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深刻把握現代化經濟體系的科學內涵

2022-05-12 10:05:00
來源:光明日報
字號

  作者:郭威

  國家強,經濟體系必須強。加快形成現代化經濟體系,能夠為其他領域現代化提供有力支撐。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一篇大文章,既是一個重大理論命題,更是一個重大實踐課題,需要從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深刻把握其科學內涵。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現代化經濟體系,是由社會經濟活動各個環節、各個層面、各個領域的相互關係和內在聯繫構成的一個有機整體”,並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體學習時從七個方面全面論述了建設什麼樣的現代化經濟體系。這些重要論述進一步明確了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目標和任務,是對現代化經濟體系科學內涵的精準概括,是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理論指導和實踐遵循。

  1.創新引領、協同發展的産業體系

  創新引領、協同發展的産業體系是提高我國經濟綜合競爭力的關鍵舉措,是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基礎和核心。習近平總書記打破了從一二三産業門類角度認識和推動産業體系調整的傳統分析框架,創新性地構建了一個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産業體系,並進一步指出,“使科技創新在實體經濟發展中的貢獻份額不斷提高,現代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不斷增強,人力資源支撐實體經濟發展的作用不斷優化”。這種基於生産要素投入角度的全新分析框架,能夠避免産業體系分割所造成的失衡,是對産業經濟理論的重大創新。其中,實體經濟是産業體系的根基。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實體經濟是我國經濟的命脈所在。”實體經濟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經濟增長動力的中堅力量。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必須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科技創新是實體經濟的動力,是提升一國潛在經濟增長率的動力源泉。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現代金融是實體經濟的血脈。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金融要為實體經濟服務。一方面,發揮自身的資源配置作用,滿足實體經濟多元化融資需求;另一方面,發揮宏觀調控作用,為實體經濟創造良好金融環境。人力資源是實體經濟的支撐。從數量來看,人力資源供給數量增加可以促進勞動分工,勞動分工帶來的規模效應會進一步帶動總産出增加;從結構來看,合理的人力資源結構意味著更高的勞動參與率,高勞動參與率則對應著高儲蓄率和高投資率,相應的實體經濟發展速度也會更快。

  2.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

  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是現代化經濟體系的規則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現代化市場體系要“實現市場準入暢通、市場開放有序、市場競爭充分、市場秩序規範”。統一開放的市場體系能夠使得商品和各類生産要素在全國範圍內順暢通達,從而達到資源的優化配置,有利於形成優勢互補、整體協調、迴圈暢通的市場體系。統一開放為競爭有序創造前提和條件。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已經初步建立,但仍存在不少問題,主要是市場秩序不規範,以不正當手段謀取經濟利益的現象廣泛存在。”競爭有序是市場經濟的本質要求,也是市場機制發揮作用的必要條件。在市場競爭機製作用下,為適應供需結構變化,各經濟主體的決策會更具科學性和靈活性,從而更加合理地配置生産要素。有序是競爭機制發揮作用的規則要求,市場主體的競爭行為一定是基於統一規則基礎上的有序競爭,特別是在平等保護産權、平等使用生産要素、平等參與市場競爭等方面應處理好各市場主體間的經濟關係。

  3.體現效率、促進公平的收入分配體系

  收入分配製度是經濟發展中一項具有基礎性地位的制度安排,在此之上形成的收入分配體系是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激勵機制。提高收入分配製度科學性和合理性的關鍵在於處理好公平與效率的關係。我國改革開放後,針對過去平均主義“吃大鍋飯”所導致的抑制生産積極性和低效率的弊端,非常重視效率的提升。黨的十三大指出:“我們的分配政策,既要有利於善於經營的企業和誠實勞動的個人先富起來,合理拉開收入差距,又要防止貧富懸殊,堅持共同富裕的方向,在促進效率提高的前提下體現社會公平。”黨的十五大提出:“堅持效率優先,兼顧公平,有利於優化資源配置,促進經濟發展,保持社會穩定。”黨的十六大提出:“初次分配注重效率,發揮市場作用,鼓勵一部分人通過誠實勞動、合法經營先富起來。再分配注重公平,加強政府對收入分配的調節職能,調節差距過大的收入。”在更為強調效率的政策指引下充分釋放經濟活力,産生的顯著經濟增長效應帶來了人民收入的普遍提高,但收入分配秩序不規範、收入差距擴大等問題日漸顯現。鋻於此,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必須完善收入分配製度,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制度,把按勞分配和按生産要素分配結合起來,處理好政府、企業、居民三者分配關係。”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必須堅持和完善我國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和分配製度。”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創造性地將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與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並列,上升為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建設體現效率、促進公平的收入分配體系”,這意味著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公平和效率關係的認識不斷深化,體現了強烈的以現實問題為指向的辯證唯物主義思想。

