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推進減污降碳協同增效 助力低碳美麗中國建設

2022-06-29 10:17:00
來源:光明網-理論頻道
字號

  編者按:為進一步深入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一步凝聚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強大力量,中央網信辦網路傳播局與光明網共同組織“實踐新論非凡十年”網上理論傳播專欄,持續推出系列理論解讀文章和新媒體産品,充分闡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的飛躍,系統總結十年來“中國之治”的偉大成就,為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營造濃厚氛圍。

  作者:徐琳瑜(北京師範大學環境學院教授);武文浩(北京師範大學環境管理學院博士研究生)

  習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重要講話中提出“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採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莊重承諾。這一基於科學論證,並從我國實際國情出發所提出的中長期發展戰略指引,反映出了我國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大國擔當。實現碳達峰和碳中和的“雙碳”目標,是我國著力解決資源環境約束突出問題、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必然選擇,也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必然要求。

  “十四五”時期,我國已進入了實現生態環境品質改善由量變到質變的關鍵階段,這是中國全面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實現生態環境品質持續改善的關鍵五年,也是助力我國實現2030年碳達峰和2060年碳中和的窗口期和深水期。推進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已成為取得環境治理效益與氣候減緩效益雙贏,繼而推動全社會綠色可持續轉型和低碳美麗中國建設的重要抓手。

  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協同是基礎

  大氣污染物同二氧化碳具有高度的同根同源性。據2020年生態環境部、國家統計局、農業農村部聯合發佈《第二次全國污染源普查公報》,2017年我國全年各主要大氣污染物排放量為二氧化硫696.32萬噸,氮氧化物1785.22萬噸,顆粒物1684.05萬噸,部分行業和領域揮發性有機物1017.45萬噸。從具體的污染物排放源和産生過程來看,工業源各類污染物排放佔比均為最高,污染物主要源於涉及能源燃燒的加熱、冶煉、鍛造等工藝過程,以及涉及煤炭、天然氣等燃料燃燒的火力發電過程;移動源所産生的大氣污染物源於交通運輸工具在運作過程中所利用的汽油、柴油、天然氣等化石燃料燃燒;生活源所産生的大氣污染物則主要來源於炊事、供暖等活動中煤炭、油品以及天然氣燃燒。由此可見,人類活動所引起的能源生産和消費過程是大氣污染物的主要排放來源。能源生産消費過程同樣也是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的主要來源。加之大氣污染物排放同溫室氣體排放在時間維度和空間維度都存在著較高的同質性,大氣污染物治理同溫室氣體治理在協同管控思路設計、協同管控方法選擇、協同管控方案制定以及協同管控效應評估方面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因此,要在深刻理解協同學理論內涵基礎上,精準把握“減污”同“降碳”兩個子系統之間相互合作、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關係,以實現兩個子系統的目標協同、區域協同、路徑協同以及政策協同。

  其中,目標協同,是要將降低污染物排放量同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目標相融合,實現“雙碳”目標和美麗中國建設目標的有機統一;區域協同,是要通過排污權交易、碳排放權交易等手段,加強區域污染物和溫室氣體排放聯防聯控,根據排放強度和總量進行分區統籌管理;路徑協同,是要將污染物和溫室氣體減排的金融路徑、産業路徑、生態路徑相協調,研判産業轉移、産業能源結構調整、用地規模變化、國土空間綠化等綜合情景下協同減排效應;政策協同,則是要關注政策的連貫性和有效性,打通污染物治理和溫室氣體排放治理的管控壁壘,建立起完善的減污降碳協同體制機制。

  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增效是關鍵

  協同效應發揮得好,可強化內部各子系統的功能,更好地發揮系統的整體功能性。但與此同時,如何耦合“減污”和“降碳”兩大主要生態環境治理策略,從而産生“1+1>2”的效果,值得進一步思考。

