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網評】把綠色種在春天裏
作者:樂 兵
春光無限好,植樹正當時。在全國兩會閉幕之際,我們又迎來第43個植樹節,積極開展春季造林綠化,創新形式靈活開展各類義務植樹活動,把綠色種在春天,也把美麗中國的願望、生態文明的理念傳遞到每一個人心裏。
“一樹新栽益四鄰,野夫如到舊山春。”植樹是中華民族的一項優良傳統,有著很深的文化底蘊。古諺曰:“一年之計,莫如樹谷;十年之計,莫如樹木。”人們在春耕之餘,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在自家的房前屋後、水邊塘前,包括附近的山林中,栽植樹木,在營造宜居環境的同時,也為後人的繁衍和生活,留下一片青山常在、綠水長流的福澤之地。新中國成立後,把每年的3月12日定為植樹節,作為一個傳統節日延續下來。
生態建設,造林為先。過去40多年來,我國森林面積、森林蓄積增長一倍左右,人工林面積居全球第一,我國對全球植被增量的貢獻比例居世界首位;長時間、大規模地治理沙化、荒漠化,有效保護、修復濕地,生物遺傳資源收集保藏量位居世界前列;90%的陸地生態系統類型和85%的重點野生動物種群得到有效保護。這一歷史性、世界性的成就,同廣泛開展國土綠化行動、動員全社會參與義務植樹密不可分,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深入人心、紮根實踐的結果。
“草木植成,國之富也。”造林綠化是功在當代、利在韆鞦的事業。萬里飛沙的毛烏素沙漠再穿綠裝,塞罕壩三代人在高寒沙地上書寫綠色傳奇;從庫布其幾十年持之以恒對抗荒漠與貧困,讓黃沙漫漫變為綠意蔥蘢,到新疆阿克蘇50多次植樹“大會戰”讓風沙之源變成綠色果園……多種樹、種好樹、管好樹,以發展林業助力脫貧攻堅,選擇苗木種植作為扶貧産業,讓大地山川綠起來,讓人民群眾的生活環境美起來,在種綠植綠中富起來。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一棵苗成長為一棵樹,一棵樹發展成一片林,絕非一朝一夕之事。綠水青山都是扎紮實實幹出來的,不下苦功夫、大氣力,僅靠“一陣風”建不成綠色中國。一些地方還存在一些走形式、走過場的問題:“植樹活動”大張旗鼓,但活動有餘、綠化不足,挂橫幅、拍合照熱熱鬧鬧,挖坑種樹浮皮潦草,有了痕跡就算完事,導致“植樹不見樹、造林難成林”。這不僅造成時間和人力成本的浪費,也違背了植樹綠化的初衷。“纖纖不絕林薄成,涓涓不止江河生”,只有日積月累植樹造林的潛功,才能造就青山疊翠、江山如畫的顯功。
植一棵樹、留一片綠。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堅持綠色發展,用足植樹造林、增綠護綠的功夫,神州大地必將四季常綠、季季有花、幸福滿園!(樂 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