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全面從嚴治黨專題片凸顯政治意義警示意義宣傳意義

2022-01-19 09:14:00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
字號

  全面從嚴治黨專題片凸顯政治意義警示意義宣傳意義

  零容忍!

  本報記者 管筱璞 柴雅欣

  零容忍!有腐必反,有貪必肅,十年磨一劍。

  由中央紀委國家監委宣傳部與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聯合攝製的電視專題片《零容忍》,在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持續熱播。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全面從嚴治黨納入“四個全面”戰略佈局,以前所未有的勇氣和定力推進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鬥爭,剎住了一些多年未剎住的歪風邪氣,解決了許多長期沒有解決的頑瘴痼疾,清除了黨、國家、軍隊內部存在的嚴重隱患,管黨治黨寬鬆軟狀況得到根本扭轉,探索出依靠黨的自我革命跳出歷史週期率的成功路徑。

  《作風建設永遠在路上》《永遠在路上》《打鐵還需自身硬》《巡視利劍》《紅色通緝》《國家監察》《正風反腐就在身邊》《零容忍》,八部“反腐大片”,八部正風肅紀反腐“影像冊”,是新時代全面從嚴治黨不斷向縱深推進的忠實記錄,凸顯重大的政治意義、警示意義和宣傳意義。

  專題片生動體現黨中央堅持以零容忍態度懲治腐敗的堅定決心和堅強意志

  “煤炭資源領域出現的問題,從根本上看還是發展觀出了問題。”昨晚播出的《零容忍》專題片第四集《系統施治》中,時任內蒙古自治區紀委書記、監委主任劉奇凡説:“如果不開展倒查,不能除根,那就無法剷除對內蒙古政治生態進行破壞的毒瘤。”

  從2018年開始,經黨中央批准,中央紀委國家監委連續對內蒙古自治區五名中管幹部進行了立案審查調查,這些腐敗問題都與煤炭相關,暴露出內蒙古自治區在煤炭領域的一些深層次問題。經黨中央批准,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發出紀檢監察建議書,指出內蒙古自治區在煤炭資源領域存在的四方面突出問題,要求深入開展專項整治。

  2020年2月,內蒙古涉煤腐敗專項整治啟動。截至2021年10月,專項整治共查處涉煤腐敗案件736件1023人,其中廳局級69人、縣處級243人,查處涉煤經濟案件571起、抓獲犯罪嫌疑人839人,追繳挽回經濟損失523.88億元,以空前力度宣示對腐敗零容忍的態度。

  堅持以零容忍態度懲治腐敗,也體現在對貴州省政協原黨組書記、主席王富玉案的嚴肅查處。專題片披露,王富玉2018年退休,2021年7月被開除黨籍,同年11月,王富玉受賄、利用影響力受賄案一審開庭,他當庭表示認罪悔罪。

  “近年來,一些退休幹部紛紛落馬。王富玉的案例再次表明,對於腐敗分子而言,沒有什麼‘既往不咎’。違紀違法問題無論隱藏得多久、積累得多深,都有暴露的那一天,終究要付出沉重代價。”收看專題片後,江西省南昌市灣裏管理局紀檢監察工委書記杜衛東説。

  反腐敗一刻不停歇。2021年的第一個工作日,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連續通報青海省原副省長文國棟、原中船重工董事長胡問鳴、中糧集團原總會計師駱家駹、重慶市原副市長鄧恢林等4名中管幹部受到黨紀政務處分的消息,再次體現了黨中央保持懲治腐敗高壓態勢的堅定決心。

  黨紀國法面前絕無例外,不管級別多高,都要一查到底。各級紀檢監察機關在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堅持力度不減、節奏不變、尺度不松。2021年,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公開通報25名中管幹部接受審查調查、30名中管幹部受到黨紀政務處分。1至9月,全國紀檢監察機關共立案47萬件、處分41.4萬人。

  近年來熱播的一部部電視專題片,正是新時代全面從嚴治黨向縱深推進的忠實記錄——

  2014年12月,《作風建設永遠在路上——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正風肅紀紀實》首次還原披露了全國30多個違反中央八項規定精神的典型案件細節,“八項規定改變中國”真實可感;2016年10月,《永遠在路上》首次呈現出大量觸目驚心的典型違紀違法案例,蘇榮、周本順、李春城、白恩培等黨的十八大以來落馬的“大老虎”現身説法;2017年1月,《打鐵還需自身硬》首次把鏡頭對準了紀檢監察機關自己……

