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要論:深入理解和把握經濟高品質發展
高培勇
內容提要
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相互關聯的統一體,具有一以貫之的內在邏輯,即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推動經濟發展品質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以這三個方面為重點構建推動經濟高品質發展的基本框架,有利於進一步明確高品質發展的思路、方向和著力點,夯實高品質發展的體制機制基礎,推動我國經濟在實現高品質發展上不斷取得新進展。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決定》指出:“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推動經濟高品質發展”“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等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既體現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又同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生産力發展水準相適應,是推動經濟高品質發展的制度根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從發展理念、工作主線和經濟體系三個層面勾勒出推動經濟高品質發展的基本框架。
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
發展理念是發展行動的先導,是發展思路、發展方向、發展著力點的集中體現。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用的新發展理念,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深刻總結國內外發展經驗教訓、深刻分析國內外發展大勢的基礎上形成的,是針對我國發展中的突出矛盾和問題提出來的,集中反映了我們黨對經濟社會發展規律認識的深化。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對經濟發展的規律性認識進一步深化,明確提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品質發展階段”的重要論斷,表明我國經濟發展的環境、條件、任務、要求等發生了一系列新變化。不僅增長速度從高速轉向中高速,而且發展方式從規模速度型轉向品質效益型;不僅經濟結構調整從增量擴能為主轉向調整存量、做優增量並舉,而且發展動力從主要依靠資源和低成本勞動力等要素投入轉向主要依靠創新驅動。所有這些變化,都是我國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必然會出現的現象,也是我國經濟向形態更高級、分工更優化、結構更合理階段演進的必經過程。
發展階段發生變化,發展理念當然要隨之改變。在高速增長階段,面對物質短缺,我們關注並著力解決的問題是“有沒有”和“有多少”,國內生産總值(GDP)的規模和增速是核心的目標。從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品質發展階段,我們關注並著力解決的問題已經轉變為“好不好”和“優不優”,除了經濟規模和增速,還將經濟品質和效益納入核心目標,堅持品質第一、效益優先。新發展理念是基於我國經濟轉向高品質發展階段的客觀實際提出來的。經濟高品質發展是體現新發展理念的發展,是創新成為第一動力、協調成為內生特點、綠色成為普遍形態、開放成為必由之路、共用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推動經濟高品質發展,需要緊緊牽住新發展理念這個“牛鼻子”,把注意力集中到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上來。決不能再回到簡單以國內生産總值增長率論英雄的老路上去,決不能再回到以破壞環境為代價搞所謂發展的做法上去,更不能再回到粗放式發展的模式上去。
進一步看,新發展理念是一個整體,提出的要求是全方位、多層面的,並非只有經濟一個維度,也並非只有經濟增速一個方面的指標。對此,必須全面系統把握,讓各方面形成合力。將新發展理念真正落到實處,要求我們把新發展理念貫穿于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將其作為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長遠的基礎性和支撐性要素,融入經濟高品質發展的制度體系中。
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在全面分析我國經濟階段性特徵的基礎上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治本良方,是培育增長新動力、形成先發新優勢、實現創新引領發展的必然要求,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經濟發展和經濟工作的主線,也是推動經濟高品質發展的主線。
供給和需求是市場經濟內在關係的兩個基本方面。供給側管理和需求側管理是調控宏觀經濟的兩個基本手段,需求側管理重在解決總量性問題,注重短期調控;供給側管理重在解決結構性問題,注重激發經濟增長動力。在不同發展階段,經濟發展的主要矛盾會發生變化。在高速增長階段,經濟運作面臨的突出問題是總量問題,矛盾的主要方面在需求側,側重於解決總量性問題和需求側問題,通過需求牽引供給,增加經濟總量。從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品質發展階段,經濟運作面臨的突出問題是結構性問題,週期性、總量性問題雖然也有,但結構性問題最突出,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給側,側重於解決結構性問題和供給側問題,著力優化現有生産要素配置和組合、現有供給結構、現有産品和服務功能,切實提高供給體系品質和效率,為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打造新引擎、構建新支撐。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全面深化改革、落實新發展理念是相通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社會生産力水準,落實好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核心是體制機制創新;最終目標是形成經濟增長新機制。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就是把改善供給側結構作為主攻方向,從生産端入手,增強供給側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推動我國經濟朝著更高品質、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方向發展。在堅持這一主線的同時,根據經濟運作情況實施以逆週期調節為代表的需求管理,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供良好環境和條件。推動經濟高品質發展,需要緊緊抓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集中精力推動我國供給能力更好滿足廣大人民日益增長、不斷升級和個性化的物質文化和生態環境需要,更好實現社會主義生産目的。只有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貫穿于經濟發展和經濟工作全過程,才能為經濟高品質發展提供堅實可靠的體制機制保障。
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
新的發展階段需要新的經濟體系支撐。新發展理念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最終都要落實到經濟體系建設上,並通過經濟體系建設體現出來。黨的十九大提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這是我國發展的戰略目標,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經濟增長動力的迫切要求,也是經濟高品質發展的基礎工程。
隨著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品質發展階段,國民經濟體系與新的發展階段不相適應的矛盾日漸凸顯。不僅要實現結構轉型,提高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推動産業邁向中高端水準;而且要實現動能轉換,推動新技術、新産業、新業態蓬勃發展。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我國經濟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只有按照新發展理念要求,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才能推動我國經濟發展煥發新活力、邁上新臺階。
適應高品質發展要求的現代化經濟體系,是由社會經濟活動各個環節、各個層面、各個領域的相互關係和內在聯繫構成的有機整體。這一體系涵蓋的內容相當廣泛,包括創新引領、協同發展的産業體系,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體現效率、促進公平的收入分配體系,彰顯優勢、協調聯動的城鄉區域發展體系,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綠色發展體系,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開放體系,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的經濟體制。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一方面要求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將以上幾個體系作為一個統一整體,一體建設、一體推進;另一方面要求堅持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辦法,通過體制機制創新推動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
實體經濟是一國經濟的立身之本,是財富創造的根本源泉和國家強盛的重要支柱。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著力點必須放在實體經濟上,堅定不移建設製造強國。不僅網際網路、大數據、人工智慧要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而且作為實體經濟血脈的金融也須全面提高為實體經濟服務的效率和水準。這也意味著,經濟高品質發展是建立在現代化經濟體系基礎上的發展。推動經濟高品質發展,需要全力夯實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這個基礎工程,把注意力集中到以新發展理念引領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經濟增長動力上來。將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真正落到實處,需要將其作為關係戰略目標和主攻方向的基礎性、支撐性要素嵌入推動經濟高品質發展的制度體系中,並賦予其“四梁八柱”地位。
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和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相互關聯的統一體,具有一以貫之的內在邏輯,即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推動經濟發展品質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以這三個方面為重點構建推動經濟高品質發展的基本框架,有利於進一步明確高品質發展的思路、方向和著力點,夯實高品質發展的體制機制基礎,推動我國經濟在實現高品質發展上不斷取得新進展。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
《 人民日報 》( 2020年05月07日 09 版)