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不懼疫情衝擊,逐浪前行的時代價值
為進一步深入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一步凝聚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強大力量,中央網信辦網路傳播局與光明網共同組織“實踐新論 非凡十年”網上理論傳播專欄,持續推出系列理論解讀文章和新媒體産品,充分闡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的飛躍,系統總結十年來“中國之治”的偉大成就,為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營造濃厚氛圍。
自2020年初,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開始肆掠我國。病毒突襲而至,疫情來勢洶洶。這場疫情是百年來全球發生的最嚴重的傳染病大流行,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遭遇的傳播速度最快、感染範圍最廣、防控難度最大的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不僅對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造成嚴重威脅,也對我國經濟發展造成嚴重衝擊。但幾年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審時度勢、果斷決策,高效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堅定不移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堅持外防輸入、內防反彈,堅持常態化疫情防控,堅持動態清零,最大程度保護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最大限度減少疫情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在應對這場複雜嚴峻的抗擊疫情的偉大鬥爭中,中國經濟不懼疫情衝擊,頂住了巨大壓力,經受住了嚴峻考驗,逐浪前行,繼續保持穩中有進、穩中向好的基本態勢,彰顯了強大的發展韌性,彰顯了黨和政府、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敢於鬥爭、敢戰能勝的堅強品格,充分體現了在磨難中成長、從磨難中奮起的時代價值。
堅持實事求是的認識論,以全面、辯證、長遠的眼光分析研判中國經濟形勢
科學分析形勢,把握髮展大勢,是我們黨做好經濟工作的優良傳統和重要經驗。黨的十八大以來,不論國內外形勢怎樣複雜多變,習近平總書記總是強調,要堅持用全面、辯證、長遠的眼光分析當前經濟形勢。特別是在面臨新冠肺炎疫情對經濟社造成較大衝擊的情況下,堅持用全面、辯證、長遠的眼光看待我國發展,強調增強信心、堅定信心。應當看到,疫情作為影響經濟運作的外生變數,其衝擊是短期的、總體上是可控的,綜合起來看,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只要我們能夠變壓力為動力、善於化危為機,努力在危機中育先機、于變局中開新局,把我國發展的巨大潛力和強大動能充分釋放出來,是能夠實現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的。
我們堅持“兩點論”。緊扣疫情對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帶來嚴重威脅,對經濟社會發展造成嚴重影響兩個方面,以問題為導向,著眼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一方面,應對疫情突發,黨中央審時度勢、綜合研判,及時提出堅定信心、同舟共濟、科學防治、精準施策的總要求,加強對疫情防控工作的統一領導、統一指揮、統一行動,堅決遏制住了疫情蔓延勢頭。在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形成了全面動員、全面部署、全面加強疫情防控的戰略格局。另一方面,經濟社會是一個動態循環系統,不能長時間停擺。在確保疫情防控到位的前提下,黨中央出臺一系列有力有效政策措施,創新宏觀調控政策,加大政策調節力度,有力推動非疫情防控重點地區企事業單位復工復産,有序恢復生産生活秩序,並不斷強化“六穩”舉措,落實“六保”工作。
我們堅持“系統論”。在堅持常態化疫情防控下,加強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謀劃、戰略性佈局、整體性推進,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發展和安全,堅持全國一盤棋,更好發揮中央、地方和各方面積極性,既著力解決疫情衝擊下我國公共衛生領域暴露出來的短板弱項,又從經濟社會發展長治久安的角度部署重大基礎設施建設,著力固根基、補短板、強弱項,注重堅實防範化解重大風險的安全屏障,推動經濟發展品質、結構、規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統一。
我們堅持“長遠論”。始終唱響主旋律,打好宣傳主動戰,形成網上網下同心圓,強調我國經濟潛力足、韌性強、迴旋餘地大、政策工具多的基本特點沒有變,中國經濟穩中向好、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疫情衝擊撼動不了中國經濟平穩運作的總趨勢,任何艱難險阻都不能阻擋中國人民實現更加美好生活的前進步伐。
堅持人民至上的價值論,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這場偉大鬥爭中得到了充分體現。