  透過專題片,人們能感受到在不同階段,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的新情況、新特點、新要求,全面從嚴治黨實踐不斷向縱深發展的脈絡被勾勒呈現。專題片也傳遞出反腐敗力度不減、節奏不變,震懾效應越來越強的清晰信號。八部專題片側重不盡相同,但內核一脈相承——

  人民群眾最痛恨腐敗現象,腐敗是我們黨面臨的最大威脅。一百年來,黨外靠發展人民民主、接受人民監督,內靠全面從嚴治黨、推進自我革命,勇於堅持真理、修正錯誤,勇於刀刃向內、刮骨療毒,保證了黨長盛不衰、不斷發展壯大。全面從嚴治黨、正風肅紀反腐絕不是一句空話,我們黨始終堅定不移、一以貫之。

  專題片折射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一體推進的戰略目標,警示教育意義貫穿其中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屆中央紀委六次全會上強調,要保持反腐敗政治定力,不斷實現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一體推進的戰略目標。《零容忍》第四集的片名“系統施治”,含義就是將懲治震懾、制度約束、提高覺悟貫通融合,在嚴厲懲治、形成震懾的同時,扎牢制度籠子、規範權力運作,加強黨性教育、提高思想覺悟、涵養廉潔文化,構建完善長效機制,提高治理腐敗效能。

  近年來,金融反腐持續加力,賴小民、胡懷邦、孫德順等一批違背中央金融工作方針政策、棄守金融風險底線的腐敗分子受到嚴肅查處。《零容忍》第四集指出,中信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原黨委副書記、行長孫德順嚴重違紀違法案件反映出,導致金融領域監管缺失的原因,既有自身內部監管體制不健全的問題,也有行業監管不到位的問題。

  針對孫德順案件暴露出的問題,中央紀委國家監委推動中信銀行系統性地開展以案促改。針對監督缺位、監督不力問題,在新一輪派駐機構改革中,中央紀委國家監委向包括中信集團在內的18家中管金融機構直接派駐紀檢監察組。改革效果立竿見影,僅2019年至2021年12月,派駐金融單位紀檢監察組就對駐在單位黨委管理幹部立案審查調查81人。

  “這些年來我們通過‘三不’一體推進,做實以案為鑒、以案促改、以案促治,推動建章立制、整改落實,有效提高了治理腐敗綜合效能。”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研究室幹部李顯峰説。

  警示教育是連接“不敢”與“不想”的重要紐帶。充分運用典型案例開展警示教育,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一項基本工作經驗。北京大學廉政建設研究中心副主任莊德水錶示,警示教育著力用身邊事教育身邊人,達到引以為戒、即知即改的目的,有利於強化不想腐的自覺。

  “每部反腐專題片我都會看,很震撼,也深受警醒和啟發。”看完《零容忍》前幾集,江蘇省睢寧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局長張建深有感觸:“‘當官就不要發財,發財就不要當官’,片中涉案人員的懺悔讓我印象深刻。作為黨員幹部,要算好政治前途、經濟、名譽、家庭、友情、自由、健康這人生七筆賬,絕不能把權力當作以權謀私的資本。”

  查處一個人不是最終目的,要借此教育一批人、警示一批人,推動實現政治生態的凈化。“相較于查處案件本身,紀檢監察機關更注重深挖細查案件背後的癥結,做好後半篇文章,發揮警示和舉一反三的作用,真正找準並解決腐敗和不正之風發生的根源性問題。”莊德水認為。

  “堅持系統施治、標本兼治,就要打通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內在聯繫,抓住宣傳教育這個關鍵環節,把‘不敢腐’的威懾、‘不能腐’的約束和‘不想腐’的自覺貫通起來,《零容忍》等電視專題片是一體推進‘三不’的重要載體和表現形式。”在江蘇省常熟市紀委書記、監委主任薛嘯看來,紀檢監察機關要將紀檢監察工作新實踐新成果轉化為警示、教育和宣傳資源,在涵養風清氣正政治生態、營造崇廉尚廉社會氛圍上體現更強擔當。

  專題片讓人民群眾感受到全面從嚴治黨就在身邊、正風肅紀反腐就在身邊、紀檢監察就在身邊

  “總書記,您好!您是腐敗分子的剋星,全國人民的福星!”2014年冬天,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蘇鎮江市考察,74歲的老黨員崔榮海擠上前來激動地説。正是在這次調研中,我們黨在歷史上第一次提出“全面從嚴治黨”,並將其納入“四個全面”戰略佈局。

