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運用馬克思主義正義觀推進社會公平正義

2022-07-04 09:07:00
來源:人民論壇
字號

  作者:李 楠(武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二級教授、博導)

  探索正義是人類社會的永恒話題。重溫馬克思正義觀,在理論上可以有效回應各種正義觀特別是自由主義正義觀的挑戰,維護和鞏固主流價值觀,在實踐上有助於解決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各種深層次矛盾和利益分歧。應將馬克思正義觀與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形勢新任務聯結起來,構建並實現國家治理現代化中的正義維度,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公正感。

  馬克思正義觀的理論特質

  馬克思一生致力於追求公平正義和人類解放的偉大事業,正義思想在馬克思博大精深的思想體系中佔有重要一席。馬克思正義觀集中體現在對資本主義社會非正義的無情批判和對未來社會的科學預設中。馬克思認為,通過無産階級革命來推翻資本主義制度,建立共産主義社會,克服自由和平等的悖論,追求全人類的徹底解放,實現“自由人聯合體”的正義,是人類社會真正的正義。

  正義是一個有著特定語境的歷史生成性問題。馬克思認為,正義從屬於道德範疇,因而屬於上層建築領域,是現存經濟關係“觀念化的神聖化的”表現,其性質和內容取決於一定社會的物質基礎。同時,正義是一個歷史範疇,正義因時、因地、因人而異,具有歷史性、具體性、相對性的特點,沒有永恒的正義,正義是應然性與實然性相統一的概念。對人類社會發展及社會正義問題的分析,必須從現實的人及現實關係出發,而不能從想像的、抽象的、孤立的個人出發。正義的實踐原則為“決不能超出社會的經濟結構以及由經濟結構制約的社會的文化發展”。馬克思從實踐的觀點出發,把實踐看作人的全部社會生活的本質,在實踐基礎上,正義的追求變為群眾的行動,化作對現存世界進行革命改造的物質力量。

  無産階級正義的目標是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馬克思主義始終站在為解放全人類而鬥爭的政治立場上觀察、分析、解決正義問題,始終堅持人民至上的價值情懷。馬克思將正義的終極關懷設定為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從哲學層面講,正義是對人的生存方式及社會關係是否真、善、美的追問。正義作為人的價值追求,只能在人類的自由與解放中獲得真實的價值判斷。正義的本質就是對人的本質的真正佔有。人向自身抑或向社會合乎人性的復歸,只有在共産主義社會才能實現,它是人與自然之間、人和人之間矛盾的解決,是歷史之謎的解答。“人的解放”與“全人類解放”都是為了人的世界和人的關係回歸於人自身。解放的旨趣在於,使人從自然的奴役和社會的異化中解脫出來,從而在共同體中實現社會正義與個人自由全面發展。

  正義問題的核心是社會生産關係問題。馬克思指出,在資本主義社會,生産處於一種對抗的性質,“一方面是一小撮路特希爾德們和萬德比爾特們,全部生産資料和消費資料的所有者”,另一方面是廣大的雇傭工人,他們“除了自己的勞動力之外一無所有”。資本主義社會剝削與被剝削的關係必然造成資産階級和工人階級之間財富佔有和收入分配的兩極分化,加劇社會矛盾與動蕩。因此,必須廢除資本主義私有制,消滅剝削和階級,實現生産資料公有制。馬克思認為,分配方式是隨著生産和社會組織的進步而改變的,按需分配是能夠保證社會成員自由全面發展的分配方式。在共産主義第一階段,由於社會生産力發展還沒有能夠達到産品極大豐富的程度,“三大差別”還存在,只能實行按勞分配。在共産主義高級階段,階級、國家、“三大差別”消亡,集體財富的源泉噴涌而出,方可實行按需分配。

  正義發生的空間由地域性歷史向世界歷史橫向拓展。馬克思認為,人類歷史的發展不僅表現為不同所有制基礎上社會形式的縱向演進,而且表現為從地域性歷史向世界歷史的橫向拓展。馬克思以交往實踐辯證法來闡釋歷史運動的規律性圖景,認為交往是促使世界普遍聯繫、生産力得以傳播和積累的基本條件,是全球化並形成各個交往共同體的基本動力。個人的發展同人類的發展是客觀的物質利益關係,在舊式分工條件下,整體發展是以犧牲個體發展達到的。在馬克思看來,解決個人發展與人類發展之間的矛盾,只有通過世界無産階級革命的勝利和生産力與交往的普遍發展才能解決。未來世界正義的“交往狀況”是,世界歷史必然走向民族國家的聯合,必將建立真正的普遍交往,必將摧毀“虛假的共同體”,建立真正的共同體。

