。區域發展不協調體現在東西部在發展環境、發展領域、發展模式上存在一定差異,結果就是中部和西部地區的每人平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與東部地區相對不均衡,西部、中部和東北部地區的國民生産總值也存在較大差異。城鄉發展不協調體現在城鄉産業架構懸殊造成的經濟發展水準不均衡。産業發展不協調體現在傳統製造業、服務業、農林牧漁等産業和高新技術産業的割裂。實現共同富裕的戰略目標應該統籌協調各方。數字經濟具有的跨地域性和外延廣的特性,為區域協調發展、城鄉協調發展和産業協調發展提供了連接點。區域協調發展的基本邏輯是促進長短互補,讓東部發達地區的技術促進中西部地區産業的升級,用中西部特色産品開拓進入東部具有強大購買力的市場。數字經濟的發展能夠極大縮小東西部技術傳輸和産品傳輸的成本,通過加快數字基礎設施産業在中西部地區的佈局打通中西部地區的産業升級壁壘,用數字資訊等高新技術實現中西部地區産品尤其是特色産品的轉型升級。城鄉協調發展需要用數字經濟模式不斷發掘農村産品的市場潛力,用廣闊的線上平臺促進更多的農民投入“直播農業、線上農業、創意農業、觀光農業”,豐富農業發展模式,讓農産品準確高效對接市場。加大力度建設鄉村地區的資訊基礎設施建設,保證資訊網路設施的完善,保證數字農業的發展基礎。産業協調發展的關鍵在於傳統産業和數字産業的深度融合,可以通過政策引導,鼓勵傳統産業引入數字技術、購買數字産品,促進資本和技術針對農村發展進行積極佈局。同時,加快全民資訊素養教育,彌補城鄉數字鴻溝,加快人員素質適應産業轉型升級,從而為推進共同富裕創造必要條件。
有效避免數字經濟發展過程中的結構性問題
從技術進步與收入分配的關係看,儘管每一次技術進步都會顯著提高勞動生産率,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但是由於收入分配製度改革滯後於經濟模式的發展,會造成一定程度的貧富差距,甚至形成壟斷。因此,在發展數字經濟的同時,必須重視對數字經濟的規範和管理,有效避免結構性問題,防止造成更大規模的發展不均衡。首先,規範數字經濟的發展秩序。建立完善的市場準入和監管制度體系,堅決打擊壟斷行為。比如,從價格、利潤層面限制企業的利潤水準,提高其創新的連續性和積極性。更要完善制度優惠體系,激勵小微企業積極投身創新研發事業,促進技術領域形成良性競爭環境,激發全産業鏈條的創新活力。其次,加強技術層面的監管力度。大型數字企業掌握著絕大部分社會資訊和數據,並且在資訊挖掘、程式設計、演算法規則等層面具有較強的壟斷性。要加大監管力度,掌握其資訊挖掘的邏輯原理以及演算法規則的透明度,推動建立數字行業的統一技術公開標準,對數據和演算法的公開透明情況予以説明。最後,必須抓緊建立適應數字經濟發展的收入分配製度體系。要充分明確參與數字經濟全過程的勞動者、商家、消費者、網際網路平臺的各方參與度和貢獻度。在此基礎上設計數字經濟領域的稅收制度,脫離傳統産業的稅收體系,設計基於數據和資訊等生産要素的稅收制度。
數字經濟和共同富裕融合發展的關鍵節點
數字經濟是新一代資訊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産生的一個新的經濟形態,發展數字經濟關鍵是掌握核心技術。核心技術是保證數字經濟具有強勁動力的根本所在,是決定數字經濟發展高度的重要因素。突破技術封鎖,實現技術自主發展必須以基礎研究為支點,攻克關鍵核心技術難關,堅定不移地走自主創新道路。一是從財政和人才角度給予基礎性研究更多重視,加大對基礎研究的投入,從理論架構層面逐步築牢我國科研事業的基礎。二是把目標定位在全球科研和市場的最前端,加大力度狠抓基礎研究尖端技術,在重點領域把牢主動權。要發揮國家體制優勢和市場優勢,用強大的資源和市場在關鍵重點領域為基礎研究提供市場資源。同時,要打造一批有綜合實力,有國際影響力的高新産業集群。完善科研成果轉化工作,在體制機制上下功夫,以完善的誘導機制鼓勵幫助新成果落地,打通科研事業的“最後一公里”,為建設高新技術産業集群提供充足優質的項目資源。加快産業升級和轉型,有條理地加快從製造業大國向製造業強國的轉變。大力推動高新數字技術與傳統製造業的融合,加快産業鏈升級和體系重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