  首先應加強頂層設計,做好減污降碳機制建設。將溫室氣體作為一種約束性排放物逐漸納入現有生態環境保護制度體系中,實現減污和降碳協同的有法可依;制訂和完善涉及碳排放的相關指南,規範指導碳排放監測、評估、核算、核查等工作,並同現有的空氣品質標準、綠色産品與清潔生産技術標準、化石燃料開採與消費標準相融合,形成溫室氣體排放管控標準體系;強化污染物排放和碳排放的聯合監督執法,並將碳排放管控任務納入到環境保護督察工作中,形成減污降碳相關政績考核標準,督促各級部門加強污染物和碳排放的協同管控。

  第二要緊緊牽住“能源消費管控”牛鼻子,加強能源消費總量和強度雙控制。優化能源消費結構,發展綠色可再生能源,提高非化石能源使用比例,合理控制傳統化石燃料用量,特別是煤炭使用比例,推動以電代煤、以電代油;優化産業結構,推進清潔生産,發展綠色製造業,重點關注電力、鋼鐵、水泥、煤化工等高耗能産業生産工藝和流程革新,推進傳統工業部門向低碳化生産轉型,提高單位能源産出率;調整交通運輸方式和結構,提升交通運輸工具能效,推動運輸工具電氣化進程,逐步淘汰“黃標車”等高耗能運輸工具,貨運方面全面提升鐵路和航運等多式聯運效率,客運方面加大公共交通和共用交通投入比例,加快港口、空港等區域綠色基礎設施建設,合理利用風能、潮汐能等清潔能源;倡導綠色低碳生活方式,構建綠色低碳社區,通過引導居民選擇綠色出行、降低一次性製品使用等方式等減少生活能源間接消耗量,形成全社會低碳綠色迴圈發展新風尚。

  第三要加強國土綠化空間規劃管理,形成減污降碳生態方案。生態系統通過植物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蒸騰作用以及土壤、湖泊等環境介質呼吸作用、沉積作用等共同作用,在碳迴圈和污染物沉降中扮演重要角色。要針對已有自然生態系統進行生態環境工程修復,從而起到降低大氣污染物土壤沉積風險、提高生態系統生産力,提升碳固存量等作用,這其中包括林地、草地恢復與保育工程,自然濕地修復與人工濕地設計,生態河道建設與污染湖泊治理等。同時,通過對當前生態用地格局進行合理調整,推動生態系統的功能性優化,實現區域環境容量和碳匯提升,主要包括土地利用類型轉變、空間結構配置優化,土地高生産力植物、作物培育,農墾種植模式調整等。通過科學的管制措施將生態系統自然恢復力以及碳匯量維持在較高的水準,包括林地輪伐和補種,林地草地病蟲害、水蝕風蝕防治,森林草地防火等措施。

  第四要定期評估減污降碳成效,合理規劃調整減污降碳協同路線。參照《IPCC國家溫室氣體清單編制指南》《省級溫室氣體清單編制指南(試行)》等技術性指導文件要求,結合污染物和溫室氣體的産生機理和排放特徵,進行排放源分類和排放邊界界定;在綜合考慮歷史排放特徵,以及分析人口數量、經濟規模、能源消費結構和強度等因素對於污染物和碳排放影響的基礎上,設定不同發展情景對未來排放趨勢進行模擬。應用系統學原理和協同學理論,對污染物減排和溫室氣體減排的相關性和耦合性進行預測,並同污染物或溫室氣體單一減排路徑下排放量進行橫向對比以分析協同成效。根據協同成效分析結果,明確污染物減排和溫室氣體減排所組成的協同系統在未來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單核帶動機制和雙核驅動機制,為制定中長期減污降碳協同路線提供依據。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站在“十四五”的新起點,在應對氣候變化、保障能源安全、提升環境品質、推動綠色轉型、實現永續發展的新形勢新要求下,更要提高政治站位,統一思想認知,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引領,錨定減污降碳協同發展目標,系統總結生態環境領域和産業能源領域所發生的深刻變革和取得的突破性進展,堅定信心,凝心聚力,向著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宏偉目標奮勇前進。

[責任編輯:黃曉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