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建設統一大市場,市場監管如何更加有為

2022-06-22 15:46:00
來源:學習時報
字號

  作者:樊繼達

  全國統一大市場是構建新發展格局,走好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的基礎支撐和內在要求。有為的市場監管有助於消除地方保護與市場分割,規制不正當競爭,打通制約國民經濟迴圈的關鍵堵點,是推進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客觀需要與重要保障。

  建設統一大市場呼喚市場監管更加有為

  強大的國內統一大市場需要推動生産、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有機銜接。市場監管借助進入管制、日常監管、行政處罰等手段消除各種有形無形梗阻,將市場中的各種不當行為降至最低,是維護統一大市場有序運作的“定海神針”。

  從理論維度看,作為資源配置的有效手段,市場一邊連接供給,一邊連接需求,但由於存在市場失靈,並不能自動實現社會整體福祉的最大化。公共經濟理論認為,政府“有形之手”可以有效糾正市場中的失靈情況。比如,因為分散決策、個人理性及外部性,市場通常無法有效提供外交、國防等公共産品,政府可以進行“補位”,保障民眾享受基本可及的公共産品服務。受資訊不對稱或資訊不完全影響,市場運作中容易出現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的情形,這將阻礙市場交易,導致市場失靈。作為政府重要職能之一的市場監管可通過規制管制等手段予以矯正,保障市場充分發揮其配置資源的功能。再者,在市場經濟中,每個理性經濟人都有自利的一面,都會按對己利益最大化的規則行動。通過市場監管制度安排,將會最大限度消除壟斷等不正當競爭行為,使追求個人利益的行為與集體價值最大化的目標盡可能一致,從而實現激勵相容與社會福利的最大化。

  從現實發展看,市場監管是打破市場壁壘與地方保護等頑疾的必由之路。改革開放後,中央通過向地方分權,成功調動了地方政府發展經濟的積極性,相鄰地方政府之間的高強度競爭成為中國創造經濟奇跡的驅動力量之一。但不可否認,在地方競爭的過程中,市場分割、地方保護、貿易壁壘始終如影隨形,選擇性支援政策、低水準重復建設、過度同質化競爭屢見不鮮。有的地方追求“自我小迴圈”,對假冒偽劣、食品藥品安全等監管不力,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等現象時有發生,市場主體難以形成穩定的預期,嚴重影響了全國統一大市場和超大規模人口優勢的發揮。近年來興起的網際網路平臺企業之間互壘高墻,大數據殺熟、掐尖並購、贏者通吃、洩露個人隱私等不正當競爭行為,損壞消費者權益,致使市場競爭失序,産生嚴重的外部不經濟。必須看到,建設統一大市場是與經濟發展階段及水準相適應的長期過程,需要綜合施策,市場監管對消除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各種問題與亂象極為重要,也將有助於推動我國從“大市場”向“強市場”轉變升級。

  市場監管有為必鬚髮揮中央、地方和各方面積極性

  作為政府重要職能之一,公平統一的市場監管屬於政府理應提供的公共産品。進入新發展階段,市場監管必須堅持放管結合、放管並重,放應放足,管要到位,落實好取消和下放審批事項的監管職責,實現高品質的有為監管。需要指出的是,市場監管必須堅持系統觀念,充分發揮中央、地方和各方面積極性。基於資訊對稱、激勵相容、兼顧政府職能和行政效率、權責利相統一等原則,合理劃分市場監管領域中央與地方事權責任,既體現市場監管“全國一盤棋”的統一性,又在中央統一指導下賦予地方必要的權力,調動其積極性。

  中央層面主要負責立規建制,強化對各類市場主體的無差別制度保障,增強市場監管制度和政策的穩定性、可預期性,維護監管法制統一、政令統一和市場統一。當前應加快推進市場監管行政立法,完善監管程式,加強標準化規範化建設等工作,清理廢除各地區含有地方保護、市場分割等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為激發市場活力和維護市場主體合法權益提供法治保障,提振市場主體應對需求不足、供給衝擊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的信心。

  地方各級政府承擔微觀事務層面的具體監管職能。全面落實屬地監管責任,合理劃分各層級政府監管權責,推動人財物等資源向基層下沉,維護好公平競爭秩序。確保基層監管部門對下放的許可權接得住、接得好,杜絕“懶政惰政”,構建從中央到地方政令統一、運作順暢、充滿活力的監管工作體系,確保監管執行不變通、不走樣,真正推動統一大市場建設。當然,鋻於治理超大規模國家的極端複雜性,可在維護全國統一大市場的前提下,圍繞國家重大區域發展戰略,探索跨行政區域監管新路徑,通過“跨省通辦”、聯合執法等措施,提升跨區域市場監管協同治理水準。

  充分發揮監管“相關者”的積極性。各行業主管部門嚴格落實行業監管職責,相關監管部門切實履行各自職責範圍內監管責任。未來一個時期應統籌執法資源,建立綜合監管部門和行業監管部門聯動的工作機制。必須看到,行業協會商會等社會組織在監管中發揮重要的橋梁作用,通過構建有效的政企溝通機制,探索形成政府監管、平臺自律、行業自治、社會監督的多元治理新模式。

  持續提升市場監管效能

  進入新發展階段,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變化,人民正從追求“有沒有”向“好不好”迭代升級,人民期盼有更高水準的衣食住行,更安全有效的醫療衛生等民生服務。應緊扣人民群眾關心的痛點開展精準監管。一是堅持人民至上管好“食品藥品”。食品藥品安全直接關係群眾生命健康與安全,事關千家萬戶的幸福感與獲得感。應增強風險防範意識,在標準、處罰、問責等方面實行“最嚴”監管,推進食品安全標本兼治、提升藥品安全性有效性可及性。二是堅持品質優先管好“工程工業”。加強對工程建設領域統一公正監管,強化重要工業産品風險監測和監督抽查,督促企業落實品質安全主體責任。依紀依法嚴厲查處違紀違法行為。三是堅持有序發展管好“新業態新模式”。近年來,我國各類新産業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涌現,線上市場與線下市場交織融合,創新和保護等需求更趨多元,對政府監管提出更高要求。堅持監管規範和促進發展並重,及時補齊法規和標準空缺,提升監管效能。對網際網路醫療、線上教育培訓、線上娛樂等重在強化線上線下一體化監管。強化平臺經濟、共用經濟等新業態領域不正當競爭行為的規制,對平臺經濟從專項整改轉向常態化監管,促進平臺經濟健康發展,發揮平臺經濟在消除市場分割、打破地方保護等方面的積極作用。

  市場監管是一個涉及面廣、觸及利益深、配套性強的系統工程,與市場經濟發育水準、社會治理結構完善程度以及其他領域的改革密切相關。瞄向建設統一大市場的有為監管必須堅持問題導向,精準發力,久久為功。一是堅持依法監管。抓緊制定重點領域、新興領域、涉外領域監管急需的法律法規,建立任職限制、終身禁入和終身追責制度。二是不斷創新監管形式。加快建立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監管體系,實現事前事中事後全鏈條全領域監管,堵塞監管漏洞,提升監管的精準性和有效性。針對市場主體類型多樣、量大面廣的現狀,不斷完善“雙隨機、一公開”監管機制,發揮信用監管功效,充分運用網際網路、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慧等現代資訊技術賦能監管,讓市場違規者無所遁形。三是加強對監管者監督。嚴格規範政府監管行為,防止監管者“被俘虜”和不作為、亂作為。提高監管規範性和透明度,建立貫穿監管工作全過程的監督機制,切實維護好公平有序的市場環境。

[責任編輯:黃曉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