  正風肅紀反腐是民心所向。推動全面從嚴治黨向縱深發展,既要堅決查處不收斂不收手的領導幹部,又要堅決整治群眾身邊的蠅貪腐敗。四川省古藺縣紀委書記、監委主任梁超認為,“打虎”是拔除黨身體內的“毒瘤”,“拍蠅”是清理黨身邊的“病菌”,無論是“老虎”,還是“蒼蠅”,都不容忽視。

  《零容忍》第二集中有這樣一幕:汪子強家境貧困,女兒汪濤身患骨癌,先後住院17次,實在無力承擔。汪子強去甘肅省永登縣民政局申請大病救助,縣低保辦原主任趙永璉卻騙他“辦這事兒得找人,得花錢”。

  汪子強一家不是唯一的受害者。經查實,趙永璉從13名受害人手裏,共計非法索取55萬多元。2019年11月,趙永璉被判處有期徒刑三年六個月,並處罰金十萬元。

  利用黨和人民賦予的權力,向管理和服務對象索要錢財,向最困難的群體行騙牟利,嚴重損害群眾對黨和政府的信任,影響極其惡劣。北京科技大學廉政研究中心主任宋偉指出:“這些問題直接侵害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嚴重損害黨和政府形象,必須從嚴整治。”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屆中央紀委六次全會上強調,要加強對黨中央惠民利民、安民富民各項政策落實情況的監督,集中糾治教育醫療、養老社保、生態環保、安全生産、食品藥品安全等領域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鞏固深化掃黑除惡專項鬥爭、政法隊伍教育整頓成果,讓群眾從一個個具體問題的解決中切實感受到公平正義。

  黨的十九大以來,截至2021年10月底,全國共查處民生領域腐敗和作風問題45.1萬起,查處扶貧領域涉及貪污挪用、虛報冒領、優親厚友等有關問題28萬個,查處涉黑涉惡腐敗和“保護傘”問題9.7萬起,切實維護了群眾根本利益,促進了社會公平正義。

  民以食為天,糧食購銷是保障糧食安全的關鍵環節。2021年8月,中央紀委國家監委在全國部署開展糧食購銷領域腐敗問題專項整治工作,各級紀檢監察機關立足職能職責,加大辦案力度,查處了一批利用職務便利大搞權錢交易、內外勾結“靠糧吃糧”的糧倉“碩鼠”。同時,著力剖析涉糧腐敗深層次原因,推動以案促改,完善糧食管理體制機制。

  紀檢監察工作是政治工作、人心工作,順應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是基本工作導向。涉糧腐敗問題一方面直接侵害農民利益,一方面變相套取國家資金。紀檢監察機關嚴肅查處糧食購銷領域違紀違法典型案例,讓人民群眾感受到全面從嚴治黨就在身邊、正風肅紀反腐就在身邊、紀檢監察就在身邊。

  紀檢監察機關深化運用“四種形態”,落實“三個區分開來”要求,正確把握黨員幹部工作中出現失誤錯誤的性質和影響,給予實事求是、客觀公正的處理,對受誣告陷害的幹部予以澄清正名,也是紀檢監察工作的一個重要方面。專題片披露了一個典型案例:2019年12月12日,雲南省紀委監委在雲錫集團舉辦了一場特殊的大會,為受到失實檢舉控告的時任雲錫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張濤澄清正名。

  在張濤之前,雲錫集團兩任董事長先後落馬,企業政治生態受到嚴重破壞。2013年6月,張濤擔任雲錫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之後,對企業的積弊認真研究,實施了多項改革舉措深入治理。針對歷史形成的裙帶關係嚴重的現象,張濤調整了一批幹部,提拔了一批年輕幹部;針對當時集團紀委多年不辦案的情況,要求集團紀委加強監督,辦理了一批案件,查處了一些以權謀私的幹部,這些做法顯然得罪了一部分人。尤其是對礦山承包亂象的整治,更是觸碰到了一些人的實際利益。一些不實舉報隨之而來。這些不良影響,必須採取有力措施予以糾正。查清事實後,雲南省紀委監委決定在雲錫集團召開大會,正式宣佈調查結果,為張濤澄清正名。

  “我覺得這是組織的一種信任、一種關愛、一種鼓勵激勵,還是要改革創新發展,大家要勇於跟那些歪風邪氣去鬥爭。”張濤表示。

  反腐敗永遠在路上。新征程承載著新目標新任務,也蘊含著人民群眾對黨風政風的新期盼新要求。堅持以零容忍態度懲治腐敗,以正風肅紀反腐的實際成效取信於民,必將不斷夯實黨長期執政的政治根基。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