  新時代運用和發展馬克思正義觀的重要意涵

  馬克思正義觀是新時代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理論基礎。面對現代化進程中發展不平衡問題,新時代公平正義思想強調發展的平等性與共用性。在新時代語境下,正義既包含“得其應得”的內核,更顯揚“得其需得”的意蘊。“應得”更多地體現了正義的底線之維。然而,以個體權利為“應得”無法擺脫偶然性和任意性,其程式公正的背後隱匿著實質不公。“需得”以人的合理需要為出發點,使弱勢群體獲得社會資源的再分配以保障生存和發展權利。

  歷史定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在要求。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要使“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為了實現這一遠景目標,必須堅持以馬克思正義觀為指導。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公平正義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在要求”,表明新時代中國共産黨人更加明確了公平正義的價值定位與現實需求。第一,公平正義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價值訴求。公平正義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在要求,成為“四個全面”戰略佈局的重要標識與“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基本特徵。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是惠及全體人民的現代化,是縮小城鄉發展差距的現代化,是“五位一體”全面提升的現代化,貫穿著公平正義的實踐準則。第二,公平正義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追求。公平正義是衡量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標誌,也是人類社會永恒的價值訴求。“公正”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社會層面的凝練,不僅引領社會文明風尚,而且凝聚社會思想共識。把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作為核心價值追求,深化了對馬克思正義觀的理論認識。第三,公平正義是政法工作的生命線。促進社會公平正義,離不開法治的有力保障。要從制度上保證司法機關依法獨立公正地行使審判權,從根本上擺脫“人治”思維,樹立起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最後一道防線。

  價值旨趣:以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厘清“誰之正義”的基本問題確證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力量源泉和目標指向。馬克思正義觀的價值依歸在於為廣大人民群眾謀利益謀福祉,實現每個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增進人民福祉”的過程就是實現社會公平正義的過程,要把公平正義的價值取向自覺熔鑄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之中。從“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到“中國夢歸根到底是人民的夢”,從“人民是真正的英雄”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這些論斷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映射了中國共産黨的初心使命。中國共産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強調,“全黨必須永遠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繫,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斷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不斷為美好生活而奮鬥”。增進人民福祉作為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邏輯主線,貫穿于新發展理念中。創新發展依靠科技創新推動經濟快速發展,為實現社會公平正義奠定物質基礎。協調發展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內在要求。綠色發展為實現生態正義提供了指導原則與可持續發展思路。開放發展是國家繁榮發展的必由之路,中國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和公共産品供給,拓展了公正的實踐場域。共用發展注重解決社會公平正義問題,強調通過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體人民在共建共用中有更多的獲得感和公正感。

  內容體系:“三個公平”。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逐步建立以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公平保障體系”。這是一套科學的社會公平保障體系,把公正的三個環節“起點—過程—結果”有機銜接起來,既注重形式公平,也兼顧內容公平,深化了對馬克思關於正義問題的核心是社會生産關係問題的認識。權利公平要求給予權利同等對待,在形式平等的基礎上,通過社會財富的再分配,重點保障弱勢群體生存權和發展權的實質平等,增加人們對公平正義的認同感,推動社會良性發展。機會公平要求社會發展突破階層觀念限制,拆除制度“籬笆”,取消不合理的準入限制,實現社會成員通暢、合理有序地流動,給每個社會成員以平等的發展機會。規則公平要求建立公平合理的社會運作規則,確保制度與規則公正嚴明、不偏不倚,堅決抵制潛規則與暗箱操作。規則公平確保起點公平,是法治社會的基本命題,是權利公平和機會公平的基礎。同時,機會公平和權利公平確保過程公平,需要通過規則公平來體現。“三個公平”完整構成社會公平保障體系的重要內容,將貫穿于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最終把個人利益、社會利益、國家利益通過合理的共用機制聯結起來,從而實現自由與平等的真實統一,效率與公平的合理平衡,形式公正與實質公正的有機統一。

