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以系統觀念科學推進“雙碳”工作

2022-04-14 10:46:00
來源:經濟日報
字號

  原標題:以系統觀念科學推進“雙碳”工作

  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品質發展的內在要求。站在統籌發展和安全的高度,需立足資源稟賦、加強科學考核、兜牢民生底線、狠抓技術攻關,堅持系統觀念,科學有序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工作。

  立足稟賦——

  打好能源替代組合拳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傳統能源逐步退出要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的替代基礎上”“要立足以煤為主的基本國情”“推動煤炭和新能源優化組合”。立足於基本國情來制定切實可行的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是黨中央在深思熟慮基礎上作出的戰略部署。2021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陜西榆林考察時指出,“煤炭作為我國主體能源,要按照綠色低碳的發展方向,對標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任務,立足國情、控制總量、兜住底線,有序減量替代,推進煤炭消費轉型升級”。因此,基於經濟成本、可獲得性與供給安全等方面的考量,我國在推進能源替代過程中遵循先立後破原則,即創造安全可靠的新能源體系在先,推進對傳統能源的大規模替代在後。在這一循序漸進的過程中,新舊能源之間的關係從互補為主逐漸過渡到替代為主。我國碳達峰碳中和工作明確的先立後破原則,是基於對經濟社會運作的通盤考慮而提出的,既務實又穩妥,有利於有效遏制運動式“減碳”的苗頭,確保發展和減排之間的良性互動。

  科學考核——

  對標碳排放“雙控”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要求,“創造條件儘早實現能耗‘雙控’向碳排放總量和強度‘雙控’轉變”。這是我國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而調整“指揮棒”的重要舉措。需要看到的是,能耗“雙控”的核心在於減少能源消耗並提高能效,對我國經濟增長與化石能源的“脫鉤”發揮著重要作用。但也要看到,碳達峰碳中和的關鍵在於降低碳排放總量並提高碳生産率,如果繼續堅持能耗“雙控”考核體系,就可能會限制可再生能源總量,從而不利於實現“雙碳”目標。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的“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納入能源消費總量控制”,意味著可再生能源不再受“能源消費總量”這一指標的限制。我國“雙碳”工作的“指揮棒”直接對標碳排放總量和碳排放強度,從深層次體現出我國發展理念的轉變。碳排放“雙控”考核指標的提出,傳遞出一個強烈的信號,即在控制碳排放總量前提下必須實現碳效率最大化。

  保供穩價——

  兜牢民生底線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要求,2022年經濟工作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系統性變革,也要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保供穩價需要從供給和需求兩側同時推進。供給側要充分發揮煤電油氣運保障工作的協調機製作用,加強能源産供儲銷體系建設,增強電力系統安全性和穩定性,大企業特別是國有企業要帶頭保供穩價,最大限度兜牢民生底線。需求側要堅持實施全面節約戰略,加快建立健全綠色低碳迴圈發展的經濟體系,科學制定實施有序用電方案,保障民生用電用能平穩安全。我國承諾實現從碳達峰到碳中和的時間,遠遠短于發達國家所用時間,沒有現成的模板可套用,需要我國付出艱苦努力並不斷探索。推進“雙碳”工作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能源轉型和技術替代過程中必須時時兜牢兜住民生底線,在安全可靠、成本可擔、商業可行的基礎上探索符合國計民生的方案。

  創新驅動——

  狠抓技術攻關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指出,“要狠抓綠色低碳技術攻關”。我國碳達峰碳中和時間緊、任務重,而且沒有國際先例可循,必須依靠強大的綠色低碳技術攻關來實現,必須把核心技術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當前,我國的水電、風電、光伏發電、生物質發電等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規模居世界第一,這是數十年來我國産業政策與技術攻關良性互促的成果。未來,在解決可再生能源波動性和間歇性等問題上,綠色低碳技術具有海量需求與無限前景,決定著邁向低碳綠色可持續發展的進度,也是各國高科技領域角力和競爭的焦點與重點。同時還要看到,我國以煤為主的基本國情決定了我國綠色低碳技術攻關方向不僅要針對可再生能源,而且還要解決如何高效清潔利用煤炭的問題。應通過加快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促進煤化工産業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發展,發展煤基特種燃料、煤基生物可降解材料等,為其他發展中國家樹立綠色轉型的典範。因此,要推動科技政策紮實落地、優化科技創新生態、深化産學研結合、開展國際科技合作,為綠色低碳技術創新提供體制機制保障。

  (作者係中國社會科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責任編輯:孫海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