  4.彰顯優勢、協調聯動的城鄉區域發展體系

  彰顯優勢、協調聯動的城鄉區域發展體系是現代化經濟體系的空間特徵。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協調既是發展手段又是發展目標,同時還是評價發展的標準和尺度,是發展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是發展平衡和不平衡的統一,是發展短板和潛力的統一。”我們應充分發揮統籌規劃、協調發展的內在優越性,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體學習時指出:“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是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要求,是國家現代化的重要標誌。”城鄉問題已經不僅是一個關係到經濟結構是否平衡的問題,更是衡量國家現代化的重要因素。但就實際情況而言,城鄉之間由分離到融合還需要一定的物質和社會條件作為前提。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加速演進,産業集群加劇了生産要素在各地區間配置的不平衡性,我國的區域政策必須改變過去單一的以提供政策優惠和資金支援為主要手段的做法,以發揮區域比較優勢、實現區域間的産業協調發展為目標,優化産業結構。考慮到我國各個區域經濟發展的階段有所差別,在選擇各區域主導産業時可以根據自身實際經濟發展情況有所側重。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新征程中推進城鄉區域一體化發展是一個關係全局、關係長遠的歷史任務,必須加強頂層設計,加強系統謀劃,加強體制機制創新,採取有針對性的政策措施,力爭不斷取得突破性進展,逐步實現彰顯優勢、協調聯動的城鄉區域發展體系。

  5.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綠色發展體系

  生態環境為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質保障,只有將經濟增長與環境保護緊密聯繫起來,走可持續發展道路,才能在保持生態環境良好發展的基礎上實現經濟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正確處理好經濟發展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係,牢固樹立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産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産力的理念,更加自覺地推動綠色發展、迴圈發展、低碳發展,決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去換取一時的經濟增長。”這一重要論述將綠色發展置於保護與發展生産力的突出位置,是新時代我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迫切需要,也是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是我國經濟邁向高品質發展的重要標誌。對此,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一個現代化的經濟體系需以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為基礎和前提,圍繞其進行産業結構調整,打造新的經濟增長點。

  6.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開放體系

  隨著我國經濟實力不斷提高,綜合國力持續加強,我國經濟的開放水準也穩步提升,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開放體系正在形成。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發展“互利共贏、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開放型經濟體系,首次提出了開放型經濟體系中的“多元平衡”概念,主要應從三方面看。第一,市場多元平衡。當前,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交織影響,世界經濟和國際市場需求復蘇基礎仍不穩固,必須進一步推動進口和出口、引進來和走出去等市場多元化。第二,貿易多元平衡。我國既是貨物貿易大國,也是服務貿易大國。我國服務業增加值佔國內生産總值比重雖然超過50%,但和同等水準經濟體相比仍偏低,發掘我國服務貿易在擴大開放中的紅利越來越迫切。第三,區域多元平衡。在提升沿海地區開放水準的同時,也要重視加快內陸和沿邊開放,在不斷增強開放型經濟發展的區域多元性中加強開放的平衡性、協調性和可持續性。從安全來看,要堅持獨立自主與擴大開放有機結合,不斷健全開放安全保障體系,為發展開放型經濟構築安全防線。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越是開放越要重視安全,統籌好發展和安全兩件大事,增強自身競爭能力、開放監管能力、風險防控能力。”我國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持續上升,同世界經濟的聯繫更加緊密,不但為其他國家提供了廣闊市場機會,也成為國際商品和要素資源的巨大引力場。資本、技術、數據等要素和資源的跨境流動規模和頻率都會不斷加大,要在加強監管能力中提高開放水準,增強抵禦外部衝擊的能力。從高效來看,應切實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從追求規模速度向注重品質效益轉型,從依賴外源動力向立足內生動力轉變,從擴展市場廣度向挖掘市場深度轉變,從發揮低端要素優勢向培育高端要素新優勢提升,充分實現內外迴圈暢通,推動我國供應鏈産業鏈升級和價值鏈重構,持續提升對外開放的經濟效益。

  7.充分發揮市場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的經濟體制

  準確把握市場與政府的關係,對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市場作用和政府作用的問題上,要講辯證法、兩點論,‘看不見的手’和‘看得見的手’都要用好,努力形成市場作用和政府作用有機統一、相互補充、相互協調、相互促進的格局,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理論和實踐證明,市場是配置資源最有效的方式。市場決定資源配置是市場經濟的一般規律。一方面,市場能夠通過價格信號傳遞多樣化的經濟資訊,引導消費者和廠商作出相應的選擇,實現要素優化配置;另一方面,在競爭機制的作用下,市場能夠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但市場機制發揮作用是有一定條件的,存在盲目性、自發性以及滯後性等弊端,需要政府發揮積極作用。但如果政府與市場界限模糊,政府過多干預微觀經濟,就會大大阻礙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因此,科學的宏觀調控和有效的政府治理,是發揮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優勢的內在要求。政府既不能當“甩手掌櫃”袖手旁觀,也不能當“全能選手”越俎代庖,要在保證市場發揮決定性作用的前提下,管好那些市場管不了或管不好的事情,重點在維持宏觀經濟調控、維護市場秩序、縮小收入分配差距以及提供公共産品等方面積極有為。(作者:郭威,係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

[責任編輯:黃曉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