在疫情防控的偉大戰役的各個階段,黨中央始終把人民群眾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人民至上,生命至上,集中體現了中國人民深厚的仁愛傳統和中國共産黨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和價值追求。在保護人民生命安全面前,我們能夠不惜一切代價,讓每一個生命都得到全力護佑,人的生命、人的價值、人的尊嚴得到悉心呵護,成為中國共産黨執政為民理念的最好詮釋。幾年來,我們毫不動搖堅持“動態清零”總方針,這是由黨的性質和宗旨決定的,實踐證明:我們的防控政策是經得起歷史檢驗的,我們的防控措施是科學有效的。幾年來,我們能夠常態化應對疫情散發頻發多發,總體上實現全國範圍內的疫情有序管控,得益於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深入人心,得益於全體中國人民萬眾一心、同甘共苦,得益於千千萬萬個普通中國人挺身而出、慷慨前行,並凝聚成偉大抗疫精神。
在堅持常態化疫情防控的前提下,幾年來,我們不斷創新政策,精準施策,科學應策,緊緊圍繞保市場主體保就業保民生,綜合運用和相機實施一系列穩經濟所有政策,努力推動國民經濟恢復到正常運作軌道。
從宏觀政策層面:加大宏觀政策調節力度,宏觀政策實施逆週期調節和跨週期調節並重,努力防止經濟運作滑出合理區間、防止短期衝擊演變成趨勢性變化。幾年來,從中央到地方著眼大局、主動作為,政策靠前、責任靠前,抓緊謀劃增量政策工具,加大相機調控力度,把握好目標導向下政策的提前量和冗余度。在督促落實已定政策的同時,針對形勢變化抓緊研究政策預案,及時出臺有利於市場預期穩定的措施。積極的財政政策要更加積極有為,大力度地實施退稅減稅降費等政策,擴大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發行規模,優化預算內投資結構。穩健的貨幣政策要更加注重靈活適度,把支援實體經濟恢復發展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用好已有金融支援政策,適時出臺新的政策措施,不斷創新完善金融支援方式,調整完善企業還款付息安排,加大貸款展期、續貸力度,適當減免小微企業貸款利息,防止企業資金鏈斷裂,等等。
在穩市場主體穩就業層面:加快推動企業復工復産復商,暢通産業鏈供應鏈迴圈,打通各種受疫情影響産生的市場阻隔和各種堵點瘀點。在更多行業實施存量和增量全額留抵退稅,著力為市場主體尤其是為廣大中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幫扶紓困、渡過難關,以留得青山贏得未來。同時,全面強化穩就業舉措,加大就業優先政策實施力度。根據就業形勢變化調整政策力度,減負、穩崗、擴就業並舉,抓好社保費階段性減免、失業保險穩崗返還、就業補貼等政策落地,針對部分企業缺工嚴重、穩崗壓力大和重點群體就業難等突出矛盾,因地因企因人分類幫扶,提高政策精準性。特別是強化高校畢業生、農民工特別是脫貧勞動力、城市困難人員等重點群體就業促進和服務,支援多渠道靈活就業。
在保民生領域:疫情直接影響居民收入,再疊加幾年來國內外綜合因素影響所帶來的物價上漲因素,部分群眾基本生活面臨的困難增多。黨中央堅決落實“米袋子”省長責任制和“菜籃子”市長負責制,保障主副食品供應,切實做好居民生活必需品保價穩供。強化對困難群眾的兜底保障,有條件的地方可以強化對困難群眾的兜底保障,對困難群眾適當提高價格臨時補貼標準,努力做好失業保障、低保和困難群眾救助等工作。同時,加大財政轉移支付力度,確保基層保工資、保運轉、保基本民生。
堅持光明前景的發展論,以適變應變策略保持戰略定力、堅定做好自己的事
習近平總書記在綜合研判我國發展的戰略機遇期時指出,危和機並存、危中有機、危可轉機,機遇更具有戰略性、可塑性,挑戰更具有複雜性、全局性,挑戰前所未有,應對好了,機遇也就前所未有。
幾年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面對疫情對我國發展世所未見、史所罕見的衝擊,迎難而上,攻堅克難,中國成為全球抗疫的典範,成為全球唯一最快恢復經濟正增長的世界主要經濟體。疫情暴發幾年來,中國經濟增長總體保持穩健運作態勢。儘管這期間,受疫情的不穩定性和動蕩世界的不確定性影響,從季度經濟運作看,經濟增長也會出現一些起伏,但中國經濟長期穩中向好的大勢並沒有改變,中國已經形成的超大規模的市場空間、中國1.6億戶市場主體強大的創造創新能量並沒有改變,尤其是14億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強烈願望、創業創新的巨大潛能、共克時艱的堅定意志,以及黨和政府積累的應對重大風險挑戰的豐富經驗在艱難困苦的磨礪中更加堅韌有力。
幾年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們既增強憂患意識,更是增強機遇意識,把握歷史主動,準確識別應變,勇開頂風船,善搏迎頭浪,發展的意志更加堅定,創新的勇氣更加堅實。
我們在疫情暫時阻隔人們正常流動的時刻,充分發展數字經濟,推動新産業新業態新模式快速發展,在絕處逢生中緊緊抓住新一輪以數字技術引領的新科技革命的機遇,推動我國發展方式轉變、經濟結構升級、新舊動能轉換,我國産業經濟煥發出新的活力。
我們在疫情衝擊疊加一些西方國家借機對我國科技領域實施“卡脖子”、對我國市場擴容企圖遏制的時刻,著力以擴大內需為戰略基點,推動科技高水準自立自強,立足新發展階段,全面準確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以國內大迴圈為主體、國內國際雙迴圈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以全方位深化改革、高水準對外開放,立破並舉、完善制度,加快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堅實超大規模國內市場的發展後勁。
我們在疫情暫時給國民經濟和人民生活帶來困擾的時刻,堅持解決人民急難愁盼問題,以人民之心為心,以天下之利為利,堅決破除束縛發展的各種陳舊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障礙,以擴大有效需求帶動就業,以擴大有效投資強基礎、補短板、育新機,不斷激發各類市場主體和全體人民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努力推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邁出實質性步伐奠定紮實基礎。
看待中國經濟的未來,我們完全可以充滿信心地説,中國的發展從來都是在應對挑戰中前進的,中國人民有戰勝任何艱難險阻的勇氣、智慧和力量。中國經濟也一定能克服前行中的暫時困難,必將行穩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