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壯志 青春許國
“把紅色江山世世代代傳下去”。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地方考察調研時多次到訪革命紀念地,瞻仰革命歷史紀念場所,反覆強調要用好紅色資源,傳承好紅色基因。即日起,本版推出系列評論,和讀者一起追尋紅色足跡,砥礪初心使命,為邁步新征程、奮進新時代凝聚信心和力量。
——編 者
在我們黨的歷史上,很多人在青年時代就確立了革命理想,立志為民奮鬥。中共一大召開時,與會代表平均年齡27.7歲,最小的不過19歲;長征的隊伍裏,一半以上是24歲以下的年輕人……回首來時路,一代代青年滿懷對祖國和人民的赤子之心,為人民戰鬥、為祖國獻身、為民族奮鬥,把最美好的青春獻給祖國和人民,譜寫了一曲又一曲壯麗的青春之歌。
這群年輕人中,有些出身富裕家庭,他們接受了先進思想教育,自願捨棄安逸的生活,以啟民智聚民心為己任四處奔走;也不乏身世貧寒之人,他們見到了國家危難時人民生活的困苦,決意將畢生奉獻給國家獨立和民族解放的事業。從“國土不可斷送、人民不可低頭”的呼號,到“華北之大,已經安放不得一張平靜的書桌了”的吶喊,再到“團結起來,振興中華”的口號……實踐充分證明,中國青年是有遠大理想抱負、深厚家國情懷、偉大創造力的青年,無論過去、現在還是未來,中國青年始終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先鋒力量。
投身挽救民族危亡的革命大潮,鐫刻高揚信仰的青春印記,無數人的奮鬥犧牲值得銘記。在湖南長沙,有一座郭亮紀念園。“湘水蕩蕩不盡流,多少血淚多少仇?”1916年,年僅15歲的郭亮在街頭看見革命黨人被殺害的場景,被大無畏的革命精神感染。他堅定革命理想,加入中國共産黨,致力於宣傳馬列主義、指導工農運動,直到英勇就義前,都在為發動工農開展武裝鬥爭而不懈奮鬥。像他這樣的一批年輕人,為什麼見到了流血犧牲仍然會慨然以赴?為什麼明知艱難險阻依然捨生忘死?就是因為他們胸懷“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的堅定信仰,因為他們葆有挽救民族危亡、捍衛民族尊嚴、凝聚民族力量的心志。
青春只有一次,如何書寫青春華章、成就不凡人生,是一代又一代青年的“青春之問”。革命先輩們挺身而出的擔當、前赴後繼的奮鬥,沒有隨著時間的流逝而褪色,反而經過歲月的淬煉熠熠生輝,照亮後來人前行的道路。不久前,以陳獨秀、李大釗、毛澤東等革命青年為主要原型講述建黨歷史的電視劇《覺醒年代》收穫不少好評。劇中,100多年前的絕望與希望、衰老與新生、傳統與現代徐徐展開;劇外,于當代青年而言,這些偉大人物不再只是書本上的名字,而是與自己年紀相倣的同齡人。他們為尋找一條救國救民道路上下求索、不畏艱險的決心,深深感召著年輕一代,“信念”“使命”“做有為青年”成為觀眾評論的高頻詞。
年少多壯志,青春應許國。致敬歷史的最好方式,就是創造新的歷史。百年前,風華正茂的青年救亡圖存,將青春和熱血揮灑在神州大地。在今日,國家富強、民族復興的使命重任在肩。重溫年輕共産黨人盪氣迴腸的奮鬥歷程,是為了讓當代青年領悟自己的使命責任、感知信仰的堅不可摧、堅定奮鬥的決心信心。做走在時代前列的奮進者、開拓者、奉獻者,在劈波斬浪中開拓前進,在披荊斬棘中開闢天地,在攻堅克難中創造業績,才能不辜負黨的期望、人民期待、民族重托,不辜負我們這個偉大時代。這是歷史的傳承,也是家國的呼喚,更應是當代青年為之不懈奮鬥的目標。
《 人民日報 》( 2021年06月01日 0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