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攜手應對全球性挑戰
為攜手應對全球性挑戰
“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交織影響,世界進入動蕩變革期。在此關頭,我們更需要增進思想溝通,促進交流合作,為攜手應對全球性挑戰貢獻智慧和力量。”12月2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北京向2021年“讀懂中國”國際會議(廣州)開幕式發表視頻致辭時指出。
如何推動世界各國和平發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擺在中國和世界各國面前的重大課題。
12月1日至4日,2021年“讀懂中國”國際會議(廣州)在廣東省廣州市舉辦,數百名中外嘉賓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雲”聚廣州,圍繞“從哪來,到哪去——世界百年變局與中國和中國共産黨”的主題展開研討、交流。
跨越鴻溝 攜手應對世界變局
“中國始終將自身發展寓於世界發展潮流之中,通過開放擴大共同利益,通過合作共用機遇。”外交部副部長謝鋒表示,“志同道合是朋友,求同存異也是夥伴。我們提出全球發展倡議,推動實現更加強勁、綠色、健康的全球發展,不斷做大互利合作的蛋糕。”
在12月2日舉行的“讀懂中國”國際會議開幕式中,英國前首相戈登 布朗發表主旨演講,他表示:“我們正面臨著巨大的全球挑戰,亟待形成全球解決方案,從氣候變化、穩定全球金融再到消除全球貧困、避免保護主義、防止核擴散和大流行病,這都需要我們的合作。”
“美國和中國關係的穩定所帶來的機遇有可能遠遠超出和平與安全。”在談到中美關係時,澳大利亞前總理陸克文表示,有些全球挑戰,例如氣候變化,只有通過合作才能得到充分解決,而在一些其他領域上,中美兩國可以進一步展開闔作,創造更多的解決方案。這對世界有益,對中國有益,對美國也有益。
“在中國共産黨的領導下,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在政治、經濟、社會、科技等諸多領域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俄羅斯國家杜馬第一副主席梅利尼科夫表示,目前中俄兩國在各方面問題上進行密切的協作,為全世界樹立起兩個大國當代關係的典範。
“我們必須做出更多努力,更加客觀地了解其他國家及其政治制度,不帶偏見地與其交往。”卡特中心首席執行官佩吉 亞歷山大認為,溝通將增進相互間的了解。
記者了解到,在本屆“讀懂中國”會議議題中,既囊括了對中國現代化新征程給全球合作所帶來的新機遇、中國新發展格局對推動全球産業鏈供應鏈合作的意義的探究,同時也對新冠肺炎疫情、氣候變化等全球性挑戰,探索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等話題進行了深入研討。
“全球疫情形勢依然嚴峻,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與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相互交織,世界面臨大變局、大考驗。”國家創新與發展戰略研究會常務副會長、中央黨校原副校長李君如認為,如何清醒認識和把握我們面臨的風險和挑戰,推動世界各國共同和平發展,構建“利益匯合點”“利益共同體”和全人類共同價值基礎上的命運共同體,是擺在中國和世界各國面前的重大命題。
“過去一年,中國同世界各國攜手合作、共克時艱,為全球抗疫貢獻力量,同時中國也向世界表明瞭支援新一輪經濟全球化、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的堅定決心。”國家創新與發展戰略研究會會長鄭必堅説,中國已成為多邊主義的最重要支柱和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不可或缺、值得信賴的重要力量。
“強大的中國也會讓世界更強大,綠色的中國也會帶來一個更加綠色、更加現代化和更加繁榮的世界。”保加利亞前總統羅森 普列夫內利埃夫説。
傳遞中國聲音 讓世界讀懂中國
“中國的發展和進步永遠是進行時,中國的改革和開放永遠是進行時,‘讀懂中國’的事業也永遠是進行時。”在12月1日舉辦的“讀懂中國”叢書(第二輯)發佈會上,鄭必堅表示,期望國際社會理解和尊重中國人的獨特歷史經驗和開拓前行的崇高心願,並以這樣的視角來“讀懂中國”“讀懂中國共産黨”。
走過百年光輝歷程,中國共産黨向人民、向歷史交出了一份優異答卷。中國正在前所未有地走近世界舞臺中央,讓國際社會對中國道路、中國理論、中國制度、中國文化越發關注。
“在過去幾十年裏,中國向世界展示了出色的管理和領導力是如何促進經濟增長和繁榮的。”巴基斯坦前總理阿齊茲説,世界期待中國能夠發揮重要的作用,推動世界向前發展,運用其智慧應對人類面臨的諸多挑戰,促進世界的和平、進步與繁榮。
“讀懂中國是一個偉大的事業,是時代的需要。”在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全球與當代中國高等研究院院長鄭永年看來,讀懂中國的目標是要確立以中國的實踐經驗為基礎的中國自己的知識體系。
青年是國家高品質發展的建設者,在新時代的趕考路上,鐫刻著青年的足跡,揮灑著青春的汗水。
在“新時代、新青年、新擔當”專題論壇上,暨南大學黨委書記林如鵬表示,新時代的中國青年正處在中華民族發展最好的歷史時期,要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己任,擔負起光榮的時代使命。
“當代年輕人的生命歷程,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應該同向而行。”國家中長期青年發展規劃專家委員廉思認為,有許多受過良好教育、高素質的年輕人,奮鬥在國家建設的一線,他們前仆後繼,未來還有許多事情等著他們去創造、探索、挖掘。
(本報廣州12月2日電 本報記者 吳春燕 李睿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