  空間格局: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拓展國際公平正義。公平正義是世界各國人民在國際關係領域追求的價值共識。我國堅持公平正義、合作共贏的價值理念,積極推動“一帶一路”建設,在政治、安全、經濟、文化、生態等多重維度上倡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使我國的國際影響力和價值感召力顯著提升。政治上,我國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秉持聯合國憲章的宗旨和原則,堅持正確利益觀,堅定維護國際公平正義。安全上,我國打破傳統安全意識的藩籬,堅持實現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安全,營造公道正義、共建共用的安全格局。面對全球疫情大流行,我國同世界衛生組織保持良性溝通,為多個國家和地區提供抗疫援助,積極同有關國家分享防疫經驗並參與疫苗國際合作,展現了負責任大國形象。經濟上,我國持續推進改革開放,推進高品質共建“一帶一路”,發揮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和內需潛力,為世界經濟發展提供重要動力。文化上,我國強調和而不同,美美與共,不斷開創包容共生、兼收並蓄的人文交流新局面。生態上,我國積極參與全球氣候治理,履行減排承諾,推動建立公平正義的全球氣候治理體系,為全球生態正義作出巨大貢獻。

  新時代運用和發展馬克思正義觀的重要路徑

  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公平正義是基於全體人民平等地享有發展權利、參與發展進程、共用發展成果的公平正義,是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多元化、多層次、多維度美好生活需求的公平正義,是不斷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和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公平正義。實現公平正義具有長期性、複雜性和艱巨性的特點。維護社會公平正義,要在促進經濟高品質發展的基礎上,既盡力而為,又量力而行。

  凝聚共識,培育公平正義理念。公正感是人際交往與合作最重要的情感基礎之一。一是通過教育引導、輿論宣傳、文化熏陶的方式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公正”理念,培育公平正義意識。引導公民將公正觀內化於心、外化于行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要防止急於求成和畏難情緒,為促進公平正義提供良好的輿論環境。二是堅持黨媒姓黨,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的領導權、話語權。加強網路監管,尊重新聞傳播規律,創新網路宣傳形式與方法,大力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讓黨媒在全社會營造公正氛圍,引領正義文化發展。三是注重在實踐中篤行。這就需要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從細微處著手,自覺加強正義的實踐鍛鍊,積澱正義的基本素養。比如,在政治生活中堅持權利與義務相統一、全民守法,在經濟生活中強調平等競爭、公平交易,在文化生活中講求開放包容等等。

  彌合差距,促進分配正義實現。一是初次分配中要貫徹“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原則。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反覆強調“勞動是一切幸福的源泉”,鼓勵勤勞創新致富,注重保護勞動所得,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二是實施有效的財政轉移支付政策。政府通過稅收、財政支出對部分國民收入進行再分配,合理調整不同階層、群體之間的分配水準。加大對貧困地區的均衡性轉移支付,重點放在基礎教育、醫療衛生、社會救助等民生領域的基本公共服務上。三是完善以募集、捐贈和資助等公益慈善方式進行的“第三次分配”。進一步弘揚公益慈善文化,鼓勵高收入人群和企業在自願前提下“更多回報社會”,在全社會營造濃郁的人文關懷氛圍,發揚扶貧濟弱的優良傳統。同時,國家要完善慈善事業相應的激勵體系、保障體系及立法機制。

  厲行法治,推進依法治國方略。政治是人類共同體的公共生活形式和生活樣態,理想的政治終極目標是善,也即正義。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積極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從程式規則上進一步發展我國的民主政治是政治正義的題中之義。推進政治正義,要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讓“中國之治”的法治基石更加鞏固。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面依法治國,必須緊緊圍繞保障和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來進行”。一是全面提高立法品質。增強立法的針對性、系統性、可操作性,法律的生命在於執行,在立法中,要避免宣示性或倡導性的規定。二是始終堅持嚴格執法。要做到規範、文明、公正執法,嚴格執法資質、完善執法程式,注意處理好執法中的“軟”“硬”關係,還要加強對權力運作的制約與監督,確保法律公正、有效實施。

  聚焦民生,完善公共服務供給。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的題中應有之義。要“完善公共服務體系,保障群眾基本生活,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斷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使人民群眾的獲得感與正義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一是推進教育公平。強化政府責任,完善教育資源的合理配置,加大普惠性人力資本投入,促進教育資源向困難地區和薄弱學校傾斜,著力保障農民工子女、殘障兒童、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教育權利。二是完善公平的就業機制。就業是最大的民生。通過加強法律法規建設、完善相應的就業援助制度、設立專門的就業監管機構來規範勞動關係,要求勞資雙方履行各自的責任義務,規範用人單位的人員招聘、勞動用工等行為,依法保障和維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三是實現公共服務供給均等化。政府要加大對落後地區的資金支援與政策支援,補齊民生發展短板,確保農村地區、貧困地區的低收入群體在衛生、文化、醫療、養老、住房等方面有公平的機會,實現人人共用、普遍受益的社會發展目標。

[責任編輯:黃曉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